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朝的密码
12952400000009

第9章 秦朝式崩盘:至刚易折?(1)

常摐据说是老子的老师,生了重病,老子去看望他,说:“先生还有什么话教诲弟子的吗?”常摐张开他的嘴巴给老子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常摐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掉光了!”

老子是聪明人,很快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他说:“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司马路读史到秦,发感触说:“秦若非强大,不能统一中国,但是一味的刚强,能治理天下么?所谓至刚易折,说的恐怕就是秦!”

第一节 扶苏之死:他辜负了老父的期望!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陈胜起义的时候,因为据说扶苏宽厚得人心,所以一度打出扶苏的旗号作为号召。扶苏本人的事迹记载不多。《秦始皇本纪》说,“焚书坑儒”前夕,扶苏曾经谏阻秦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结果扶苏触怒了老父,被派遣到长城边疆监军。

这一事件给后人一种印象,秦始皇厌恶这个儿子,不打算把皇位传给他。扶苏的死,更加深了这种印象。那么,秦始皇究竟对扶苏这个儿子有怎样的期望?为什么说扶苏辜负了老父的期望呢?

疑点之一:秦始皇安排扶苏去长城监军,有什么用意?

疑点之二:秦始皇临终之前,究竟是把皇位传给扶苏还是胡亥?

一、博浪沙袭击

公元前218年,农历癸未羊年,四十多岁的秦始皇再一次出巡东方。

这一年张良不过二十出头的小青年,韩国灭亡之后,他变卖家产,浪迹天涯,寻找可以帮助他复国报仇的人物。走到淮阳一带,张良遇到了一个大名鼎鼎的江湖人物,人称沧海君。两人叙谈下来,真个十分投机,尤其是说起秦皇暴虐无道,二人俱是慷慨叹息,愤眦欲裂。说到此时,张良忍不住将胸中所思,向沧海君倾诉。沧海君低头想了一会,便带张良去见一个擅长使用大铁椎的力士。

力士听了张良的来意,欣然答应。就这样,张良与力士携带一个重约120斤的大铁椎,昼伏夜行,来到一处所在,名曰博浪沙,这个地方在今河南省阳武县境内,这里在年前已经修建了驰道,所以一般人家,都被强行拆迁,闲散行人,也不敢打此过路,所以幽静得很。驰道高出两侧地面不少,又有青松种植在两边,两旁低洼处,正是藏身的好地方。张良与力士观察良久,找了一处便于逃匿的处所。

张良的情报相当准确,不久便望见尘头大起,大秦皇家卫队簇拥着数十辆装饰华丽的车辆,长蛇般逶迤而来。张良看了,又惊又喜。眼看着御车渐近,只是不知道这许多车,哪一部是皇帝所乘?

就在此时,力士已经飞奔向前十数步,将袖中铁椎掷出一个抛物线,砸向帝车,只听得哗喇喇一声响,一辆御车已经被打得粉碎。力士一将大铁椎掷出,便转身放开脚步,如风驰电掣一般,逃遁而去。藏匿在较远处的张良见状,也从隐蔽处离去。

一日后,在附近的城关,张良遇上正在严密稽查的秦兵,细皮嫩肉、模样俊俏如女子的张公子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当然没有太大麻烦。倒是不少屠宰的、打铁的汉子,无端遭受许多盘问,更有不幸的被无辜地捉进牢狱,受了些皮肉之苦。

张良从此再也没有遇见这位力士。后来他听说被铁椎击中的只是秦始皇座车后面的副车,真是可惜。秦兵大索十日,也没找到掷铁椎之人。此后张良一直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隐姓埋名,居住下来。

二、亡秦者胡

张良的袭击对信心满满的秦始皇并没有太大影响,倒是方士的一句话让他心事重重。

“亡秦者胡!”

皇帝认为“胡”就是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便任命蒙恬为主将,率领号称30万的大军讨伐匈奴。

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冲突,由来已久。战国时代,匈奴多次侵扰赵国,只是在遭受了李牧的重创之后才有所收敛。秦始皇荡平六国,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强敌都不复存在,那么,只有北方的匈奴还能对秦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秦修了直道,30万大军直扑匈奴。在黄河南岸的战斗中,轻装的匈奴骑兵被秦军的弩箭射得体无完肤,一路溃败。到黄河北岸的阴山一带,又是一场恶战,匈奴人终于失去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向北遁逃入大漠地区。

蒙恬在河套驻扎下来,修补赵国从前的长城,建设边疆,忙得不亦乐乎。

国内,皇帝也忙得很,求仙、焚书、坑儒、移民、修大大小小的宫殿,又派遣一支大军到南方去讨伐百越部落,打完了再移民50万到岭南去。长子扶苏给他提了意见,皇帝正忙碌着,不高兴了,觉得这个儿子给自己添乱,打发他去了蒙恬那里帮忙。

但是百姓不领情,有人在一块陨石上写了六个字“始皇死而地分”。有关部门查了几天,没有认帐的。皇帝大笔一挥,把陨石周围的人家都诛灭了。宁杀无辜,毋纵一人,也这是秦始皇以“刑杀而立君威”思想的体现。

秦始皇要立威,不局限于杀人,他还要四处巡游,炫耀自己的尊贵,更显示他的威势,这是对韩非“势”学说的身体力行。秦始皇认为这样,就能震慑住那些怀有二心的人,让那些草民服服帖帖。

公元前210年,出巡的秦始皇先到从前楚国的著名风景区云梦游玩,然后从长江顺流而下,一直到钱塘江口,观看钱江大潮。当大潮来临,秦始皇望见巨浪汹涌澎湃,潮声震天动地,真个排山倒海涌若蛟龙斗,雷霆万钧奔如雪雹惊,

皇帝看海潮,百姓瞧皇帝。项羽这一年已经22岁,项梁为他先后请了家教老师教语文、击剑,但这个好动的少年都有始无终。最后项梁亲自教授他兵法,但这次秦始皇出巡到钱塘,项羽便偷偷溜出来看热闹了。

项梁发现侄儿不在书房读兵法,急忙出来寻找,在人群中听见项羽的声音:“彼可取而代之!”

项梁大吃一惊,急忙将卤莽的侄儿带回住处。“小心祸从口出,你可晓得自己的身份?我们可是楚国的亡国奴。”

秦始皇没能发现人群中这位大胆的青年,更意想不到这青年将会是大秦帝国的掘墓人。他陶醉于皇帝至尊的权势之中,全然没有顾及到这权势也有覆灭的一天,而这一点,恰恰是韩非学说最大的缺失。

三、长生不死药

秦始皇接着向北方去,到了琅邪,这地方就在今天山东青岛附近,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有名的港口,还曾经是越国的都城。

皇帝登上琅邪台,吹着微带咸味的海风,看着浩淼无际的海面,不觉浮想联翩,那海的极东面,不晓得是什么所在?据说那不晓得几万几亿里的海洋深处,有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壑,名曰归墟,百川归海,而海水归于此壑。照方士的说法,归墟里有五座神山,名曰岱舆、员乔、方壶、瀛洲、蓬莱也。那山住着的,自然是神仙。这五座神山,原是无根的漂浮岛,有神龟背着,后来被贪吃的巨人钓去吃了几只,结果搞得岱舆、员乔可就漂去无踪影,只剩下方壶、瀛洲、蓬莱三座神山,偶然有海上的渔民,也会飘到神山上,得到神仙的热情款待,再吹一口仙气,把他们送回老家。

于是神山的传说就在山东和辽东两个半岛传播开来,以致于传到齐王和燕王耳朵里,说山上的神仙收藏着长生不死之药。齐王和燕王都派人去海上找过长生不死之药,但仙人却不给面子,拒绝招待。

这一年,秦始皇已经50岁了,享受极致人间富贵的嬴政,更加迫切地渴求传说中的长生不死之药。但是负责为皇帝寻找长生不死之药的徐福却说:“仙山,臣的确是看到了,但是海中有凶恶的大鱼,总是阻拦臣的船只,不让臣到岛上去,所以不曾得到长生不死之药。”

秦始皇恨极了这大鱼,于是挑选了臂力好、擅长射箭的武士,驾起御舟,从琅邪出海,一直向北,海上波涛汹涌,皇帝头晕呕吐,食欲全无,但是为了得到长生不死之药,只好忍着。

但是在海上数日,茫茫大海中也不见有什么大鱼、仙山,皇帝不由对徐福的叙述怀疑起来。船到山东半岛附近一处名胜,曰之罘岛(之罘岛,烟台市区北部海面上东西横列一岛,长约9公里,又称芝罘山,三面环海,向南有一沙埂通岸。)就在这之罘海面,突然海波汹涌,一条大鱼,破浪而出,张开大口,露出白森森的牙齿,似要将船只吞没,御舟上众多弓弩手突见此鱼,各齐立船头,将箭如雨般向鱼射去。于是大鱼甩动尾鳍,拍起一个巨浪,悠悠的沉下水去。

众人一看水面上似乎有血水漂流,欢喜踊跃,报告皇帝,已经将大鱼射死。(这条大鱼,很可能是一条鲨鱼,今黄海一带,也的确有所谓白斑角鲨和姥鲨的存在。)

秦始皇听说杀死了恶鱼,面有喜色,对徐福说:“阻挡你的大鱼已被射死,你可以放心去仙山求药了。”

徐福无奈,再无推托之辞,只好带了童男童女,入海而去。从此皇帝再也没有见到徐福,因为徐福再也不曾踏上大陆的土地。据说他到了东方的平原广泽之地,就在那世外桃源安家落户,倒不必再忍受皇帝的暴政。一部分日本人干脆说徐福到的地方,就是日本,他登陆日本的地点,便在日本的九州或关西。而因为三大仙山有个瀛洲,后来大陆上的人,又把日本叫作东瀛。这更增添了几分遐想。义楚和尚写道:“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这是把传说当真事了。

但徐福东渡的传说,寄托了一种理想。当现实中的苛政无法应对,而手无寸铁的人们又无力反抗之时,逃离大陆,到大洋之中寻找那世外的桃源,便成为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

四、扶苏辜负了老父的期望

郑是一个小国,在大鱼吃小鱼的乱世,郑这条小鱼被韩所食,韩又被秦所食。

有个郑国的女子,进入秦宫,成了秦始皇的爱妃。她喜欢给皇帝唱一首叫做《山有扶苏》的家乡情歌。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那样的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扶苏,是“枝叶茂盛的树木”之意,秦始皇对爱妃说:“既然你这么喜欢这首歌,咱们的孩子,就叫扶苏吧!”

于是秦始皇的长子,取名扶苏。

秦始皇根据阴阳家的五德循环学说,推断秦为水德,崇尚黑色,幸运数字是六,史书记载说水德的特点是:“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就是说要严刑峻法,实施高压的威权统治。

作为长子,秦始皇对扶苏显然寄托了太多希望。这个儿子是帝国的接班人、将来的二世皇帝,秦始皇希望他和自己一样坚强刚毅,做一个铁腕的独裁者。一样笃信法家学说,将阴戾深刻、少恩寡义的秦之水德发扬光大!然而流着郑人血液的扶苏这孩子却偏偏柔弱得象个小姑娘,秦始皇坑杀那些儒生的时候,他居然说什么“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恐怕乱杀无辜,迫害读书人,会引起天下的不安定。”

秦始皇怒了,小儿之见!这些罗罗嗦嗦唧唧歪歪的儒生,才是我大秦的不安定因素。自从活埋了这些儒生,你不觉得世界清静了许多么!于是把扶苏送到北方长城蒙恬军中去,让他到部队大熔炉中去接受锻炼,为人生积累更多的历练,才配做帝国的接班人。

扶苏到蒙恬的军部所在地上郡报到,是在前212年左右,他的正式身份是监军。除了蒙恬之外,这里还有一员虎将——王翦的孙子王离。秦始皇其实是把这支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扶苏,蒙恬、王离这两员虎将作为辅佐,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韩非子的术、势学说,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帝王的威势,威势是帝王之器,不可随便借给人玩。军队就是帝王的威势所在。对韩非学说理解很深的秦始皇,把帝国最强大的部队之一长城军团交给扶苏,让他和主要将领蒙恬、王离培养感情,就是为了将这支部队掌握在手,以防备万一。

什么是万一呢?深不可测的宫廷,随时可能有阴谋来制造万一。秦始皇不能预料将来会发生什么,但很显然,他给了儿子扶苏应付万一的武器,这就是长城军团30万大军。

徐福出发后,秦始皇便起驾回都。或许是在海上受惊的缘故,皇帝走到平原就生病了。这一病病得不轻,看来长生不死之药也是等不来了,皇帝又忌讳说病啊死啊这些字眼,到了河北沙丘,秦始皇想起这是赵武灵王饿死的地方,突然有所觉悟,把宦官赵高喊过去,写了道圣旨给远在边境的长子扶苏。

这份圣旨的内容是让扶苏负责料理他的后事。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扶苏将继承皇位,成为帝国的二世皇帝。然而赵高却扣下了圣旨。公元前210年,辛卯,又是一个兔年,距离韩非入秦恰好24年,秦始皇咽气后,赵高与李斯在阴暗的房间里密谋,赵高终于说服李斯,废黜扶苏,拥戴胡亥当皇帝。于是赵高和李斯策划伪造了一份假圣旨,宣告立胡亥为太子,并谴责扶苏无德无能,埋怨慈父,大逆不道。责备蒙恬辅佐不当,命令二人自裁。

这就是万一,秦始皇虽然不能推测出死后会发生什么,但所谓阴谋,无非就是诬陷诽谤、狐假虎威,扶苏完全不必害怕,皇帝给了他蒙恬,给了他30万大军,难道这些还不能让扶苏掌控局面,九泉之下的秦始皇只能无语了!

假圣旨送到上郡,扶苏和蒙恬接到圣旨,还不知道秦始皇已经驾崩的二人,一时都懵了。还是蒙恬脑子转得比较快,他对扶苏说:“皇上把三十万大军交给我,又派大公子到这里监军,这是托付重任的意思。怎么能因为一个使者,带着一份不知真伪的文书,就自我了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