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懿荣传
12946600000004

第4章 科第绵绵(2)

康熙三十三年(1694),王隲与左都御史董纳、内阁学士李应荐等人,在调查治河方略中,惧怕河道总督于成龙,排陷靳辅,使治河正确方略遭到搁置。康熙帝闻后大怒,将他们引罪部议革职,唯独王隲以原品级致仕。王隲回到家乡,教育子女,严己自律,亲书对联曰:有子能文何必贵,为官致富不如贫。

康熙三十四年(1695)五月,王隲在家乡病逝,山东巡抚桑格亲督要员,按一品荣禄大夫规格,为王隲立牌坊、翁仲、石马等。

王隲长于古文,明于公牍,内外奏疏为一时之冠,杂著古劲得力于《左传》、《战国策》,有著作《养素堂文集》、《义圃传家集》、《大司农奏疏》等传世。崇祀乡贤祠。娶妻张氏,诰封一品夫人,生子四:浵、滢、沦、。

王,王懿荣直系九世祖。王道增五子,他与弟弟王典是孪生兄弟。原名式,字石文,廪生。《福山县志稿》、《王氏家谱》载:“生而颖异,丰眉秀目,仪容倜傥”,“性严肃,持身以礼,言笑不苟,学为诸生。”

王少年时代,善射骑,能文章,尤嗜好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淹贯。书法临右军帖,得其仿佛,“行文务诠实理言,本至性亦能诗,孝友天成。”在府、州、县明噪士林二十余载。后久困乡闱,时父母年事已高,在家中尽孝奉养双亲,直到父母俱亡。《福山县志稿》载:“母患乳疾,他日夜侍榻前,无少闲。闻痛楚声,辄皇皇不欲生。族中内外,无不称他为孝子。”

王中年时曾随长兄王隲官衙,游历大江南北,“周知事变,洞达事体。”帮兄王隲处理一些棘手事务,“周旋任所,不惟之功。”不料其弟王典过早离开人世,他全力抚养孤侄王涵,“慈爱克己”。

王,一生乐善好施,凡族中内外、三里五乡贫困无助者,他无不慷慨解囊,乡亲们都称他为王大善人。

王一生不得志,在乡多病。兄王隲常把他接到官衙,为他宽解。

康熙九年(1670),王病卒于京师大宏庙邸舍,年仅44岁。娶妻迟氏,生子一:。后以子贵,诰赠正三品通议大夫封典。后又以孙王检贵,例赠二品资政大夫,广东巡抚衔。

康熙五十七(1718),王被公推入福山乡贤祠,《登州府志》、《福山县志》皆有传。

王浵,王懿荣族十世祖。字淄来,王隲长子。《福山县志稿》载:“性聪敏多识典故,行文有才气,直摅胸臆,工尺牍,间作诗及铭诔,天真流露,不假填塞,为诸生屡试前列。书法承父风。”但仕途不显,屡试不第,后“十困棘闱”。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岁贡生选授肥城县训导。在任仅一年即因病致仕回乡。王浵在家乡“内理家政,外修门第”,约束本家本族子弟勤奋读书,不以父显自居。遵循家风庭训,不敢“逾尺寸”。常以父训“有子能文何必贵,为官致富不如贫”教育本家本族子弟。每遇大旱大涝时,总是无利无息借给本族及村中人粮食和钱财。有的几年还不上,就登门言不用还了。

有一年,辽宁大灾,当时辽宁省金、富、海、盖属登州府。登州府下令,要福山县派6000官民北上渡海救灾。王浵 便上书给省布政使俞成龙,陈述利弊,使福山减去一半,福山县令陈文灿,率众官吏及乡绅感谢他敢于为民请命之举。

福山县城年久失修,多处圮塌,王浵首先倡捐银两修缮。在他的带领下,富绅纷纷慷慨解囊,将城墙、城楼整修一新,并疏通护城河道,众人有口皆碑。

康熙四十四年(1705),宁海州兵哗变,攻打福山城,福山城因重修后坚若磐石,哗兵退去,百姓均言全赖王浵首倡修城之功。

王浵64岁病逝后,朝廷恩赠八品修职郎、平原教谕。生子六:朩犮、术、朩力、杕、朩屯、枲。

王,王懿荣直系十世祖。字征远,号溟波。

王英年早逝,时独子王只有4岁,全赖其母与大伯等教育成人。王少年聪颖好学,“为诸生食饩”。《福山县志稿》载:“发奋绩学,文誉大起”,后入国子监,深得考官孙勷赏识。孙勷称他“斯道国工,数奇不第。”至到40岁,才被按例注籍。

康熙五十二(1713),王被授云南云龙州知州。他到任后,就遇到一个棘手案子,原来该州有盐井8处,灶户除缴纳官府规定税捐,还要缴纳许多名目繁多的杂税,弄得灶户们濒临倒闭。王看到这种情况便下了一道告示,废除一切关税之外的各项额外盘剥,给广大灶户在经济上松绑,为了防止此项改革有反复,他便勒石立碑为证。此举得到康熙帝赞允,赐他以“才守第一”称誉,擢升广西太平知府。

太平府是古南诏极边远之地,辖21个土司。其中思明州土司黄而芸势力最强,尤为凶暴。他聚集数千人,与各土司相残,剽劫行旅,杀害内地商贾,施虐地方,不把官府放在眼里,连广西巡抚也惧怕他。王见了十分气愤,便向巡抚立了军令状,以性命作担保,请缨前去擒拿。在得到应允后,王先派人秘密前往侦察,得其虚实。然后,自己轻装单骑,以巡边为名进入思明。黄而芸先是起了疑心,便聚众准备起事,但发现王只是轻装单人,便放下戒备之心,他将王迎入城中,王趁其不备抓住了他。众党羽蠢蠢欲动,王厉声对他们晓以利害,并以官职作保,声明只拿黄一人,协从者既往不咎。众党羽见大树已倒,顷刻散去。王将黄押回府衙,按律治罪。当地百姓焚香跪拜不绝,欢呼声惊天动地。从此,思明州全境执行“改土归流”之策,百姓安居乐业。

太平府辖的黄龙州土司赵雍城,盘剥州民,巧立名目,百姓苦不堪言。王为民申冤,便治赵罪。赵雍城托人送上3000贿金,请求宽恕。第二天,王召集官民于官衙大堂之上,当众拿出这3000贿金,为州民偿还了所欠赋税,并依法治了赵的罪,此举大快人心。其他土司见王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皆心悦服。太平府令行禁止,成了名符其实的太平之地。

王在太平的政绩,英名远播,百姓赞不绝口,但他却遭到了上司和同僚的妒忌,雍正元年(1723)遭诬陷,被免去了官职返回乡里。当他离去时,太平所属学子。百姓官民数万人,相送10余里拦车泣送不绝。

雍正六年(1728)春,王长子王柔到湖南乾州赴任,行前,雍正帝召见了他,问及家世情况,王柔将其父被革职一事详细奏上。雍正帝闻之动容,认为王革职一案,实属冤案,并下旨召见王。王晋京后,奉旨见到了雍正帝,雍正帝见他精神尚足,谈吐不凡,并详细询问了太平府的情况,王一一做了详细解答。雍正帝大悦,委他为四川成都知府,并赐貂皮、手珠等物,以示褒奖。王当日便动身,于四月抵蜀到任。他到成都后,顾不上休息,便到都江堰亲躬察视水利、农田。并将上任留下的诉讼案件,全部清理完毕,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称他是“青天父母官”。

不久,他又首倡开竣李冰故堰水道,为成都广大地区灌溉农田。雍正八年(1730),王在成都任满,以京官补用,调京师顺天府知府,旋又升为光禄寺卿、太常寺卿。这一年,山东鲁西南地区遭旱灾,百姓口粮吃紧,王令家人在家乡捐粮3000石,运往灾区赈灾,受到朝廷的嘉奖。

雍正十年(1732),山东兖州一带又遭灾,朝廷任命王与翰林院检讨隋人鹏奉命前去协办赈务。当时天气炎热,王已66岁高龄,亲自到田间地里察看灾情,记口授粮,“往来于暑风伏雨中,经营区划,不遗余力。”可是因与山东巡抚赈灾意见不和,巡抚以“施恩滥赈”之罪名向朝廷参了王一本,但被雍正帝驳回。王在赈灾安抚民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乾隆二年(1737)王擢升为大理寺卿。

乾隆四年(1739),王已68岁高龄,乞请告老还乡。八年后病逝于家中,享年76岁。

王一生,为官勤政清廉,别无嗜好,酷爱藏书。除俭朴生活外,有点剩余银子,全部购买孤本图籍。归里后,曾首倡出资修缮文庙。一生酷爱诗词,并著有《王太常诗集》多卷。生子六:柔、从绳、机、检、杲、椷。诰授三品通议大夫封典。后以四子检贵,例授二品资政大夫。当朝阁臣张廷玉为其撰写墓志铭,足见王操守之高洁。

王柔,王懿荣族十一世祖,字东牟,王之长子。

《福山县志稿》、《王氏家谱》载:“修驱阔步,声如洪钟。自幼胆略过人,有干济之才。”

王柔少年有文誉,从同邑进士刘元声学习经史,深得其奥旨。“行文有奇气”,深为学政陈恂之赏识。补县学生员。后因屡试棘闱,山东巡抚李树德深为惋惜,愿助千金注选入仕。被王柔谢绝,后入国子监读书以优贡拣选。

康熙五十三年(1714),选授湖南永州同知,旋授乾州同知。

湖南乾州,地处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多为苗族,古称“红苗”。王柔到任后,多次视察苗寨,并与苗寨协商,签订责任状,鼓励苗民开垦荒地。在川黔交界处,俗称“六里苗”的地方,王柔见此地泉水成河流,可以改种水稻,以富苗民,便向湖南巡抚布兰泰建议,在此增设一府三县。此议得到康熙帝应允,王柔亲到苗寨宣布,“无论是哪里百姓,都是大清子民,朝廷对苗、汉民都一视同仁”。苗民听到他的话,都拥护欢迎。王柔将此地统一丈量,按人口分地,将此地称为“永绥”州。

雍正十一年(1733),王柔特旨简授衡、永、彬道,并署按察使。他到任后,清理了前任司使积压的400余件积案,作到件件公正,百姓悦服。湖北容美有土司田旻如反对朝廷“改土归流”政策,附近十八处土司都畏惧他,一时政令不畅。王柔亲临此地,召集开导各土司,将田旻如孤立起来,为了便于管理,王柔建议朝廷在此地增设一府辖四县,此举得到雍正帝批准。为了纪念朝廷在此地的“改土归流”得到实施,王柔起地名:“恩施”。

麻城县民涂如松殴打妻子致死,总督判其妻自杀,王柔觉得案子疑点甚多,力排众议,经过开棺仔细验尸,予以昭雪冤案。一时武汉有人将此事编成言情小说和戏曲:“一线天传奇”,称王柔为“白面包公”。

雍正十三年(1735),王柔改授浙江海防兵备道,协同兵部侍郎俞北岳办理浙江海塘事务。王柔发明“沙牛法”,用磁石等下桩在海塘边排列防护塘脚,不会被飓风海浪冲垮大堤。他在浙江沿海,因水土不服,又受海风侵浸,体力不支,感染了岚瘴症,乞休湖南。

乾隆六年(1741),贵州西义连界广西,苗族因不堪苛捐杂税,举众起事,贵州总督张广泗派兵弹压,结果连吃败仗。朝廷又派王柔任辰、沅、靖兵备道,仍带按察使衔督办军务。王柔设计诱擒义军头目杨青保等12人,其余概不追究,并用好言相抚。奏明朝廷后,在此抚民,使众多苗民返乡安居。乾隆帝赞他“军功第一”。

乾隆十三年(1748),王柔任四川建昌道。两年后,因积劳成疾,上疏告老引退。乾隆帝曾两次南巡时,恩赐他在通州、德州迎驾。

王柔返里后,居门不出,教育子孙读书,并著书立说,有《东牟奏疏》12卷。他享年76岁,诰授三品通议大夫封典,后以子显绪贵,例赠二品资政大夫。有子三:显绪、承绪、元绪。

王从绳,王懿荣直系第十一世祖。字大木,号司直,王仲子。

《福山县志稿》、《王氏家谱》载:“幼读书能识要领,既长英伟,娴骑射,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生而颖悟,尤喜《左传》、《春秋》。”

王从绳以府学附生兼应武试,康熙五十三年(1714)应甲午科武乡试,中武举人,出任直隶宣化镇右营游击。

雍正六年(1728)调张家口右营游击。时蒙古部落鄂尔坤动乱,王从绳率领兵勇,身先士卒,伐木于度山,修筑长城,日夜操练,戒备防敌,使边关坚如磐石。因练兵布防有功,升任山西老营参将,旋改松江提标,左营参将。

乾隆三年(1738)调安徽六安营参将。王从绳在六安任中,正值此地发生旱灾。王从绳不忍目睹民不聊生的凄惨情景,建议郡县向上申报灾情,请求赈灾。他说:“嗷嗷者势难支旦夕,吾为将,率无越俎理,盍申上急办?”然而郡县官员们怕影响了个人升迁,隐而不报,对他也不予理睬,王从绳无奈又向总督反映,地方这才重视起来,急奏,旨下赈恤,百姓才得以获救。王从绳此举却得罪了地方官员。他们唆使镇帅寻找王从绳的过失,将其弹劾去职。王从绳不申不辩,收拾行装返里而去。然而就在王从绳离职后一个月,六安境内治安大乱,一个月就发生盗窃17起之多。总督对王从绳去职深感惋惜,向朝廷上疏乞留,后得旨将发陕西试用。但过了不久,王从绳的父母相继亡故,从绳奔丧尽孝。

乾隆七年(1742),王从绳以身患多种疾病为由,辞官归里,从此他绝意仕途,甘澹泊食,居家教子读书。他持家严谨,成为族中德高望众长者。管理族中事务,按例举行房社,每月置酒论族事,有不率子弟,严行教诫,族人无不佩服。享年65岁,生子四:衍绪、广绪、景绪、坦绪。

王检,王懿荣族十一世祖。王四子。字思及,号若斋,又号西园,生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卒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丁亥,享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