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李斯留下了自己的一名舍人作为护军,留在长城军团,实际上是监视诸将,防止不测。而长城军团的统帅权,交给了王离。王离是名将王翦的孙子,也算是将门虎子,以他的资历,掌舵长城军团,应该也是处于稳定军心的考虑。
蒙恬死后一年,陈胜吴广起义就爆发了,起义军势如破竹,攻入关中,也就是这一年的事件。
主帅冤死、军心不稳,这或许是长城军团行动迟缓的第一个原因。
这第二个原因,在长城之外。《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蒙恬将兵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地。秦军在与匈奴的战役中获胜,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秦军有没有歼灭匈奴主力,史书没有记载。匈奴有没有能力再次南下侵扰北方边境,史书同样也没有记载。
但是秦始皇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呢?蒙恬在边境据说长达十余年,而陈胜吴广这些人被征兵,不也是为了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务么?可见匈奴等游牧民族对长城一线的压力,始终存在。
为什么长城军团未能歼灭匈奴,这很简单,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夸张一点说,吃喝拉撒睡都在马上,秦军打过来,他们一甩马鞭,逃进了蒙古戈壁大漠,以步兵、弩手为主力的秦军,显然是追不上的。
因此,秦的对胡国策,重在防御。
而恰恰在这一年,匈奴内部也发生了变化。匈奴单于头曼的长子,叫做冒顿。本来,头曼很喜欢冒顿,把他立为继承人。但冒顿的母亲死后,头曼的心意转移到新的阏氏上,对冒顿也就改变了看法。头曼想废除冒顿,另立太子,但又下不了决心。
当时西北一带,还有一个强大的民族,叫做月氏,头曼打发冒顿去月氏做人质,然后故意攻击月氏,激怒月氏首领杀害冒顿,这是教科书式的借刀杀人之计,头曼没读过《三十六计》,可谓无师自通。
未曾想这冒顿也了得,不但从月氏的刀下逃生,更偷得一匹好马,献给老爹。这是头曼怎么也想不到的,这草原上,强者最大。冒顿这么强悍,老爹头曼生起了怜惜之心,慢慢地就把杀儿子的念头放下,任命冒顿做将领,统领一支骑兵。
但恶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很难阻止它生根发芽,长出果实。冒顿把对父亲的极度不满,埋藏心中,慢慢地成为仇恨。据说他发明一种镞矢,射出时发出响声,称为“鸣镝”。冒顿拿着弓箭对部下说,“我把鸣镝射向哪里,你们也要把箭射向那里,不射的人斩首。”
冒顿把鸣镝箭射向鸟兽。有人不射,被冒顿宰了。冒顿把鸣镝箭射向自己的马。有人不射,被冒顿宰了。冒顿把鸣镝箭射向自己的小老婆。还是有人不射,同样被冒顿宰了。冒顿把鸣镝箭射向自己的老爹……
冒顿夺权以后,以铁腕手段整治匈奴内部秩序,草原饿狼匈奴开始复苏,面对崛起的匈奴,驻守边界的长城军团不能不考虑一旦撤退,匈奴骑兵有可能趁火打劫。所以,身为统帅的王离,必须要对撤离有所部署,以保证后背的安全。
事实是,当长城军团在一年后离开驻地,南下支援章邯时,匈奴骑兵果然紧跟而至。《匈奴列传》说,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也就是说,匈奴借这个机会,乘虚而入,收复了失地。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得出长城军团行动缓慢的两大原因:一是主帅冤死,军心不稳。二是强敌在外,不敢妄动。
那么,既然连长城军团也指望不上,秦帝国又是如何应对危机的呢?
五、危难时刻,章邯挺身而出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冬天,陈胜张楚政权的西征大军在周章的率领下,进抵关中,一直推进到戏水,距离咸阳不过四十公里。
直到这时,帝国朝廷才开始考虑纷乱的局势并召开专题会议。会议由丞相李斯主持,二世皇帝胡亥亲临。
少府章邯发言说:“盗贼已经来到这里,兵强势大,现在即使立刻发虎符征调附近的军队,恐怕也来不及!”
少府,九卿之一,级别相当于今天的部长。他的具体职责,是掌管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所以,也可以说是皇帝的管家和私人理财顾问。章邯的发言,显然已经超出了他的职权范围。这在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朝官场,是一种忌讳。
韩非子讲过一个故事,从前韩昭侯吃醉了老酒躺下睡觉,典冠者(管理帽子的侍从)看见韩昭侯很冷,给他盖上一件衣服。韩昭侯一觉醒来,问:“谁给我加盖了件衣服?”左右回答:“典冠者。”韩昭侯下令责怪典衣、诛杀典冠。责怪典衣,因为他失职。诛杀典冠,因为他越权。
最后韩非子教育君主说:“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不能让属下越权,这样就能维持权力的平衡。
但是现在这种情形之下,章邯也顾不得这种官场忌讳,挺身而出,献策说:“郦山的刑徒很多,如果能够赦免他们,发给兵器,组成队伍,这就是一支抵抗盗贼的军队。”
章邯的计策是绝对的冒险。在座的朝廷大臣,哪一个不晓得“倒戈一击”的典故,当年武王利用殷商主力远在东南地区与东夷族作战的机会,乘虚而入,讨伐纣王,兵到牧野,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仓促迎战周师。结果奴隶们不愿为商送死,阵前倒戈一击,直接导致了殷商的灭亡。
所以听了章邯的计策,丞相李斯以下,人人缄默不语,生怕给自己惹来麻烦。胡亥看看众臣,心中涌起一股厌恶之情,也罢,也就死马当活马医吧!于是皇帝拍板,大赦天下,任命章邯为主将,组织骊山刑徒及奴隶,抵抗起义军。武库里的军械,章邯可尽行领取,用来装备军队。
骊山,是秦始皇陵墓所在地。据说从嬴政刚当秦王那会就开始工程前期建设。等到天下统一,动用民夫七十万之多,前后历时三十多年才修筑成。陵墓中暗设弓弩机关,擅入者一旦触发机关,万箭齐发,必死无疑。更有水银流动,仿佛江河大海。
秦始皇入葬之时,二世皇帝下令,凡是没有生育儿子的后宫,全部殉葬。参加机关设计制作的那些工匠,也全部封闭墓中灭口。一片惨烈景象,难以想像!专制的罪恶,在这里无限放大。这些殉葬者,都是活活得被驱赶入墓穴中,挣扎哀求,终于在黄泥之下,窒息倒地死去。这些宫女、工匠,生前为皇帝的奢侈生活服务,忍气吞声,但是逆来顺受的结果,不是自由的释放,而是更为残忍的屠杀。那些歌颂帝王专制者,怎能目睹惨状,却别过身去,轻描淡写,然后堂而皇之地继续歌唱所谓千古一帝啊!
六、为什么临时组建的刑徒军团也很能打?
始皇帝下葬是在公元前210年,那么继续留在骊山的劳工,应该是为了陵墓外围的收尾工程而滞留。这些劳工加上奴隶、奴隶的儿子,总计也有数十万之众。但是这是一支仓促组建的乌合之众,况且他们的身份,很难说对帝国朝廷会有什么忠君报国的想法,所以,他们的战斗力,应该不会很强。
然而双方遭遇的结果,却是士气高涨的张楚西征军一败涂地,溃散逃出函谷关。章邯乘胜追击,连续击败张楚军,张楚西征军主帅周章自杀,部队土崩瓦解。章邯再攻击正在围攻荥阳的张楚吴广军团。当时吴广已经被部下杀害,章邯再击破这支张楚部队,解了荥阳之围。于是章邯向张楚都城陈县进逼,陈胜出战,失败,到了这年的腊月,陈胜退却到一个叫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的地方,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害。
一支囚徒仓促组成的军团,居然有这样的战斗力,在半年中取得全胜战绩,最终一举摧毁刚刚兴起的张楚政权,这不能不让读史者发出疑问。
首先,章邯本人的军事指挥能力之杰出,超过陈胜、周章,这一点,无须太多解释。
然而,章邯的那支刑徒军团本身又有什么优势呢?仔细品读史书,《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一段记载引起了我的注意。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秦始皇把天下的兵器收集起来,全部融化为铜汁,再用这铜汁铸造了十二个铜人,放在宫门当门卫。可见陈胜起义的时候,老百姓手中并没有现成的武器。在后来的战斗中,可能从地方守军手中夺取了一些武器,但是也不会很多,更谈不上精良。
而章邯的部队,他们的武器直接取自大秦中央武库,秦以武力立国,又以武力统一天下,它的武器制造工艺,堪称一流。
《复活的军团》说:“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严格的管理,铸就一个严密的武器制造体系,秦军的主要武器,如剑、弩、箭,都是统一规格,类似于近代的标准化流水线生产。
在秦军军阵中,士兵手持长达7米的矛,组成类似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而配备弩箭的射手,他的射程最远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弩机上还有所谓近似于瞄准系统的“望山”,射手参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抛物线轨迹就可以准确命中敌人。至于秦的三棱箭头设计,则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
秦弩、秦箭等武器,技术含量在古代来说是极高的,出身草莽的农民军,不可能自行设计制造出类似的武器。所以,我们首先可以得出一点,章邯军团的武器装备,优于秦朝一般的地方部队,而远胜于农民军,这在战场上,绝对是一大优势。
但是,更重要的制胜因素,还是在于人。章邯是如何在短短的时期内,将数十万苦力和奴隶改造成斗志昂扬的战士的呢?
要破解这个难题,还得从一个人入手。这个人就是曾经在骊山服役的安徽人英布。
英布是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为犯法,他被判处黥刑,所谓黥刑,就是在脸上刻字,所以,英布也常被人称为黥布。这种黥刑,据说效果很好,刻写的字几乎永不褪色,伴随你终身。犯人额头有这玩意,走在街上,人家一眼看见就晓得他的身份。《水浒》中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流亡天涯,怎奈何脸上两行金印,还是孙二娘出了个主意,披头散发,做个行者,遮得额上金印。从此打虎英雄武二郎,成了行者武松。
话说回来,英布受刑以后,被押送到骊山做苦力。“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后来英布逃走,成为长江一带的水贼头目。但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那就是在骊山之中,并不全是淳朴的农民,还是所谓豪杰。
那么,骊山的“刑徒”究竟是些什么人呢?骊山的“刑徒”,是犯法之后送到骊山做苦力的。所谓犯法之徒,当然包括那些淳朴却陷入严酷法网的百姓,也包括那些真正的江洋大盗以及逃兵。
苦力的活不是好干的,那些身体赢弱的人,恐怕在劳役中途,已经不堪疲惫而死。能够生存下来的,应当是那些体格强壮、孔武有力的人物。所以,无意之中,章邯所接纳的这些人,其实是自然淘汰下的产物,其效果,类似于优中选优的特种兵选拔。于是,我们得出了第二点,章邯军团的人员素质,就体格、意志之强硬而言,又超过了东方的农民军。
最后,谈一个“赦”字,章邯给予了这些“刑徒”一个承诺,那就是将功补过,用军功抵消从前犯下的罪过,获得自由新生。或许,这就是“刑徒”奋勇厮杀的精神动力。
小结一下,刑徒组成的军团也很能打,原因有四:统帅章邯的军事才能;秦朝武库的精良武器;苦役的自然淘汰、强者生存;将功补过、获得自由新生的精神动力。
而双方的心理状态,也造成了微妙的影响。张楚政权成立以后,席卷崤山以东,势如破竹。大好形势之下,上到陈胜,下到周章,一股洋洋得意的情绪,油然而生,而章邯的状态,却是死里求生,打一场看似几乎不可能取胜的战役。心理的微妙变化,在战场上引发了形势的突然逆转!
第四节 英雄云集:在一个牧童旗下
江淮间有一个放羊娃,叫心,帮人放羊,讨碗饭吃,虽然挣不了几个钱,但也快活自在,日出山坳,林间飞鸟、溪水潺潺,坡上草青,花俏果香,放羊娃举起鞭儿,轻轻摇动,看羊儿欢跑。
但是这自在的牧童生活却在某一天被打破。许多披挂斑斓的军人来到心牧羊的那个山坡,为首的一个长者,缓缓走近,向心招了招手。
放羊娃心见这长者还算和气,壮胆走上前。长者将心轻轻抱起,转身向着众军士,大声宣布道:“这就是怀王之孙,芈氏王室的后裔!”
震天动地的欢呼使放羊娃有点受惊,也更迷糊!这些人,究竟想做什么?
疑点之一:李斯以一介平民,历尽艰辛,爬到丞相高位,荣华富贵,到达顶点。但以李斯混迹官场半辈子的历练,何以会输给一个宦官赵高呢?
疑点之二:一片形势大好之下,项梁叔叔不自觉地有点骄傲了,骄傲就意味着松懈。而在章邯敏锐的观察面前,松懈就是致命的错误。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章邯奇袭楚营,实施了一次极为出色的“斩首行动”。项梁的突然战死,改变了哪些人的命运?项羽、刘邦、宋义和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