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我想和这个世界不一样
9984600000001

第1章 一个人走山水,就想去看看这个世界(1)

巴黎 像塞纳河一样

夜晚的巴黎铁塔浪漫到叫人心融化,却也同时残酷到撕心裂肺。

五彩灯光下,A字形的塔时而妩媚,时而俏皮。国庆之日,在万众瞩目下,烟火漫天。而细雨里,坐在塞纳河岸仰望铁塔,有多少恋人相拥亲吻,就有多少心碎的孤影心痛拭泪。

“当初说好一起来巴黎的,可是我的身边却没有了你。”听完朋友的故事,我仰起脸,又望了一眼在夜雨中朦胧的铁塔。

男孩和女孩无法忍受异地恋情带来的思念煎熬,放弃了各自不错的学校与梦想,一起学法语,一起报考巴黎的大学。春天还没有结束,最初提出想要去法国生活的男主角却牵起了别人的手。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女孩来到这里,终于见到了铁塔,泪流满面。

我们常常愿意在爱的时候,付出一切也要在一起,做了傻事还自以为其实很值得。每天牵着手在东方明珠塔下走过,那幸福都好似在巴黎铁塔下一样满到溢出来。不过是为了一个约定里的执拗未来,傻呵呵地就把它当作每天睁开眼面对生活的动力。

后来,我又听到很多同样的故事。为了那个人所在的城市,你放弃一切来到一片新的土地,只为了每天更贴近对方,然后呢?没有了然后。你尴尬地飘零在原本就不属于你的陌生世界,那个曾属于两个人的梦想,结果唯独你一人还在扛着。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旧日的你侬我侬,如今斯人却早已陌路。有时候路过铁塔,想到这些故事我也恨不能像是莫泊桑一样,大半时间在铁塔里的咖啡厅度过。原因很简单,因为太不想看见它,索性就身在其中,不再哀愁。

哀愁的并不是异国他乡孤身一人,而是回忆汹涌来袭的时候,站不稳脚,一不小心就被浪卷了进去浑身湿透。牵手走过的路,说过的誓言,背诵过的电影台词,为爱做过的疯狂小事,你以为面对这一栋冰冷的铁建筑,距离家乡上万公里,可以像是罪犯一样逃之夭夭,可你的心却没走多远。

那天,当你终于抵达,飞机亲吻大地的一刻,铁塔看起来却那么刺眼,在一片白色巴黎楼房中高傲矗立。心融不掉了,那个人不在,碎成一小片一小片拼不回去了。多少次你只是呆呆坐在那里,抬头看塔。

忍不住眼泪的时候,你望向塞纳河的水。告诉自己,塞纳河的水流不止,你也要往前走。只是偶尔有时,你傻傻问自己,还剩下多少勇气呢?

其实,勇气就是要百分百的完整才叫勇气啊!遇到下一个的时候,你依然奋不顾身地去爱,依然不留任何遗憾,依然疯狂而热烈。每一场恋爱都是新的冒险,不让过去的伤口惩罚现在这个新的人。谁不曾在爱里受过伤害?谁不曾被回忆的甜美刺伤?我们都一样,在恋爱的腥风血雨里一路勇敢。

你常常听《少年》。巴黎的雨,下个不停。

你终于懂得,那是你们回不去的从前。哭够了,你要往前走,就像塞纳河一样。

巴黎的地铁

巴黎的地铁。可惜的是,第一个念头并不是关于轻快浪漫的法式小调,或者吐着烟圈姿态优雅的法国女人,而是一股浓烈的尿味。

很多次从荷兰抵达巴黎的时候是在凌晨三四点,乘坐Euroline(欧洲长途大巴),最便宜的就是这个时段了。巴士站与地铁站相连,即使不认路,只要顺着隐隐约约的尿味走,就可以找到地铁进口处。为了躲避室外的严寒,这里是流浪者的最佳栖息地,一块毯子当垫背,一件大衣盖在身上,就是一张张温暖的“小床”。在我抵达的时刻,他们许多人都已睡得深沉,一排排的大衣盖住身躯,露出一颗颗表情安然发丝凌乱的头。

这里常年有人“居住”,因此各个角落也就成为“公用厕所”,巴黎地铁的尿味挥之不去。也并不是单独汽车站这里才有这股味儿,其余站也都相似。常看见有地铁清洁工并不是在扫地,而是用水冲刷着地面,他们应该最清楚这地下空间里发生的一切。

同样有流浪汉常年居住,甚至背包客搭帐篷的巴塞罗那地铁站,却从未闻到过一丝尿味。当然,每座地铁都是有自己独特味道的,空气的不流通,让巴塞罗那地铁常年有一股封闭塑料瓶的味道。地铁通常挖得很深,换乘线路有时候在地图里看起来明明是同一站台,可在地底下却要绕来绕去十几分钟。再冷的冬天,这里始终是温暖的,可想而知夏天这里就像是湿热的桑拿屋,行走其间恨不能裸体。

巴黎地铁虽说有尿味,但胜过巴塞罗那的,便是车厢里的读书氛围。

在巴塞罗那地铁,是很少看见有人捧着一本书在阅读的,往往人们都会小心提防着小偷,或玩弄手机游戏,或手舞足蹈地和朋友情绪激昂地交谈,西班牙人性格特别外向,周围落单的陌生人也都可以加入。在这样的环境,即使想要阅读,都很难。

可是巴黎的地铁里,往往可以看见一个年轻女人,或中年男人,或老人,捧着一本书目不转睛地读着。有时候可能还是一本极厚的书,但是早已读到了最后几页,令人对其巨大的阅读量敬佩不已。

“是不是抽烟和阅读是巴黎人热爱的两件事情?”我问约翰。一个巴黎男孩,高大消瘦,有着一张国际男模的脸和身材。每次我见到他,他总是在抽烟或者拿着烟正准备抽。早晨一根,是早餐;中午一根,是饭后消化;下午一根,是提神;晚上一根,是睡前好梦,他总有自己的一套抽烟哲学。至于读书,他也热爱,总是在包里放一本。

他笑着说:“读书,的确是喜欢的,而且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不需要和人面对面坐着的时候眼睛不知道往哪里放了。”他点起烟,望着我扬了扬眉毛,问道,“你不觉得很尴尬吗?读书的话,大家都有一个地方放思想放眼睛了。”哈哈!抽烟的话可以装深沉,不用说话,举着烟找些事情做。

对于他的答案,我无言以对,而后突然笑了出来。何必一定要给某个文化找一个高深的理由:巴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巴黎人热爱阅读的风气令人赞许。其实地铁本来就是一锅麻辣烫,各类人都有,每个人阅读,都有自己的理由。

又况且,走出地铁口的时候,谁都能闻到那股昨日的尿味。生活就是那么实实在在,读个书都要找那么多理由累不累?甚至在巴黎的各大书店结账处,还能看见各式各样不透明的包书纸。

我对约翰说:“你们爱书还真的到了一定境界了。”我最近一次包书还是在初中时候包教科书。

他又哈哈大笑:“这不是爱不爱书的问题,而是我们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书。读历史也好宗教也好小说也好,甚至色情杂志,读什么书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想起小资常常给巴黎扣上一层光环,巴黎被当作圣地,不知道当他们揭开巴黎人的一张张书皮,看到的却是千百类型的书籍,会不会顿生失望。

读书并不如同择友,读完一本书也就几天时间,不喜欢或者不同意其中的观点,可以扔到一旁,在下一本书里重组思绪。而朋友,怎么可能几天就轰轰烈烈一起经历沧桑,然后不喜欢就扔了?人与人之间,始终带着沉重的感情,倒是书,轻松简单,不需要任何承诺。

什么时候读书,读什么类型的书,未必硬是要拔高到“人类进步阶梯”的高度。几次友人谈论到要把一些烂俗的畅销作家的书销毁,可她便是曾经阅读着那些无营养的书长大的。未知事的时候,家里也不曾有人阅读,于是在书店里,父亲帮我一同抱回家了一箩筐《十日谈》《查泰来夫人》等,索性再审视一番如今的自己,也照样心理健康。

巴黎地铁的尿味,散发着淡淡的哲学之香。

荷兰

自由,你的名字叫阿姆斯特丹

黄耀明在《阿姆斯特丹》里唱:“找我的一种旅行,自由得昏天暗地。”

歌中所指的,就是这座名叫阿姆斯特丹、疯狂到张牙舞爪众人皆知的城市。

大街小巷,被禁止的大麻,堂而皇之地充斥在这里,带着一股骄傲扑鼻而来;沿街的性表演与用品商店,公然叫卖,毫无遮掩,亦无人面红耳赤虚情假意;橱窗女郎,霓虹灯照射下光彩照人,是你情我愿合法的,或者说,自由贸易。

再也没有哪座城市,在这个地球上敢如此公然挑战人类底线,如此义正词严地将sex、drug、rock"n"roll 摆于厅堂。

于是,被束缚惯了的世人,将这块土地称作天堂,即获得心灵自由的好地方。居住此地,便可言行怪异,惊世骇俗,放浪形骸。

殊不知,若接触过阿姆斯特丹人,就不会被这表层的自由所蒙蔽。阿姆斯特丹城市,与阿姆斯特丹人,两者相结合才构成了真正的阿姆斯特丹文化——自由。

再也没有哪座城市,能够将自由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况且,自由本就是一个令人疑惑充满矛盾的哲学词汇,倒不妨来此一行,与阿姆斯特丹人在这片土地上居住,就可以悟出所谓的自由,其实如同当地人一般,是有些矛盾却又合乎情理的。

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是自由开放的,但令人惊异的是,它的人民却是循规蹈矩的。他们说好了时间,就一定会准点到达,上课或者开会,晚到了好似犯罪一般;他们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评判标准和体系,逐条对应最后才给出一个科学的结果;他们的演讲,都有一个大纲和行程;他们分摊钱的时候,每一分每一毫都算得清清楚楚。

对于大麻,阿姆斯特丹人又是这样的:他们与全世界人一样,对于抽大麻有一股负面情绪。一位年长的当地好友对我说:“大麻合法化不代表阿姆斯特丹人爱抽这个玩意儿,而是这样做最好,不像别的地方,越是不自由的东西人们越是要去做,特别对于青少年,好奇心太盛。那干脆合法自由化,摆在外面,人们的神秘感也就消失了,完全靠自觉性。”

这也解释了为何阿姆斯特丹大街小巷的coffee shop里面坐着的大多是前来尝鲜的游客,当地人很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疯狂的全城派对,大街小巷每个人打扮得光怪陆离,在一群人中,最鲜明的对比就是一个荷兰中年男子,骑着他的自行车,悠闲地穿过人群,身穿灰色西装,头发一丝不苟,典型的荷兰人脸与金色头发以及瘦长身躯,公文包挂在自行车上。他对这里没有任何的惊喜或好奇,日子照样在过,或许他对于朱自清那句“热闹是他们的”也深有感触吧。

阿姆斯特丹对酒精是自由开放的,这里有喜力啤酒,这里有沿街的酒吧纸醉金迷。因为酒精,它的夜生活是狂放的,与静静流淌的运河形成对比。但荷兰法律规定,不可以在街上喝酒,甚至是超市买了酒,不能拿在手上要放在袋里,不然会被警察抓住罚款。阿姆斯特丹人爱喝酒爱派对,但是他们不会在错误的地方出现。

阿姆斯特丹人说话是荷兰人典型的直白与自由,有时候直白到让你不知所措。他们有一说一,不满全部直白讲出来,即使会伤害人。与荷兰人相处,没有什么隐秘,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出来。但他们又是保守的,对于脸面与尊严,看得很重。红灯区这些地方,他们是不会公然去的,私底下的当然另当别论。

放纵与自由,是有差距的。

阿姆斯特丹人花钱的时候是束手束脚却又大笔自由的。他们惊讶于中国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慷慨,要知道,他们是与小孩直接算钱的,一同去超市,是各买各的。小孩到了打工年纪就要学会照顾自己,政府亦是给予一定房屋和交通补贴,鼓励其独立。但对于旅行,似乎荷兰人又是舍得的。

荷兰人对于荷包里面银子的态度是任其自由的,天底下全是“飞翔的荷兰人”,他们能出去见世面就出去。在上海虹口足球场,曾多次遇见申花球迷,居然是亲切的荷兰人。连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都描述过其与一位荷兰女背包客之间的故事。在荷兰,大部分人收入都是很高的,但几乎不见当地人穿名牌衣服或背奢侈包,质朴至极。午餐他们吃的是最简单的三明治,对于折扣他们更是趋之若鹜。

自由的定义很多。但人是社会的人,一切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事。如果没有了这个框架,放纵所谓的自由,一切随心而为,又令人冒冷汗担心起社会秩序。

所以说,阿姆斯特丹无愧为最懂得适当的自由的城市。阿姆斯特丹人常被说成是冷漠无情的,与阿姆斯特丹旅行城市那热情自由的形象毫不搭界。但只要是在他们法律允许范围内行走,却又是万分自由的。只要你满足了要求,你就和任何人一样有平等的权利。交了学费就是本校的学生,就有权利在规定时间内收到作业评价与考试结果,老师没有达标就可以去告他;交了税就是社会合法公民,公司员工不满足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就有权利拿到该拿的数额。

在我身上发生过一件永生难忘挺悲剧的事: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一次考试,考前发现学生证弄丢了,于是班主任帮助写了证明书,以为会无事平安。但当日,系里掌管考试的荷兰人硬是不肯,无论多少老师前去替我求情,他都只是铁面无私地拿出了考试规章制度不肯通融,哭也不成闹也无门。结果,因为办个证太久,所以我那一周所有考试都没有资格参加。自此,每每有考试,我定会小心读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