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内向的革命
1059000000005

第5章 觉察我们的局限(1)

你总是把自己当成一副身体,或是把自己看成某种样子,你心中所认定的自己,永远跟你眼睛所看到的自己是等同的,而且你从来不会去质疑自己的想法和信念。现在你不需要批判自己的信念,也不对它们做任何事,只觉察它们就够了。当你觉察到自己的局限时,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觉察自己的局限,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你不需要批判自己的信念,也不需要对它们做任何事,只要觉察它们就够了。当你觉察到自己的局限时,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自我的真相》

有一个人,离你很近也很远,跟你很亲密也很疏离,你很容易想起也很容易忘记,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好奇地打量着外部的世界,积极地探索着外部世界中的未知,却忽视了对我们自身的觉察和审视。西方有一位导演说过:“知道自己的局限,然后才可自由。”现实生活中无处不立着高墙,告诉你此路不通,告诉你哪里也去不了。所以,我们偶尔应该收回一些总是向外张望的目光,将它们留给自己。不需要多做什么,只是认真地看看自己,觉察自己的局限就够了。

一个热爱柔道的小男孩10岁时遭遇了一场车祸,并失去了他的左臂。但他没有放弃对柔道的喜爱。他用坚持和决心打动了柔道大师小夫子,开始跟着小夫子学习柔道。开始,他学得很认真,成绩也不错。可是练了几个月,小男孩发现小夫子只教了他一招。有一天,他鼓起勇气问小夫子:“老师,我是不是应该再学点别的招数?”

小夫子想了一下说:“不错,你现在只学了一招,但你会这一招就够用了。”小男孩很相信小夫子,没再问就继续练了下去。

又过了几个月,小夫子带小男孩去参加比赛。让人没想到的是,小男孩凭借那一招轻轻松松地赢了三轮比赛,进入了决赛。

决赛中,小男孩遇到一位很强大的对手,渐渐的,他有点招架不住,裁判担心小男孩会受伤,想终止比赛,但小夫子不同意。小男孩最后坚持了下来,并靠那一招制伏了对手而赢得了冠军。

回去时,小男孩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 为什么我只用那一招就能赢得冠军?”

小夫子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学会的是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据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抓住你的左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常常想着如何扬长避短,努力掩饰或克服自己的缺点,却很少有人想去正视更真实、更全面的自己。就像我们在镜子面前描画着本来很淡的眉眼,涂抹着并不红润的嘴唇,我们也一样在遮掩修饰着我们的灵魂。尤其是在我们青春正好时,总是很难去面对我们自身的局限,那些缺点和不足,即使看在眼里,内心也是羞于承认的,更别说让我们去觉察它、理解它了。

殊不知,你的优点和长处也许能助你在人前闪耀光彩,而你的缺点、局限却能给你更真实、更完整的人生,让你的生命更加丰盈。因为当人类的身体和心灵在遭遇极大的灾难时,生命会因所受到的局限而挤压出无法想象的潜能。所以不要去急着掩饰你的局限,试着去觉察你的局限并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生命也许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欣喜。

你的世界无法界定你,也不该界定你

你的世界根本无法界定你,也不该界定你。一旦被自己的世界所界定,你就中了它的圈套。这么做只会使自己受限。

——《自我的真相》

你是不是也带着困惑,在为“我是谁”寻找答案?不必苦恼,这个问题是全人类长久以来的困惑,也是全人类长久以来都想要解开的谜团。但是,每次当我们说出“这就是我”的时候,其实那并不是我们自己所认为的那个东西,这一切都只是我们的觉知在作祟,它将各种关于“我”的定义和概念包容进来,让我们能够脱口而出“这就是我”,给我们带来一种假象。这样看来,我们根本不是在寻找答案,只不过是在揭露一些我们自认为已经知道的东西罢了。事实上,正如我们之前所知道的,从肉身到精神,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局限内。活得越久,经历得越多,或是内心认同的概念及回忆积累得越多,我们越不能活出本体,仿佛画地为牢,将我们自己牢牢圈在一个狭窄的空间之内,看不清世界的全貌。所以,要想得到答案,只有向更远、更广阔的地方看去。

父亲和孩子在雪地里走,父亲对孩子说:“咱们看谁的脚印走得直。”孩子高兴地说:“好吧!不过有时间限制吗?”

父亲说:“没有时间限制!只要脚印直就算赢。”

于是孩子仔细看着自己的脚,脚尖连着脚跟,一下一下地向前走,等他走到指定的地点时,父亲早就到了,正站在那里看着孩子笑。

孩子向后一看,只见父亲的脚印非常直,可是自己的脚印却歪歪扭扭。孩子疑惑地问父亲:“我走得那么仔细,可是为什么还是没有你走得直呢?”

父亲说:“不要只看着自己的脚下,你只要用眼睛看着前面的大树就能走直了!”这次,孩子按照父亲说的去做,果然脚印走得非常直。

故事中的孩子一直盯着自己的脚往前走,反而走不出笔直的路,我们也是一样,常常会专注于一个目标或一种形象,这就好像在用许多东西把自己包装起来,却不知这样做只会让自己受到限制,困于狭隘之地,而无法得知世界的全貌。我们要学会能够从任何一个面向去看待这个包装,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让这包东西的内涵呈现出来,也能产生一种澄明的洞见。当这份洞见产生,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自己是超越所有一切的,也会发现我们所处的世界根本无法界定我们到底是谁,是什么样子,当然也不该界定我们。之前我们会被自己所处的世界所界定,只不过是中了它的圈套而已。你要知道,即使你不把这个世界当成是自己,它仍然会以原先的方式运作下去。所以,你根本就不需要执著于这个世界或它其中任何的一个部分,也不该用它们来定义自己,只有对自己的局限和世界的面貌保持觉知才行。当我们可以觉知这个世界的全貌,就会发现你的觉知可以容纳这整个世界,你是大过于这一切的。而到那时它就再也无法定义你,因为你已经超越它了。

内心不满足,在于未能充分地活出自己

我们内心所产生的不满足感绝大部分并不是源自于疾病或物质上的困境,而是在于我们未能充分地活出自己。

——《内在的探索》

爱尔兰剧作家肖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没有得到是一种悲剧,那种渴望和遗憾所引发的痛苦我们很多人都曾体会过。然而,得到怎么也是一种悲剧呢?因为一旦得到,就表示你的这个欲望被满足,而下一个欲望就会立即滋生,它将驱使你开始为了获得新的东西而努力的艰险旅程。

纵观人类历史,在数百万年中,人类都在不满足——奋斗——满足的路上前行,似乎活着就意味着我们走在一条寻求满足感的道路上。即便到了如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使得我们大多数人轻易获得了超出我们能够使用、享受和购买的限度的任何东西。那么,我们就该满足了,不是吗?然而,事实是,我们依旧因为不满足而不断追逐,尽管这种不停歇的追逐使我们不舒服、疲惫、愤怒、债务累累,甚至可能会毁掉我们的个人生活,乃至毁掉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但我们也不愿停下追逐的脚步。

我们为什么不满足?阿玛斯认为,人们内心之所以不满足,在于人们未能充分地活出自己,即人们片面、狭隘地认识了自己,也就可能导致错误的人生。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不会思考这个问题,而是思考如何通过满足来消除我们的不满足所引发的种种痛苦。也就是说,当我们感到痛苦和疑惑时,我们会停下来思索,并问自己:在生活中我们到底缺少什么,以至于我们要这样辛苦地到处追寻?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不难明白:我们将满足手段化、工具化,以为追求一个外在事物就能获得满足感,就能消除我们的不满足。或许,满足真的能够消除不满足,但它必须是真正的满足,而这种手段化、工具化的满足显然是对满足的扭曲,它只能暂时缓解我们的痛苦,起不到根治的作用。

一位长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幸运地得到了一颗美丽的大珍珠,但是这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这个人并不满足,于拥有一颗大珍珠他一直对珍珠上那个小斑点耿耿于怀。他想如果能将这个斑点去除,那么这颗珍珠肯定就是这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了。他想尽办法依然不能将那个斑点去除,最后,他下狠心削掉了珍珠的表层,可是那个斑点还在,于是,他又削去了一层,但斑点还没有消失。就这样,他一层又一层地削下去,直到最后,那个斑点终于消失了,而珍珠也被他削成了粉末。

这个人看着已经变成粉末的珍珠,心痛不已,从此一病不起。临终时,他悔不当初,痛心地对家人说:“如果当初我不去计较那一个小小的斑点,那么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有一颗完整而美丽的珍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