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13138800000005

第5章 红井

在江西瑞金沙洲坝村子的附近,有一口井,当地人称之为“红井”。

这口井之所以称为“红井”,是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亲自带领干部群众开挖的,它是当时党和苏维埃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历史见证。

1933年4月,毛泽东随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中革军委从瑞金的叶坪村迁到沙洲坝。沙洲坝地处干旱地带,住在沙洲坝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很容易生病。毛泽东看到这种情况很是痛心,决定要帮村民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清晨,毛泽东带着几位同志沿着沙洲河步行而上去寻找水源。沙洲坝是一个前连丘陵、后依高山的村庄。前面村边蜿蜒而过的沙洲河河床遍地沙石,滴水不存。他们费尽苦心,历尽坎坷,终于在后山找到了一股山泉,暂时解决了村里的吃水问题,但仍然无法长远供水。于是,毛泽东和大伙商量挖井。但沙洲坝村民怕挖井影响风水,引起鬼神不悦。毛主席笑着对大家说:“挖井是为了大伙有干净的水喝,要是有鬼神来闹,先找我毛泽东。”听到毛主席的话,大伙都笑了起来。在毛主席的耐心讲解与积极鼓动下,大伙同意挖口井。

为尽快挖好井,毛泽东积极发动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一起来挖。在毛泽东的带动下,村里的老百姓、红军战士、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挖的挖,铲的铲,挑的挑。一个礼拜左右,一口五六米深的水井终于挖好了。为了使井水更加清澈,毛泽东还亲自下井底铺砂石,垫木炭。

毛主席为老百姓挖井的事一传开,中央各机关纷纷给沙洲坝其他各村挖起了井,一时掀起了为老百姓开挖井水的热潮。从此,沙洲坝人民喝上了又净又甜的井水。

和红军一样,“红井”也是历经坎坷。

1934年10月,红军离开瑞金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为了消除红军及毛泽东对红都人民的影响,敌人多次填埋这口井。当地群众就同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白天填井,群众夜晚把井挖开。反复几次,沙洲坝人民终于取得了“护井”的胜利。

1950年,经过修缮后,当地群众正式将该井取名为“红井”。为表达沙洲坝人民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在井边还立了一块木牌,书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后来木碑改为石碑。再后来经过修缮,加高加大了井沿,池边有“红井”简介碑和围柱。

1961年3月,“红井”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红井”已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教育景点之一,是人们饮水思源的纪念地。

如今的“红井”仍被使用着。沙洲坝人民忘不了“红井”的故事,更忘不了“红井”给予他们的深厚情意。“红井”诞生在中央苏区革命年代,甘甜的“红井”水养育了一代代沙洲坝人民,也传承了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

(李宏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