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
9925700000003

第3章 心理常识篇(3)

1.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在人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人的行动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目的确定以后,我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分析可能出现的困难,选择达到目的的方法,克服实际中出现的困难,通过行动作用于客观事物,最后达到目的。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人的意志有3个特征:①目的性,②动作性,③克服困难。

意志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也是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过程。它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受情感的影响,同时又对认识和情感过程发生调节和控制作用。

分析意志的全过程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意志的特征,从而有目的地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2.意志的动机

一个人的行动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出自一定的动机,指向一定的目的。我们说意志确定目标的过程也是解决动机冲突的过程。因为人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几个动机起作用,当这几个动机不能同时得到满足时,动机冲突便产生了。这种冲突有时表现为公与私、个体与群体间的利益矛盾,有时表现为个人兴趣方面的矛盾。人在确定行动目标、采取行动时要解决这些冲突。由于人的行动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会因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舍弃自己的利益。他们能充分认识社会和自身的能力,脚踏实地,选择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

意志目标出现以后,便进入了意志行动的决策过程,其主要内容是选择行动的方式与方法,拟定行动的计划。如果达到目的的方式途径有两种或更多种,还必须权衡利弊,选择最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知识经验、能力与意志品质等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会充分考虑各种行动方案给他人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因而会选择既能达到目标又不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方式。知识经验丰富的人,会正确估计行动过程中出现困难的难易,从而选择科学的最佳方案。

3.意志的执行

接下来便是执行决定的过程,主要内容是克服各种困难,采取行动,在实施过程中修改完善行动方案,达到目标。

意志过程始终是一个自觉的行动过程。毅力是这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毅力顽强的人能较持续地保证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度,能够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目的。毅力在意志品质中表现在自制性和坚持性两方面。毅力强的人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较少受不利于实现目标的因素的干扰,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便达到目的;毅力强的人还能够充满信心,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将决策执行贯彻到底。

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①心理过程;②个性心理特征。这两类心理现象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上一章里,我们论述的是心理过程,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详细讲述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一、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活动任务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等。这些能力的核心和主要部分,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特殊能力是在特殊活动领域发挥作用的能力,它是顺利完成某项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例如,研究数学必须具备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从事文学创作,一定要具备阅读能力、艺术想象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在具体活动中总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能力越是发展,就越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反过来,特殊能力得到发展,也必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先天素质对后天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素质本身并非能力,良好的能力绝不是与生俱来,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中,已提到智力、智能。如“智力不用则君穷乎臣”(《韩非子·八经》),“夺其智能,多其教诏”(《吕氏春秋·审分》),《黄帝内经》不仅指出人的一般能力有强弱之分,所谓“士之才力,或有厚薄”,而且谈到专业能力的高低差异。

《内经》根据人的思维、情欲、意志和行为的不同,还将人分为“智者”和“愚者”两种类型。在思维方面,愚者只知形、察异,而智者善思、察同;在意志方面,愚者意志不理,而智者意和。

二、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速度、强度和倾向性,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不同气质的人,心理活动的特点也各不相同。①活泼型气质的人,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易接受新事物,但印象不深;情感比较外露但体验不深,容易产生也易变化。②不可抑制型气质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易于冲动;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感明显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③安静型气质的人,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不尚空谈,情感不易外露;外部动作少而缓慢,主意稳定,不易转移。④弱型气质的人,好静,体验方式少,但体验深刻、持久;情感不易外露,动作迟缓,但准确性高。

气质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制约,是稳定性最强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某种气质的人,在动机、目的、内容不同的活动中,都会显示出同样的动力特点。例如,一个安静型气质的人,参加庆祝活动总是乐而有控,不会手舞足蹈;参加追悼活动,也能哀而有节,不会呼天喊地。当然气质并非完全决定于先天遗传因素,也要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在教育、生活环境及个人长期实践的影响下,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祖国医学对人的气质的划分,是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内经》所谓重阳之人、多阴之人、阴阳和调之人、重阳有阴之人以及多阴有阳之人,似可视为5种不同气质的人。

(1)重阳之人,其气质特征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熇熇蒿蒿,言语善疾,举足善高”。

(2)多阴之人,其气质特征为“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

(3)阴阳和调之人,其气质特征为“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4)重阳有阴之人,其气质特征为“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引”。

(5)多阴有阳之人,其气质特征为“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

根据阳主动、主外、主兴奋,阴主静、主内、主抑制来划分:①重阳之人,似可视为兴奋亢盛型气质;②多阴之人为极度抑制型气质;③阴阳和调之人,即兴奋与抑制协调型气质;④重阳有阴之人是兴奋占领优势,而抑制不足型气质;⑤多阴有阳之人,则为抑制占优势,而兴奋不足型气质。

三、性格

性格,是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惯常行为方式方面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特征,人与人的区别,首先就表现为性格不同。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最为密切,性格的形成也以神经类型为其先天基础。但性格不像气质那样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更多地受后天环境的制约,社会、家庭、学校、工作岗位都给性格以重要影响,都是性格的塑造者。

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因为一些比较稳定的外界因素经常反复地作用于人,人也总是按一定的方式应答,久而久之,便形成对现实比较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

一个人的性格,总是通过言谈举止和外部情感表现出来。言为心声,思想支配行动,所以,只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就能了解人的性格,特别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方式,最能反映其性格,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古代对人的个性表现,作了十分深入细致的观察,并且着重研究人的心理类型差异,对心理类型的划分作了多方面的探讨。这种以类型分类的方式来研究人,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创造。尤其可贵的是,在分类研究中,不是孤立地去研究,而是运用人天相应、形神一体、内外相应、知行统一的整体观,从多方面、多层次去进行综合性的整体研究;不是孤立地研究人的自身和人的主观心理活动,而从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中去研究;不是抽象地研究,而是从其言、行、表情等看得见、摸得着的表现去进行具体的研究。

青少年的发展心理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阶段,它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其间的身心发展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将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在青少年时期进一步认识自身,了解他人,适应社会,是青少年朋友较为关注的话题,因此学习身心发展的基本理论是十分有益的。

一、发展的基本理论

1.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心理学上,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行为和心理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主要规律有以下几点: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先天因素主要指遗传因素,后天因素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应该说,两者对发展的影响贯穿了人的一生,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个体在出生之前,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个体处于幼年时期,在身体发展方面,先天因素的影响比后天因素大,在心理方面,后天因素的影响比先天因素大。个体成熟后,无论在身体,还是在心理方面,后天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2)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后发展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前一发展是后一发展的基础,后一发展是前一发展的持续。例如,身体发展上,婴儿是先能坐,次能站,再能走。在心理上,人也是先有自我意识,再能发展个性。连续性的含义还指后一发展并不取消前一发展,而是包含其中。如儿童先会坐,后会站,但能站立并不意味坐会消亡。

个体的发展还具有阶段性特征,各阶段身心的发展,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还有质的改变。身心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期间,身心发展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而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引起身心质的变化。不同的质变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年道德观念的发展就是这样,由于自我意识的形成,随着对社会行为准则认识的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

人一生的身心发展,包含着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它们和发展的连续性是一个共同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发展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①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一般来说人在1周岁前和青春期身心发展的速度较快,其他阶段则相对平稳;②不同的心理过程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如人的语言发展速度较快,个性形成需要的时间则相对长些;③不同的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最终水平不同。

2.埃里克森的发展观点

发展是多方面的,单就心理发展而言,有语言发展、情绪发展、思维发展、道德发展、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发展理论也是学派林立。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这里介绍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具有两个特点:①任何一个阶段的心理发展是否顺利,都与前面阶段的发展有关,前阶段发展顺利,将为后阶段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每一阶段发展过程都有特殊的矛盾和核心问题,即“危机与转机”矛盾未解决之前,心理危机将一直存在,直到矛盾解决,危机变为转机,因而继续发展。

埃里克森将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

(1)1岁。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的阶段。心理危机表现为“对人信任对对人不信任”。基本信任是指人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时,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的人特别是其父母的关心与照顾,就会对外界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2)2~3岁。这是获得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自信心而避免产生怀疑感、羞耻感的阶段。心理危机表现为“自控、信心对怀疑、羞愧”。儿童这时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吃饭、走路、自己拿玩具。这时,父母如果能允许他们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能培养他们活泼好动的性格。否则,其心理发展便会受到抑制,产生怀疑感与羞愧感,如尿湿裤子、不能完成某些想干而干不成的事而遭父母及其他人训斥,将会使其在以后发展中难以克服自我怀疑、行动缩手缩脚的困难。

(3)3~6岁。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心理危机表现为“主动、自发对被动、内疚”。这时,儿童的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能参加较简单的游戏,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成人对他们如果多加引导和培养,引导他们参与一些活动,耐心解释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儿童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发展,能够自发地参加小集体的活动。反之,则使其受到挫折,产生内疚感,如果大人认为他们的好奇心与所提出的问题不值一提,因而加以嘲笑和指责,将影响个体在下一阶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