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处世精粹
9927900000007

第7章 圣经(3)

8.“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新约·罗马书》第8章)保罗真是无与伦比的传道者,他的讲道是如此气势磅礴且发人深省。这段话继承了旧约的信心,增加了新约的爱,完美地体现了基督教精神。

9.“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旧约·传道书》第1章)《传道书》是旧约中我最喜欢的篇章之一,传道者的话虽低沉消极,却又蕴涵着希望。能够用来战胜愁烦和忧伤的,只有一件事:“信仰。”

10.“哈利路亚!因为主我们的上帝,全能者作王了……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启示录》第11、19章)这也是亨德尔歌剧《弥赛亚》中大合唱《哈利路亚》的歌词,它是至今唯一能让我多次热泪盈眶的歌曲。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无穷的胜利喜悦。欢呼吧!因为胜利属于我们。(佚名)

《圣经》包括“旧约”39卷和“新约”27卷,由不同的作者写成。《圣经》的40多位作者,不仅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职业、身份也不同,如摩西是政治领袖,约书亚是军事领袖,大卫和所罗门是君王,但以理是宰相,保罗是犹太律法家,路加是医生,彼得、约翰是渔夫,阿摩司是牧羊人,马太则是税吏。《圣经》的写作环境也有很大差异,有的写于皇宫之中,有的则著书在牢狱或流放岛上;有的写于戎马战时,有的完成于太平盛世;有的写于喜乐的高潮,有的则写于悲恸、失望的低谷之中。《圣经》各卷书都是独立写成的,写成后即在各犹太会堂或基督教堂传读。《圣经》的作者们并不知道这些书卷日后会被汇编成册,形成新、旧约正典。奇妙的是,当人们把这66卷书编在一起时,这些跨越几十代人、风格迥异的作品却是那样的和谐,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旧约”主要用希伯来文写成(其中有一小部分用亚兰语),新约则是希腊文。旧约完成于耶稣降生前数百年,新约则始于耶稣受难、复活、升天以后。耶稣是基督教尊奉的救世主,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制定了基督教徒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人类历史中,从来没有人像耶稣那样,有那么多的诗歌赞美他,那么多的故事叙述他,那么多的画作描绘他,很多伟大的艺术品的灵感都是来自于耶稣的一生。正如作家葛林所说:“有一则奇特的传说,世界将在一夕之间失去色彩。天空没有颜色,海水变得惨白、静止、不再波动;青草不再翠绿,花儿全然失色;钻石没有光彩,珍珠失去光泽。大自然穿上丧服,人们忧伤害怕。世界没有生命和亮光。如果今天晚上,你手臂一挥把文学中有关耶稣的部分——关于他的生平、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他所坚守的原则——全部除去,那么你会使世界——文字的世界——在一夕之间失去色彩,因为耶稣正是那色彩所在。”

耶稣2000多年前生于以色列。现代文明把时间分为公元前(即基督前)和公元(即主年)的纪年方式来纪念耶稣的诞生。耶稣30岁以前是个木匠,过着犹太人的传统生活。当时以色列全境都处于罗马皇帝恺撒的独裁统治之下,包括耶稣出生的伯利恒和成长的拿撒勒。

耶稣30岁以后开始教导众人,行神迹,并被记载下来,但他从来都没有远行到距离出生地200英里(大约320公里)以外的地方。耶稣在传教的3年时间里一直尽力保持低调,但他的名声还是传遍了全国,引起了设在以色列各省执政掌权的罗马官员和犹太领袖(宗教律法师)的注意。

耶稣最受争议的就是他一直声称自己就是神,这直接触犯了律法。因此宗教领袖要求罗马政府处死他。罗马当局几次审讯都没发现耶稣触犯了罗马的法律,就连犹太人的领袖也承认,耶稣除了自称为神之外,完好地遵行了犹太人的律法。但他们还是以对政府不利为由,说服以色列南省的罗马总督彼拉多,下令将耶稣处决。

耶稣被捕后遭到严刑拷打,然后双手被人挂起来,钉在一根水平的木梁(十字架)上。这种行刑方法使得空气无法进入肺部,3小时以后他就死了。然而,有500多人却见证说,他3天以后复活了,而且此后的40天里在以色列的南北两省走动。很多人认为这就足以证明耶稣自称为神是真实的。后来,耶稣返回了自己不久前遇害的城市耶路撒冷,见证人说他从那里离开了地球,升到天上去了。

因为这些神奇的事件,跟随耶稣的人数大大增加了。根据史料记载,仅仅几个月之后,在耶路撒冷城一天之内就增添了大约3000名跟随者。宗教领袖执意镇压跟随耶稣的人,但他们当中许许多多的人宁愿去死也不肯否认耶稣就是真神的信仰。

不到100年的时间,罗马全境(小亚细亚、欧洲)到处都有人跟随耶稣。公元325年,跟随耶稣的信仰(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确立为官方宗教。500年以后,希腊境内希腊诸神的庙宇也都改造成了教会,成为跟随耶稣的人聚会的场所。

耶稣的教导及影响所到之处,婚姻被高举,妇女的权利地位被认同,学校与高等院校被建立,儿童保护法令被定位,奴隶得释放,并带给人类无数正面的好处;许多人的生命也得到戏剧性的改变。

耶稣是第一位阐明为人处世的黄金律的人。他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由此确立了最严格的道德规范。如果没有《圣经》,我们将无从知悉耶稣道德的完善,数千年来,《圣经》支撑了西方文明的道德规范。

17世纪英国清教徒约翰·班扬因不信奉国教,被关押在狱12年之久。《天路历程》作为他在狱中心血凝成的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其家喻户晓的程度仅次于《圣经》,被誉为“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本书讲述了一个坚忍的基督徒为寻求永生而踏上荆棘遍布的漫漫旅程,充满危险、诱惑与灾难的尘世被他一步步抛弃,只为负罪的灵魂在高天之上得到迎接。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想象奇特,故事生活化,对人性弱点的对照尖锐而深刻,理想主义的热情震撼人心,因而超越了时间和宗教的局限,在成书3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光彩夺目。

现实生活中荆棘丛生,苦难重重。人们每天都在追求、憧憬、失望、痛苦中煎熬。每个人都要永无休止地经受挫折、失意、疾病、孤独、失恋的折磨和威胁,因此无不渴望找到解脱的药方。《荒漠甘泉》是一剂救世良药,征服了东西方亿万读者。从纽约的摩天大厦到伦敦东区的贫民窟,从澳大利亚辽阔的草原到非洲燠热的矿场,无论市井平民、虔诚教徒,还是将军元帅、总统议员,都有它的读者。有的作为座右铭摆在案头,有的作为醒世箴言传至后代。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考门夫人虽是在写读经感受,行文却毫无经味、教味、派味。书中每篇文章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或摘引寓言、叙述故事,或描述景物、寓情于景,或揭示心态、直抒胸臆,都有声、有色、有情、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