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懿荣传
12946600000005

第5章 科第绵绵(3)

王检少年俊才,读书勤奋,有过目不忘之誉,办事果敢,颇有父王之遗风。深受父母所钟爱,“文章学庐陵,书法得其公神髓,尤留心章奏,务经济实用。”雍正七年(1729)他参加顺天府乡试,考取第三名举人。雍正十一年(1733),会试中式,殿试以二甲第五十五名,赐进士出身。朝考一等,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大考列一等,授翰林院编修。

乾隆二年(1737),考绩列四等,休致居家。因酷爱文学诗词,尤喜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友人们戏称“诗痴”,休仕时一意创作诗词歌赋,与同邑进士肖润游山玩水,唱诗吟赋。

乾隆十三年(1748),奉旨复职国史馆纂修官,次年,授直隶河间知府。任职期间,调查民情,减轻百姓负担,处理积案,重视教育。上任伊始,重建“瀛州书院”,聘请名师,亲自督学。一时,河间文风大振。河间府衙有官田一百二十顷,历任知府都将其出租,租金为知府“小金库”。王检却将其分给一些无地可种的贫民,这在官场上独树一帜。为此,政绩显著,乾隆十六年(1751)帝南巡时,召致伴驾南行。不久,被擢升为甘肃凉庄道,旋又调任直隶霸昌道。这一年,直隶发生蝗灾,蝗虫铺天盖地,王检率领全体官员,亲临灾区,说服百姓,以大局为重,引火剿灭蝗源,秋后以减增法,补贴受灾百姓,深受灾民盛赞。

乾隆十八年(1753),王检擢升通永河道总督。年轻时,他曾对水利有过浓厚兴趣,翰林院致休时,曾帮助兄长王柔在湖南治过水利,这次任河工,甚为喜悦,广采河工和历任同道官员的建议,仅用了几个月,在汛期之前使河运畅通,漕运如期运往京师。乾隆帝十分高兴,给他“才优守洁”的评价。

乾隆二十四年(1759),王检调任长芦盐运使司提举。盐运是清代朝廷税收重要财源之一。他初到使司衙门,发现衙门官员的一切费用皆由盐商们供给,多年已形成惯例。王检首先废除了这条惯例,一切费用皆按朝廷规定。盐商们开始不安,恰巧王检生病,一位沈姓盐商携重金前来贿赂,请在盐检时行个方便,碰壁后,又到王检交厚的朋友处转贿玉器,均被王检识破谢绝。这样,整个转运司上下,清廉之声远近传播。这一年,乾隆帝至热河,召见了王检,见他身瘦体弱,笑道:“人家当盐运使,个个身宽体胖,而臣却瘦得如此。”当即传旨擢升他为安徽按察使。旋又调任直隶按察使。

乾隆二十八年(1763),王检又迁山西按察使时,正值皇太后过七十大寿,王检欲晋京,一来奏请皇帝觐见,请示帝训,二来晋京朝贺,以施君臣之礼。乾隆帝在其折子上批曰:“尔系朕深知之人,何必又来请训!即赴新任可也。”可见乾隆帝对他是何等信任。这年七月,他又迁广东布政使,旋又迁甘肃布政使。在甘省,正值遭旱灾,他亲临灾区赈粥济民,灾区未饿死一人。灾民感恩戴德,为他立碑颂扬。

第二年,他擢升为湖北巡抚。湖北为“九省通衢”,但多少年来,沿长江水匪出没无常。他首先组建水警队,沿江缉查,江治为之一振,营造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治安第一的环境。

乾隆三十年(1765),王检升任湖广总督,同年又迁任广东巡抚。广州地面历来崇尚奢侈,官场上更是变本加厉。王检下马伊始,下令一切官场宴请从简。当地海盗船危及百姓,俗称拖风船,渔户中有不爱捕捞者,渐为盗贼。王检深入调查后,布告沿海渔民,凡出海捕鱼和商船一律到官府登记立档,由官府发给执照。然后派官船巡视保护往来船只生产安全,一时海面风平浪静。广东地面上置祭田而械斗抢田的事件时有发生,王检请求朝廷批准,将全省祭田进行丈量,规定祭田限数。将多余祭田拿出分给族中贫寒者耕种。一时乡民无不称誉他为“青天父母”。王检因常年积劳成疾,又久不服水土,终于大病不起。乾隆帝闻讯,速派御医医视,下旨要他一面安心调养,一面署理政务。还不时下旨询问病情。

乾隆三十二年(1767),王检病逝于广州。

王检一生为官清廉,为人耿介,深得乾隆帝器重,他任湖北巡抚时,正值帝南巡,召见他时,曾曰:“汝父子三人,俱为翰林,一门多显官,皆能办事,可谓世臣矣。”

《福山县志稿》称他“温纶绸叠,一时歆动,生荣死衮,不愧完人。”朝廷恩授他一品荣禄大夫封典,朝廷为王检立牌坊、翁仲、石马等,葬于福山县东厅迷鸡山麓。生子二:启绪、燕绪。

王杲,王懿荣族十一世祖。字方旭,号积亭,王第五子。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卒于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享年92岁。

《福山县志稿》载:“幼而岐疑,性尤豪迈,好诗古文词,喜弓马。”《王氏家谱》称他:“有通敏之才,首任河防,两守居郡,非少年可初试,乃散修防,历表率,声誉日起”。

王杲少年时因父与诸兄在外为官,独居家,帮助族中长辈料理族中事务。他读书勤奋,然而久困秋闱,直到34岁那年才以监生捐纳河工同知。次年,拣选东河效力,授官通判。乾隆十八年(1753)擢升山东曹州黄河同知,旋升云南省大理府知府。

乾隆二十九年(1764)擢升广东雷琼道员。又因兄长王检时任广东巡抚,回避改授广西右江道。

乾隆四十三年(1778),王杲因病乞休家乡。病愈后,补浙江督粮道,旋又升浙江按察使,内升太常寺少卿。

乾隆五十一年(1786),王杲因左腿疾痛,步履艰难,请求引退,朝廷恩准。8年后(1794)以92岁高龄,病逝于家乡古现。

王杲致仕后,在家乡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他曾两次捐置庄田100余亩,对贫困人家救济。凡族中“不能婚嫁丧葬,与学子无力应考者,给予资助”。他还在族中设义学,帮助贫困子弟无偿读书。为了救助乡邻失学儿童,他不惜卖掉私田27亩。牟城社18个村的村民,为他立功德碑,纪念他德隆望尊。

福山城东清洋、大沽两河,因无桥饱受水往来浸苦。王杲出资旱日筑造木桥,汛时置船,为百姓摆渡。周围人们无不颂扬他的善举。

他在京任太常寺少卿时,乾隆帝对他十分器重,夸他办事老成稳重。在83岁那年赏他赴千叟宴,以示恩宠。逝后,朝廷诰授三品通议大夫封典。生子一:文绪。

王显绪,王懿荣族十二世祖。王柔长子。字维章,号闰轩,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卒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享年68岁。

《福山县志稿》、《王氏家谱》记载:“少颖异,有至性,年十一居母丧,发愤读书,后连捷成进士,生平究心性命之学,惠兼坦易三总臬事,三为部主事。弗见愠怒之色。自郡守至方伯蹶而复起,悉由主知特膺超擢,晚官京师休沐之暇,究切心得不及。外事薪米告匮晏如也。历中外五十年,贫无以葬,其情介之操可想见矣。”

王显绪少年入泮,名列第一。雍正十三年顺天乡试中举,次年连捷进士,授吏部文选司主事。乾隆十二年(1747)擢考功司郎中。旋又擢贵州道监察御史,迁江南道御史,巡视通州漕务。

乾隆十七年(1752),王显绪任贵州乡试副主考官,典试时,对行贿递条子者皆注销资格,“所拔皆寒士”,“时论称之”。

乾隆十九年(1754),因直言上疏,触及满族贵族利益,降补刑部主事。旋又迁宝源局监督。次年,授云南省广南知府。又迁甘肃平凉知府,山西、直隶、安徽按察使。乾隆三十年(1765),晋安徽布政使。

王显绪历任山西、直隶、安徽三省按察使时,对所审案件“亲自批阅”,“平允故秋”,上报刑部,无一件驳回,足见其公正廉明。他在任安徽布政使时,当时徐州、泗水一带两遭涝灾,亲临灾地,“赈灾兼施”,救活灾民数以万计,百姓称为“王青天”。他晚年致仕后,清贫如洗,逝后竟为葬资所困,乡里族人无不敬仰。朝廷诰授他二品资政大夫封典。生子六:庚长、履长、恩长、荫长、晖长、度长。

王衍绪,王懿荣直系十二世祖。原名昌绪,字星六,一字元昌,号敬圃,又号闰溪,王从绳长子。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己亥,卒于嘉庆九年(1804)甲子,享年86岁。

王衍绪,幼承家学,苦志积成。乾隆三年(1738),顺天乡试考取第二百三十名举人,授官内阁中书,协办侍读。俸满又迁江西南安同知。

旧南安地区有一陋习,通常百姓家死者停柩不葬,置义房。村中有好吃懒做者,专以盗棺内物为生,乡民怨声载道。王衍绪下马伊始,乔装潜入,将盗棺者一网打尽,按大清律治罪,一时盗棺之风禁止。

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江西乡试同考官,旋又任直隶宣化大名知府。任间,正值宣化大旱,又遭蝗灾。王衍绪从不乘轿,而是出巡从简骑马亲视灾民,使宣化灾民无以流落他乡,百姓称之“青天”。

嘉庆元年(1796)嘉庆帝表彰他的政绩,召他赴千叟宴;嘉庆三年(1798)又赴鹿鸣宴,以示恩宠。

王衍绪致仕后,教族中子侄读书,不遗余力。朝廷诰授他为从四品朝议大夫,后又以孙兆琛贵,诰赠一品荣禄大夫封典。生子一:孔长。

王孔长,王懿荣直系十三世高祖。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巳己,卒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甲申,享年17岁。

王孔长,武庠生。少年英姿飒爽,有拔山扛鼎之力,族中人无不夸有其祖父王从绳之遗风。后因不幸染疾,英年早逝。因为长支,不可无后,即过继其叔王景绪之子王允长二子兆琛为嗣子。即王懿荣祖父。

王景绪,王懿荣直系十二世生高祖。字星瑞,号耀圃,王从绳三子。生于乾隆五年(1740)庚申,卒于嘉庆十七年(1812)壬申,享年73岁。

乾隆三十年(1765)顺天乡试,中式第42名举人。授官福建永春州同。旋又迁直隶州同。届满又迁大田县知县。

王景绪在大田任职四年,勤勉惠政,颇有誉声,离任时,百姓打万民伞为他送行。乾隆四十四年(1779),出任乡试同考官,为闽省选拔了不少饱学之士。乾隆四十八年(1783)又任乡试副主考。擢迁云南鹤庆知州。三年后又迁镇雄知州。王景绪在云南边陲任职,视少数民族为兄弟,清正廉明,一碗水端平,深得当地百姓拥戴。晚年因水土不服,辞官东归。逝后,诰授从五品奉直大夫封典。生子三:允长、嗣长、森长。

王允长,王懿荣直系十三世生高祖。字子惟,号丹谷,附贡生,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已,卒于嘉庆七年(1802)壬戌,享年42岁。

王允长身怀八斗之才,却久困秋闱,一气之下,绝意科考,随父王景绪在云南鹤庆州、镇雄州协助处理内务。他在滇省游历了云南风情,写下诗集《滇南诗集》传世。

《滇南诗集》不事雕琢,讲究自然天成,以古朴典雅、工整而名噪诗坛。

王允长生有二子,长兆琦,次兆琛过继给大哥王孔长为嗣子。

王启绪,王懿荣族十二世世祖。字绍衣,号德圃,王检长子。生于雍正七年(1729)乙酉,卒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享年53岁。

王启绪幼承家学,天资聪颖,少年时就崭露头角,乾隆十二年(1747)乡试中举。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授武英殿供奉。乾隆二十一年(1756),出任贵州乡试副主考,旋擢云南道监察御史。乾隆二十四年(1759),又迁任武英殿监试官,署内府兵科给事中,巡视天津漕务,擢户部郎中,外放河南开封知府。

《福山县志稿》载:他在河南“政尚简约,务特大节”。署河道总督时,黄河泛滥决口,他亲自“溃身亲畚锸,不避劳险”,日夜守护大堤,终因劳累过度,猝死于大堤上,以身殉职。

朝廷念他忠于王事,鞠躬尽瘁,诰封为四品中宪大夫封典,生子一:羲长,后嗣子,龄长。

王燕绪,王懿荣族十二世世祖。字翼子,号治堂,王检次子,生于雍正八年(1730)庚戌,卒于嘉庆五年(1800)庚申,享年71岁。

王燕绪,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乾隆十九年(1754)会试中式,殿试不第,授内阁中书,军机处章京。乾隆二十五年(1760)再次会试中式,殿试为二甲第二名进士,总第五名,他是福山有史以来殿试成绩最高之人。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擢日讲起居注官。乾隆二十七年(1762)擢授左春坊教习、翰林院侍读、文渊阁校理。嘉庆元年(1796)赐“千叟宴”之殊荣。逝后,诰授正三品通议大夫封典,生子四:庆长、绶长、龄长、颐长。

王希旦,王懿荣族十二世祖。其父王探,字生斋,《王氏家谱》载:“庠生有才略,能联合本支族乡党,推难解纷,人皆敬之,为子侄辈延名师课,读多有成,后子希旦成进士,虽未见,亦足偿夙志矣。”

王希旦,字炳东,号仪园。少年“绩学能文有声。”以庠序中式,乾隆十七年(1752)中经元。乾隆十九年(1754)考取三甲第四名进士,授官山东沂州府学教授。

《福山县志稿》载他:“下车即修右军祠堂,同时捐俸修缮义学,赈济贫困学生……”解决师资问题。并倡导建立沂州书院,聘请致仕进士为山长(即院长),还亲临书院授课,使沂州学风为之一振,众学子对他感恩戴德。他在沂州呕心沥血培养人才,众士子有口皆碑。因长年辛劳,积劳成疾,猝死于任所,朝廷例授他七品文林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