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长立幼的事,在这礼乐崩坏的乱世,大家见多了,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在于赵武灵王是个重感情的英雄。某日上朝的时候,他看见大儿子公子章孤苦伶仃地站在臣子的队列里,向他的弟弟赵何低头,赵武灵王不觉想起了公子章他妈、他的结发妻子。往日恩爱顿时重现脑海,令赵武灵王对自己的大儿子公子章感到无限愧疚。
于是到了赵惠文王(赵何)四年(前295年),赵武灵王提出一个分治计划,打算把代地分给公子章,让公子章自居一国为王。这就惹出乱子来了,一方面,公子章那边蠢蠢欲动,另一方面,赵何也感觉到了主父情感天平的倾斜,君臣商量的结果,由大臣肥义出面,代表赵惠文王否决了赵武灵王的分封计划。
这就点燃了公子章胸中的熊熊怒火,整个赵国都让给了你这个弟弟,现在老爸要给我一块荒僻的领地,你还拦着不给!也罢,你不仁来我不义,他干脆杀了肥义,与赵惠文王正式翻脸。
一场兄弟争斗之后,哥哥公子章战败,逃到主父的宫殿寻求庇护。主父心一软,收留了公子章。他的想法,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或许可以保留公子章一条性命。但出乎主父意料,大臣们毫不客气得冲进宫来,在主父面前杀了公子章。主父老泪纵横,但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大臣们打开宫门,将宫人们悉数驱逐出去,却不许主父离开,意思很明白,这是要他“自生自灭”。内宫存粮不多,“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爵鷇,就是麻雀。一代英雄,居然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叹息。
饿死武灵王据说是大臣的主意。但赵惠文王,也就是武灵王的小儿子何,有没有谋杀亲父的嫌疑呢?史书为他辩解,说“是时王少,成、兑专政,畏诛,故围主父。”年龄的确是一个理由,但在漫长的三个多月,一百多天的日子里,对老爹的生死不闻不问,他的态度,显而易见。所以赵惠文王对老父武灵王的死,绝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赵国的图强而言,武灵王的死绝对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赵国的霸业,就此雨打风吹去。武灵王的后继者们,只能吃吃老本。依靠武灵王留下的那一支勇猛的骑兵,勉强得以自保而已,至于天下之志,更是无从说起了。
至此,有实力问鼎天下,只有秦齐楚三家而已。
楚在前文已经说过不少了,再说一点:除了政治上的腐败不振之外,楚国还是一个松散的联邦式国家。由于土地广袤,从首都郢都到吴越江淮,路途遥远,所以无论是军队的动员,还是配合作战,都很迟缓。地方部族对中央也往往若即若离。再加上南方气候炎热,原始森林密布,以当时的科技,还很难做到深入开发。
那么,齐国呢?齐国其实是当时很有希望的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海盐和渔业资源,发达的海外贸易,财政收入为七雄之首。人口密集,单是首都临淄,就有人口七万户。齐国人民,恐怕也是七雄中最富裕安乐的,用苏秦的话说是,是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古人心中的小康社会,不过如此吧!
齐国不但经济发达,文化事业也很繁荣。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稷下学宫存在的一百五十年间,学派云集、平等共存,百家争鸣、学术自由,求实务治、经世致用,孕育或发扬了儒、道、法、名、阴阳、兵、杂等各家学说,使齐国成为天下学术文化的中心。与大致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雅典创建的阿卡德米学园相比亦毫不逊色。尤其而当魏惠王土财主似的现宝时,齐威王却把人才比喻为稀世珍宝,可见齐国对人才的重视,更令人感叹唏嘘,向往不已。
齐国的强盛,始于齐威王时代,终于齐湣王。在齐湣王执政的数十年内,齐国急剧败落,最终退出强国行列。剧变发生在齐湣王三十六年,当时齐称东帝,秦称西帝。头脑尚且清醒的齐湣王苏代的劝说下,认识到太张狂会四面树敌,自己摘掉了帝号。
但是接下来发生了两件事,迅速膨胀了齐湣王的野心,把他推向了妄自尊大、自取灭亡的不归之路。
第一件事是破燕。当时的燕王叫姬哙,自幼饱读圣贤书,结果就中了圣贤书的毒,有些食古不化。说是要仿效尧、舜禅位让贤。让给谁呢?姬哙看中了自己的相国子之。他不但把王号让给子之,还把中高级官员的官印都收起来交给子之,用来证明他的“禅让”是“真让”。
这下燕国可就乱了套,太子和子之在国都大战,内战打了几个月,死了好几万人。这时,儒家的二圣人孟轲给齐王出了个混水摸鱼的主意。齐军打着“维持和平、主持正义”的旗号,趁乱进兵,一鼓作气打进了燕都。苦于内战不休的燕国人看见齐军,来了个“不抵抗”,打开城门,请他们进来。
不过偷桃容易守桃难,燕国人渐渐发现齐湣王的意思不是救燕,而是想将燕国占为己有。爱国的燕国人行动起来,又赶跑了齐军,光复了祖国。
第二件事是灭宋。宋这个国家,自从讲仁义的宋襄公死了以后,一直在大国夹缝中艰难的求生存,从不主动惹是生非。谁曾想末了出了一个宋君偃,不甘做个受气包,也动了“变法自强”的念头,折腾一阵之后,居然被他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得胜之后的宋君偃更加不得了,他用韦囊盛血,悬挂起来用箭射,说是要“射天”!宋四面的强国齐、魏、楚,都被偃得罪光了。诸侯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桀宋”。于是齐湣王与魏、楚联合起来,瓜分了宋国。
齐湣王破燕灭宋之后,自信心极度膨胀,《史记》说:“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齐湣王的妄自尊大终于招致了严重的后果。到他在位的第四十个年头,在军事奇才乐毅的策划下,在秦国面前始终团结不起来的诸侯们,却在公元前284年对齐国联手一击,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攻入齐国,连下七十余城。避难莒城的齐湣王又被楚将所杀,当此之时,齐国几乎是要亡国了。幸亏老田家还有个田单,以即墨为根据地,延续齐国的国运。后来田单巧施反间计,使燕国逼走了乐毅,田单以火牛计大破燕军,光复祖国。
但是齐国虽然得以光复,但经过这次打击,元气大伤。此后半个世纪的齐国,躲避在五国背后,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作为。
二、外交战:另一场战争
正所谓此消彼长,东方四大强国魏、赵、楚、齐的相互消耗导致了他们的先后衰落,而他们的内耗衰败,正好给了偏居于西方角落里的秦人以绝佳的发展机会。
秦得以一统天下,至少得益于三大优势:
以地利而言,秦国占据了关中这一中原的制高点,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而天府之国的蜀地,更是秦的粮仓。愚蠢的韩国人,又派遣郑国为秦修建了郑国渠。秦真是不想强大都不行啊!
西北也有游牧民族威胁秦的后方,但是秦运气很好,这些游牧人的发展恰好比秦慢半拍。秦国的宣太后给义渠王写情书,约他到甘泉宫长期居住。义渠王欣然赴约,从此与宣太后同居30多年,生有二子。因此义渠王完全丧失了对秦国的警惕,结果为宣太后所杀,接着秦国发兵攻打义渠,将义渠国土完全吞并。
以人和而言,秦国的人才大部分都不是本地土产,而是外籍人士。比较著名有商鞅(卫)、张仪(魏)、孟尝君(齐)、魏冉(楚)、范睢(魏)、李斯(楚),以及想为秦服务却不得的韩非(韩),除了秦的死敌赵国和实在无人才的燕国,秦国几乎将天下人才一网打尽。
广纳人才的结果,是秦在国策特别是内政外交上的几乎完美成功。
秦的外交攻势,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时代是商鞅执政时期,当时秦国处于改革成长期,所以集中力量削弱当时最强且国土与秦接壤的魏国,与其他各国则保持友好关系。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亲自带兵,讨伐魏国,夺取河西土地,魏国东迁大梁,从此一蹶不振。
第二个时代是张仪——魏冉执政时期,当时秦国已经如猛虎下山,吞噬六国,所以苏秦鼓吹六国合纵,制约秦国。因此此时秦国的对策是以连横对抗合纵,一方面利用楚怀王的愚昧拆散齐楚联盟,削弱楚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攻下楚国的郢都,从此楚国不成国。另一方面利用齐湣王的狂躁,联合燕、韩、赵、魏,削弱齐国,结果齐国大败,几乎亡国。楚、齐两个带头大哥被击破,六国反秦联盟便成了一面破盾,再也不能抵抗秦的攻击。
第三个时代是范雎执政时期。针对齐、楚破落,近邻赵国却还有一定抵抗能力的战略形势,秦国实施远交近攻政策,重点打击赵国,夺取韩、赵、魏、楚与秦接壤的土地,捞取实惠。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四十馀万,从此赵国也不能自保。
最后一个时代是吕不韦——嬴政时代。这个时候,六国都已经如同树枝上熟透的果实,沉甸甸地像要落下来,只等着秦国去摘取了。秦国采取先三晋、后楚、燕、最后解决齐国的大战略,对六国各个击破。不过二十年,便完成了统一大业。
以军事技术而言,秦军的军事体制和军器科技,都优于六国。从秦皇陵兵马俑坑的出土文物看,秦军使用了青铜剑、戈、戟、殳、弩机、箭镞等大量青铜兵器。由于战国晚期铁制兵器尚未为列国所广泛使用,而秦国的兵器工匠却解决了高锡青铜兵刃劈砍易折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铜兵器的柔韧性,将青铜古兵器的冶炼铸造技术推向了最辉煌的颠峰。而军功爵制度,更有效地将秦国变成一个大兵营,将秦军变成了杀人机器。结果,和孟子的预测恰恰相反,正是嗜杀如狂的秦统一了天下。
秦国统一天下,和齐国统一天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每个胜利者都乐于把自己在原有土地上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新征服的土地去。如果是齐国,重商主义和多元文化或许将成为国策。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事实是秦国成为了天下的主人,那么,商鞅的严刑峻法和韩非的尊君思想就注定要成为新帝国的主导思想。问题是行得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