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朝的密码
12952400000011

第11章 秦朝式崩盘:至刚易折?(3)

“出差个屁!刘季把苦力放了,自个儿也藏起来了!好了,既然他不在庄上,各位就县里走一趟吧!”衙役们把刘邦的老爹、二哥以及老婆吕氏全拷了,就关进了沛县看守所。

吕雉想,“不是说大富大贵之相么,怎么就成罪人了呢?”这大牢里可不是什么好地方,一个弱女子,更是容易被人欺负,吕雉在牢里头吃了不少苦,幸好有一个任敖的狱卒,是刘邦的哥们,挺身相护,吕雉这才没吃太大的亏。后来萧何出面,终于获准将吕雉保释出来。

虽然如此,官府对刘邦的通缉,可是一点没放松,刘邦等几十人在山里风餐露宿,与猿猴抢果子吃,与豺狼同行,担惊受怕。这让游手好闲、享受惯了的刘三度日如年,更为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

不顺利的人不止刘邦一个。楚国流亡贵族项梁这时也被仇家陷害,官司缠身,被关在栎阳县的大牢里。

好在项梁认识一个朋友,在蕲县做狱掾,姓曹名咎,这位咎兄也有个朋友,恰好在栎阳县做狱掾,姓司马,单名一个欣,当下咎兄写了一封信,寄给司马欣,说:“这位项兄乃是一个君子,决无做非法勾当的道理,官司起因,纯粹是仇家陷害,仔细检阅定罪的证据,必定发现并不充分。”

司马欣得了友人书信,明察秋毫,果然发现问题,项梁得以无罪释放。所谓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后来项羽得志,分封诸侯,便将司马欣封为塞王,与章邯等并列三秦。

转眼到了秦二世元年,西历公元前209年,农历壬辰龙年,黩武暴虐的秦朝,全国人口不过两千多万,却动员了三十万大军攻打匈奴驻扎河套,五十万攻打百越驻守岭南,五十万人修长城,一百五十万人修阿房、骊山及其他宫殿陵墓,军事行动数量如此集中、工程建设规模如此宏大,连现代国家都难以承担的重负,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而严酷的刑法,更将个天下闹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中原的黔首,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这年秋天,帝国朝廷终于下令,征发闾左適戍渔阳。什么是闾左?闾,就是里巷的大门,古人以崇尚右,所以富贵之家驻在大门右边,贫苦人家就只好住在左边。所以通透地说,闾左就是贫民窟。

河南人陈胜,也应征入伍,他的这批人,共计九百人,陈胜和另一个河南人吴广,被任命为队长。

按理说,保家卫国乃是每一个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人实在没理由埋怨。但世事无绝对,被武力吞并的六国人民,认不认同秦这个国家为自己的祖国,要大大地打上一个问号。义务是和权利相匹配的,这道理,古人也懂,视百姓为猪狗的朝廷,实在难以想像会得到百姓真心实意地拥护。所以,这九百人,完全是强制被迫去边疆,抗拒的情绪,虽然被朝廷的武力一时压迫着,却会在合适的时机来个总爆发!

四、“沛公”刘邦

大泽乡以东不远的芒、砀山中,山贼刘邦在打劫过往行人时顺便打听到一个消息。“大泽乡有人造反了吗,领头的是个楚人,姓陈。”

陈胜、吴广的起义,是偶然的突然事件,却也是秦朝暴政的必然结果。

他们的目的地,是渔阳,即今北京密云。北京现在是祖国的心脏,当时可是不折不扣的边疆。

这些人是徒步行军的,道路和天气情况好呢,就走得快一点,反之就慢一点。

偏偏他们走到蕲县的大泽乡这个地方,下起了大暴雨。雨还一直下个不停,道路泥泞、河水高涨淹没桥梁,陈胜等人没法赶路,陷入困境。因为帝国法律规定,耽误行程、超出指定期限,不管你有什么客观原因,一律判处死刑。

怎么办呢?一个字:反!

吴广一剑杀了带队的将尉,推举陈胜为首领,揭竿而起,附近的百姓,早就受够了官吏的压榨,纷纷加入,于是陈胜、吴广先攻击大泽乡(乡是亭上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再向蕲县县城进军,县里那些平日里耀武扬威、欺压百姓的大小官吏们,这时可就吓得尿裤子了!陈胜、吴广一口气拿下蕲县县城,树起反秦大旗,招兵买马。结果是四方响应,势如破竹,等到攻下陈县,陈胜、吴广已经拥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更达数万之多。

陈县曾经是楚国的都城,陈胜在陈县搭起草台班子,创建了一个新国家,国号楚。史书上写作张楚,意思就是张大楚国。

陈胜起义的消息传到沛县,县里的干部们可就犯了嘀咕,县令活动了一下心眼,打算弃暗投明,投身革命,他对萧何、曹参等心腹说:“要不我们也起义吧!”

萧何、曹参忽悠他说:“你是朝廷委任的一县之长,现在却打算造反,万一下面的人反对,岂不糟糕?不如把在外逃亡的那些家伙找回来,胁迫这里的人一块干,那就保险了!”

县令一听有道理,就把刘季找来吧,屠夫樊哙不是他的妹夫么,叫樊哙去!但是樊哙一出城,县令突然又明白了,萧何、曹参这是在忽悠我啊,刘季这些亡命之徒进了县城,不听我的命令怎么办?

所以当刘邦兴冲冲地来到县城外,发现城门紧闭,这时萧何、曹参逃出来,对他说:“县令没上当,还要杀我们呢!”

刘邦这时已经纠集了不少流浪汉,就在县城外头驻扎,写了封信,绑在箭上,射进城里。县里人捡起来一看,上面写着:“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

这应当是萧何、曹参的代笔,以刘邦的口气表达。县令的犹豫反复带来了杀身之祸,百姓们早就怨气满腹,于是砸了衙门,杀了县令,打开城门。

于是沛县革命成功,但问题也来了,刘邦是秦帝国的一名乡镇基层干部,萧何、曹参是县里的领导,樊哙则是个体户。这些人聚在一起,自然要推举个头。

谁当头呢?刘邦说:“要不萧何、曹参,你们二位是县里的领导,见多识广…”

当时萧何、曹参集结的人马有3000人之多,而刘邦的喽罗,不过数百人而已,按实力、资历,萧何、曹参更有领导资格。

但这二位毕竟是官场中人,墨水也喝得多,在肚子里计算、论证又验算了一遍,觉得造反这件事风险太大,秦朝律法规定:“首恶从重,胁从者从轻。”就让老刘做这个首恶吧!于是萧何、曹参推举刘邦。

其他人的意见呢?樊哙是杀狗的,周勃是给人吹萧的,夏侯婴是车夫,这几个人,想当头也当不上,好了,也推举刘邦吧!

最终,刘邦盛情难却,当上头领,号称“沛公”。

五、江东子弟兵

陈胜起义的消息也越过大江,传到了江东大郡——会稽。会稽郡乃江东大郡,管辖着今天江苏的南部和浙江的大部分,居民在百万人左右,郡政府所在地设在吴县(今苏州),下设大小20多个县城,当时在任的郡守,唤作殷通。

殷通对项梁吐露了自己的计划,他打算运用本郡的力量,起兵响应,但是他也有顾虑,作为地方官,他不擅长带兵作战。殷通说了个名字——桓楚——“这个人你晓得么?我想让你和他一块担任将军,指挥军队。”

项梁点点头,沉思了半晌,说:“桓楚这个家伙啊,我不知道——但是,我的侄儿项羽和他熟得很,桓楚的下落,只有他知道,要不把他喊过来问问。”

殷通同意了,于是项梁赶快回家,把侄儿项羽领到郡政府,这项羽,全副武装地就进了大院,项梁让他在堂外候着,自个儿进去通报,殷通说那就进来吧!身高八尺的项羽一抬腿便迈进了郡守办公室。殷通一看这人,好个凶神恶煞的大块头,不是一般人啊!(项羽身高八尺,古尺一尺约等于23厘米,所以八尺也就差不多一米八四,跟姚明比差了点,不过古人平均身高低于现代人,所以项羽在古代算是个高个子。)

“听说你跟桓楚认识?请你找他过来吧,我有要事与他商量。”

项羽拿眼一瞄叔叔,叔叔喝道:“傻小子,愣着干啥,当然——可以了!”

按照叔侄俩事先的约定,这是动手的暗号。于是项羽拔出了佩剑,殷通说,“你拔剑做甚啊……”这“啊”了一半,殷通斗大的一颗脑袋可就滚下来了!

听到里面的异动,外面的卫兵都冲进来了,项羽也不搭理他们,提起殷通的头颅给他叔叔,他叔项梁也一副若无其事的德性,一手拎着殷通的头颅,一手就把郡守的大印揣怀里了。

“现在我是郡守了!”

卫兵队长怒骂,几十个人操起家伙就向这叔侄俩扑过来了,但三两个回合,这些人已经倒在项羽的剑下,血流淌了一地!

项羽从死者身上的血窟窿里拔出剑,抬头看看剩下的卫兵。卫兵们慢慢退到院子里,项羽也跟出来,外面的人更多,怎么着也有百来个。项羽暴喝一声,象狮子冲进羊群,这一通厮杀,严格地说更象是屠杀,《史记》上写得很简略,“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项梁这时也走到庭院里,说了句差不多了,项羽收剑。看看那些人,有的双膝跪地,那是求饶的,有的扶着墙壁喘大气,那是认输的,有的坐在地上,呆若木鸡,那是吓傻了,有的干脆躺地上了,那是死了。

项梁为什么要杀殷通?殷通不是已经决心起兵了么?按照常理,他们应该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为什么还要自相残杀?

原因有两条,一条在殷通自己身上,一条在项梁身上。

先说说第一条,殷通起兵,用项梁则项梁,用桓楚则桓楚,为什么要两虎并用,很简单,权力制衡嘛。用两个人,互相牵制,殷通就不会被架空,这是殷通的小算盘。可惜殷通找不到桓楚,只好向项梁求助,但项梁何许人也?怎么会摸不清你殷通的算计!

再说说第二条,项梁倘是个谦谦君子,或许愿意做殷通的部下,但金鳞岂是池中物,项梁是楚国的贵族后裔、名将项燕的儿子,哪里会甘心屈居你个秦朝派来的地方官的帐下!领袖的地位,有能力的人居之,无德无能的殷通,一旦成为项梁叔侄夺取起义军领导权的障碍,岂不是只有死路一条?

项羽杀殷通这件事,发生在秦二世元年,时已深秋,郡政府门外的树都开始落叶了,天气渐凉,秋意正浓,江东百姓却沸腾了,因为项梁叔侄俩开始招兵买马了。

秦汉时代吴、越地方的的风俗,并不象苏州弹词那样的柔软,反而可以说是民风硬朗彪悍!且有两大特色,一是重承诺,用流行语说,就是讲诚信,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拜访徐国国君,徐国国君一眼看中了季札的宝剑,却又不好意思开口,季札心里明白,打算送给他。但是外交使命还没有完成,身上不佩剑,有失身份,所以想等到回国途中经过徐国再送剑。没想到徐国国君是个短命鬼,《史记》记载说,“还至,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没有说出的承诺都要遵守,可见吴人诚信信念之强烈。项羽时代,有个叫季布的同乡兼部下,也是讲诚信的典型人物,有句谚语“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说得正是此人。

吴、越、楚地古民风的另一特色,就是轻生死。“其俗剽轻,易发怒”,三言两语不合,就容易脸红脖子粗,最后发展到扭作一团厮打直到打破头为止。在战场上,吴、越、楚的士兵也表现得特别勇敢,好冲锋,一鼓作气,拿下对手,但是打持久战就不行了,当年项燕败给王翦,就有这方面的原因。七国之乱,周亚夫用来对付吴楚叛军,也是坚守持久这一招,可见这已经成为智者的共识。

项梁叔侄在江东一共征召了八千人。这八千人,就是所谓的江东子弟兵,项家军的主力精锐所在。项梁、项羽对这支部队的感情之深厚,也非文字可语。后来项羽兵败,发出了如下的感慨:“我项籍(项羽名籍)带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然他们不说,我项籍难道不有愧于心吗?”于是自尽在乌江边。

秦末的农民起义,并没有一个事先的组织策划,陈胜、吴广若不是被强征入伍又碰上大灾,决不会突然异想天开要造反;刘邦若不是手下的民工逃走了一大半,也不会轻易舍弃了亭长这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抛弃老婆儿女去山里当盗贼;项梁叔侄若不是看到天下大乱,也不会贸然杀害地方官、招兵买马出来打江山。关键在于,秦的苛政让所有人都无法忍受,于是一夫揭竿,万众响应,于是看似强大的秦帝国,就这么轰然倒地了!

第三节 刑徒军团: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雄师去了哪里?

发生在秦二世元年七月的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发展得很快,连在陈县隐姓埋名做门卫的张耳、陈余也表明身份,到陈胜司令部报到。陈胜在当雇农的时候,就从卖杂货的小贩那里听说过这两位传奇人物的大名,当然热烈欢迎。于是陈胜派出大军,向四方扩张。北路大军,任命他的老朋友武臣当将军,带着张耳、陈余去光复赵国旧地。南路大军,光复楚国旧地。东路大军,任命周福为将军,光复魏国和齐国旧地。西路大军,则以周章为将军,直接攻击秦朝心腹——关中。

这几路进展得都很顺利,到八月,北路大军已经收复邯郸,重建赵国,将军武臣当了赵王,陈余当上了赵国的大将军,张耳当上了赵国的丞相。又派一个叫韩广的将军,去收复了燕国旧地。九月,韩广成了燕王。而与此同时,齐国、魏国也恢复起来。于是,从前的六国,五个已经复国。

事情到了这一步,实在让人迷惑不解,曾经不可一世、耀武扬威的大秦雄师去了哪里?

疑点之一:战国时期的秦军战斗力如此强悍,原因何在?

疑点之二:秦始皇发兵五十万南征百越。战争结束后,这支秦军奉命留守岭南,成为岭南军团。但是当中原告急,岭南军团为什么不北上增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