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知觉
1.知觉的特性
知觉是客观事物的整体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对感觉获得的反映的综合,有人把它与感觉的关系形象地说成司令部与侦察兵的关系,感觉“侦察”的信息,传到“知觉”这个司令部。对信息作出分析、综合、判断,得到事物整体印象的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的主要特性有:
(1)知觉的选择性。感觉器官在反映事物时,并不是对所接触的刺激全部作出反映。事实上,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多样,人也不可能同时对众多的刺激同时进行感知。一些刺激被我们的意识所把握,一些刺激可能被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对知觉对象的反映更为清楚,对知觉的背景反映则显得模糊,不容易记住。什么样的事物容易被人选择为知觉对象呢?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①由于客观事物的特性;②人们的主观需要和兴趣。在同一场合,人们可以有共同的知觉对象,也可以选择不同的知觉对象。例如,老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黑板上的挂图,这时,挂图便成为学生共同的知觉对象,黑板上的板书便成为背景。再如,学校开运动会时,坐在看台上的同学由于个人的爱好、兴趣不同,会选择不同的知觉对象,有的人可能注意掷铅球,有的人可能注意跳远。
(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感知事物时,并不是孤立地知觉事物的不同属性,而是根据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例如,我们看一个人时,并不是只看眼睛或鼻子,还得看他的身材、言谈举止,把他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
多种刺激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觉,但这一整体并不是各部分的简单之和。对一个事物的整体知觉取决于它的关键性强的部分。有时,知觉刺激的本身可能是不完整的,但人们由于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仍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
(3)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如角度的变化、距离的变化,知觉不受变化的影响,仍将事物看成是原来的样子,这是知识的恒常性。如我们在近处看一个人与离得较远处看同一个人时,虽然他留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影像不同,但我们还是把这个人感知为同一个人。
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多种多样,这里简单介绍其4种表现:
①亮度恒常性。它是指由于物体本身所处的光线环境变化时,我们保持对其亮度知觉的不变。如一支粉笔在教室里其白色显得暗些,在阳光下显得白些,我们仍把它看成是相同的白色。
②大小恒常性。即前面所举看一个人的例子,我们把他看成固定的大小,不因距离远近不同。
③形状恒常性。如一个竖立的圆柱体,从侧面看是一个长方形,从上面看是一个圆形,但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圆柱体。
④颜色恒常性。透过有色眼镜看一个物体会表现出不同的颜色,但我们知觉仍保持它本来的颜色。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的不同对象特点,心理学上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指人脑对事物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反映,帮助人们对远近、高低、方向作出一定的判断。一般把空间知觉分为视空间知觉和听空间知觉。前者是指以视觉基础而形成的深度知觉或远近知觉;后者是指当视空间知觉受到限制时,人依靠听觉判断自身与外界物体的距离等关系。
(2)时间知觉。指人脑对时间长短、快慢的反映。人类没有专门器官感知时间,总是要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物体来反映时间,如天体的运行规律、日历、时钟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时间的知觉与计时工具测出的时间常常不相符合。同样一段时间,有的人会觉得短,有的人会觉得长。同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时间的感知也不一致。一般来说,情绪愉快时,会觉得时间快,“光阴似箭”;心情不愉快、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会觉得时间慢,“度日如年”。除个人情绪外,人的知识经验也会影响对时间的知觉,如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45分钟内,一般能精确估计时间,掌握授课内容和节奏。
(3)运动知觉。指人脑对物体是否移动、移动快慢、移动方向的反映。运动知觉在足球赛中表现最为明显,如果缺乏运动知觉,球员对同伴的传球不能作出速度和方向上的判断,就不能合理穿插,不能默契配合。运动知觉的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有时由于物体移动速度没有达到一定的量,我们感受不到,如一只手表的分针、时针是否在移动,一下子我们难以判断;有时,物体本身没有移动,只是我们自身在移动,却感到物体在运动。
3.错觉
有一种特殊的知觉,它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不正确的,是歪曲的反映,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错觉。例如: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用手拎起时总觉得铁块重、棉花轻;坐在开动的火车上,看到窗外的树木在移动。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错觉呢?主要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如晚上看月亮和行云,人会觉得月亮在云中行走,这是客观环境变化引起的错觉。对时间快慢的错觉主要是由于人的主观原因引起的。
错觉是对事物歪曲的反映,干扰了人对知觉对象的正确认识,是消极的,但是,如果利用恰当,错觉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在军事上,迷彩服等伪装措施,就是利用了错觉原理,给敌方以错觉,达到求胜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从建筑、摄影、戏剧、魔术、杂技之中,找到错觉现象。
三、情感
1.情感的特征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
这里所说的客观事物既包括个体外界的人、事、物,也包括个体本身的心理活动。例如,某位同学做了一件错事,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批评,而感到难过、内疚,这种难过、内疚是由外界引起的;再如,一个人想起某件事觉得伤心而痛哭,这种伤心是由于回忆这一心理活动引起的。所以,情感是外在或内在的刺激引起的体验。
情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虽然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反映的不是事物的本身,只有情感的主体才能体验到。例如:同样在火车站候车室等车,广播里说某次列车晚点,一般来说这一信息不会引起不乘这趟车乘客的情感体验,但却会让乘这趟车并急于去某地的乘客十分焦虑。再如,电视节目中播放的股市行情不会引起不玩股票人的体验,但对炒股者却有很大的情绪影响。
情感有两种表现:①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愿望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或情感体验;②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意愿、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厌恶、烦闷等否定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不同的情感对人的身心有不同的影响。肯定性情感使人高兴、乐观,能提高人的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否定性情感使人厌烦、悲观,给人以较重的精神负担,长期的紧张和恐惧会导致多种疾病。
2.情感的分类
情感的种类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情感状态和社会性情感。
情感状态根据情感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激情、心境、应激状态。
(1)激情。这是一种爆发迅速、猛烈的情感状态。如某件事物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引起我们强烈的爱憎,这种狂喜、愤怒就是一种激情。可见,激情是由外界强烈的刺激所引发的,在此状态下,人总表现出剧烈的内心活动和外部表情,如呼吸急剧加快、全身发抖、毛骨悚然、面如土色等。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状况:①积极的激情是人们投身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会促使人知难而进,勇往直前;②消极的激情常常表现为一种盲目的冲动。
(2)心境。这是一种比较平静和保持相对持久的情感状态。心境的主要特点是它不一定反映在某一件事物上。人一段时期有一段时期的心境,心境一旦产生,它好像就是人这段时期看事物的眼光、角度,它使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涂抹到他所面对的事物上。正如“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心境可能是愉快平和的,也可以表现为抑郁、烦躁,如我们常说的“好像看什么事都不顺眼”。由于心境是较持久的情感状态,它对学习、工作的影响较大,良好的心境使人精神振奋、精力充沛;不良心境使人意志消沉、浑浑噩噩,终日无所用心、无所事事。
(3)应激。当人遇到危急情境或意想不到的事突然发生时,人产生的情感状态即是应激,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人生理和心理上的本能。其表现是:有的人“急中生智”,能力超常发挥;有的人“倍觉茫然”,仿佛陷入思维的真空地带,不知所从。人难免遇到突发事件,只要我们平时多做训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情感的应激状态下,就一定能消除恐惧,克服困难,应付自如。
根据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可以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它是指人对自己的言行与社会道德标准符合与否的情感体验,是人与社会道德关系的反映。当人的观念以及由此指导的行为符合一定社会道德标准时,人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反之,则产生悔恨、自责等情感上的体验。
(2)理智感。它是指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现实、掌握知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人在智力活动中有新的发现,会产生满足的情感体验,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则产生疑虑的体验。
(3)美感。它是指人根据一定的审美原则和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一幅绘画能给人艺术上或精神上的美感,使人产生满足的体验。一部低级庸俗的作品,不能满足人的艺术需要,让人感到丑陋,而产生愤怒的情感体验。
3.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仅语言表达方面就难以计数,但这是一种间接的表达,心理学上一般把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作为情感表达的直接方式。
(1)面部表情。表情实际上是一种沟通,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情感体验者用此表示自己的心理体验;②他人由此能正确判断体验者的心理状态。面部表情以肌肉活动为主,如眉飞色舞、满面春风、愁眉苦脸、喜形于色等。在面部表情中,眼睛的活动有特殊的作用,被称为“心灵的窗户”。如:眉目传情,是说相爱者深情注视传达爱的情感;怒目而视,是说仇者之间传达着愤怒的情感。外国心理学家研究还发现,高兴和惊讶主要由眼和脸下半部表示;讨厌由脸下半部表示;生气由脸的下半部、眼眉及额头表示。最易见的情绪更是通过面部表现出来的,如悲伤时哭泣、流泪,恐惧时瞪大眼睛。
(2)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也可以叫身势语言,是指用身体的动作来表达而达到沟通的目的,用肢体表达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如握手表示友好,鼓掌表示欢迎或兴奋,搓手表示焦虑。许多成语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拍案而起、击节赞叹、垂头丧气等。肢体表达同样让他人能够识别体验者的心理感受。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不同也常常反映一定的亲疏关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亲密的人相处可以接近到1英尺(1英尺=0.3048米)之内;朋友之间非正式接触时保持1.5~4英尺的距离。当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肢体上同样的动作并不一定表示同一种情感体验。另外,由于不同个体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影响,相同的情感在表达方式和程度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4.青少年的情感特点
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以及经验的积累,情感得到发展,出现了以下特点:
(1)情感稳定性增强。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事物的主观感受性增强,情感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不再像儿童时代受情境因素影响较多。如儿童会因为在课堂上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而当场哭起来,而青少年一般不再会因为一点儿小事便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破裂,也不会因为学习上暂时的挫折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
活泼热情是青少年相对稳定的情感特点,他们富有朝气,以较大的激情活跃在班级集体中。集体活动是他们表达热情的最好场所,他们往往身心投入,容易形成良好的心境。
(2)情感内容日益深刻。青少年的情感体验中已开始注入社会的内容,例如,课本上介绍英雄不屈不挠的品质,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奉献精神,介绍祖国悠久历史文化、大好河山的知识,都会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献身真理的情感体验。
随着集体活动的深入开展,青少年有能力、有机会参与一定的公益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到互助、友爱、荣誉感、责任感等情感。有时,他们会用社会对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3)情感自我调控能力增强。与儿童时期相比,青少年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力得到了加强。但与成年人相比,其自控能力还是较多地表现出冲动的一面。从生理上讲,是由于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受内分泌素的影响,其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兴奋性;从心理上讲,青少年情感的易受刺激性和反应性明显提高,因而时常不容易控制。
四、意志
“意志坚定、毅力顽强”是我们常常用来评判一个人素质的词语。意志是指人自觉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行动,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表现为高度的自觉性、坚韧的精神和顽强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