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13138800000004

第4章 “毛主席”称谓从这里叫起

在历史上,人们对毛泽东有过“党代表”“毛委员”“总政委”及“毛主席”等称谓,而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莫过于“毛主席”这个称谓。究竟“毛主席”这个称谓是从哪里开始叫起的呢?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县叶坪村举行,由于是第一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分别来自中央苏区,闽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赣、湘鄂西、琼崖等苏区,红军部队,以及设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总工会,共计610人。大会召开之前,苏区中央局曾致电中共中央,“望派一政治局委员,最好是工人同志来苏区主持中央政府工作”。中共临时中央经过讨论后致电苏区中央局:“决定可由毛泽东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张国焘和江西苏维埃政府主席担任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后来,经过苏区中央局同临时中央商议,将原来确定的“江西苏维埃政府主席”改成项英。

代表大会闭幕后,11月27日,新产生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主席,还选举毛泽东任人民委员会主席。“毛主席”这一称谓最早从此时开始叫起。当时,大会主持人任弼时走上主席台,现场提议:“请毛主席讲话!”一时间,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还不知道他叫谁。不一会儿,大家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毛泽东,在热烈的掌声中,异口同声地喊着“毛主席”。因为,在此之前,人们对毛泽东的称谓通常为“党代表”“毛委员”“总政委”,这次突然称之为“毛主席”,自然有些不习惯。

事实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没有设国家主席的,因此,身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实际上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虽身兼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的主席之职,但后来因受“左”倾势力的压制,实际上却身处逆境,遭受着接连不断的批判和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仍坚持实事求是,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主张,立足本职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是对得起“主席”这一称号的。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举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更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2月3日,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此时的他只是不再兼任人民委员会的主席,改由张闻天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作战略性转移,开始了前途未卜的漫漫长征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随之长征,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

后来,因形势转变和机构调整,“毛主席”的称谓几乎延续不断,只是含义不同而已。比如:1943年3月,毛泽东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此后,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决定设置国家主席,毛泽东当选为主席。1959年4月,党中央尊重毛泽东同志自己的意见和提议,选举刘少奇为国家主席。此后,毛泽东虽然不再担任国家主席,但仍然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大家仍称他为“毛主席”。

随着岁月的推移,从红都瑞金叫起的“毛主席”这一称谓,普遍成为全国上下甚至是国内外人士对毛泽东同志的专用称谓。这一称谓,不仅折射了他的传奇人生,更见证了他在中共历史上的政治地位。

(叶志峰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