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的修养
9925300000004

第4章 励志(1)

很多人从小就被父母、亲戚或朋友问到过“你的理想是什么”、“长大之后想做什么”之类的问题。回想一下自己的回答,现在是否还坚持着当时的理想?如果现在再问他有什么志向,他能说出来吗?说出来的志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吗?能不能真正地实现这个志向呢?

一个人要想做事业、要想有发展,首先就要励志。孔子曾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军队可以没有统帅,但一个普通人却不能没有志向。如果没有志向,心志就不能坚定起来;没有志向,就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想法,就无法明确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墨子也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志向,即使有智慧,也不能充分地挖掘出来;如果不能完全遵守自己的诺言,做事情也不可能达到所求的结果。

自古成大事者,从小就有不平之志。《庄子·逍遥游》里讲过一个故事:小麻雀的理想就是先饱食,然后在草丛间、树梢上飞翔,而大鹏则要向上高飞几万里。因此,小麻雀如何能知道鸿鹄的志趣呢?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起初只是一个佣耕的农民,耕作间息时他说“苟富贵,无相忘”,别的人就说:你不过是个农夫,哪来的富贵!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当时,还有跟陈胜一样胸怀大志的人,如刘邦、项羽。秦始皇南巡时,刘邦看到巡幸的仪仗,便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项羽看了以后也说了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这两个人性格不同,话语也不同,但无论是志向还是野心,至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梦想,这梦想便是努力工作的动力。

“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北宋·苏轼《赐太师文彦博乞致仕不允断来章批答》)一个人的志向如果不轻易改变,他就能成就大的功业,其关键不在于幸运或聪明,而在于他能否坚持志向。“不移之志”,第一个含义是要坚持梦想。也许梦想非常遥远,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就能够实现。我们常说,过程把握住了,结果自然就有。第二个含义是不要轻易地改变,常立志不如立长志,现实生活里我们可能都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是能持之以恒的却是极少数。我们不缺少有梦想的人,但为何成功者少之又少?就在于不能坚持,不能持久。没有行动的梦想,只能是空想;没有坚持的梦想,只能是幻想。

陈继儒《小窗幽记》中也说: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

人穷困不值得羞耻,可耻的是穷困还没有志向;贫贱不值得他人厌恶,可厌恶的是出身贫贱、还不习一技之长而变得无能。我们习惯说“人穷志短”,那是在阶级社会和门阀社会,穷人机会少。现在应该是“志短人穷”,只要有志向,总会找到合适的机会,走出困境,改变自己的人生。

那么,如何立志呢?

§§§第一节自立

自立,就是不能有寄托或依附于他人的想法,要完全凭着自己的能力做事,立足点要放在自己身心的提高上。现在的社会也许需要依靠综合各种关系、各种力量来把事情做好,但民间有句话叫“打铁还得自身硬”,真正做大事业还是要靠自己。韩非子也说:“恃人不如自恃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指望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苏轼曾经评议晁错: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

说的是自古能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全在于有超群的才干,更在于志向的不可改易。只有坚信理想是能实现的,坚信社会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我们才能在整个社会、工作、学习中站在主流位置上。唐代的王勃是个少年才子,很小的时候就说:“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观内怀仙》)他认为自己的本领一定能靠自己学好,不需要仰仗别人。所以,立志首先就是要立足于自我,立足于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这里讲的“志”就是做大事,让自己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同步,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融合起来,事业成功可以带来安逸生活,但做事业的目的不能仅仅为个人享乐。那样很难取得成功,即便侥幸成功,也不能持久。陆九渊教育他的弟子说,“志小不可以语大事”,就是说人做事若一己之私太重,不能与之语大事,更不能与之共谋事。自古豪杰之所以卓异于他人,就在于他们有远大而坚定的志向。万般皆苦,尤其是想成就些事业,总会有困苦、有艰难、有衰败、有磨难相随,大多数人逢此际遇,常常放弃了最初的志向,退回到出发点,而在走投无路时坚持下来,志不衰,气不衰,越挫越奋勉,才能走出困顿而成就功业。这就是苏轼所谓的“坚忍不拔之志”。

立志是不是简单设立一个规划呢?人的自立究竟该立什么呢?

一、立身要正

自立先立身,要想实现梦想,首先要使自己的行为端正。

范开在评价辛弃疾词作的时候,不仅称赞他的词写得非常好,而且还称道其人“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稼轩词序》)。说他的词气势宏大,主要是为人的格局高大,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作词如此,真正做学问也应该如此。学问是天下之公器,做学问就更要立志做天下的学问。能立此志,就要把该读之书读完,该了解之事都了解,不忘关心现实社会。不能立此志,书便可读可不读,时事便可关心可不关心。整天只为小福小利去做学问,把读书、做学问都当成一个职业,即使劳累也不会有成就。

立身要正,就是“能自立者必有骨也”(明·李贽《焚书·续焚书》)。“骨”是什么?骨气。一个人要想能自立,成为豪杰、英雄之类的成功人士,首先要有一种独立的风骨,不去依附别人,有饱满、充实的内心,有坚强的性格。明白外在的帮衬只是条件,内在的气质才是一切的依据,世上没有救世主,万事只能靠自己。建安七子中的徐幹说:“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中论》)有远大抱负的君子,不担心自己慢慢衰老,最担心志向逐渐衰落。由此,我们就明白了曹操《龟虽寿》里所言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绝非一时的感慨,而是一个坚持梦想并为之奋斗一生的豪杰,他所保持的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可贵操守和独立人格。

古人常有“望镜自惭”的习惯。这个镜子,就是审视自我的凭据,是第三只观察自己的眼睛。只有立身持正的君子,其志向才能保证能

安他、利他、乐他,于己于人皆有益。若有立身不正的想法,失去了德操的约束,只能算是野心,不仅不值得鼓励,而且还应该及早打消这个念头。

曾国藩曾讲:“做人之道,以刚介为自立之基,以敬恕为养心之要。”(《曾文正公学案·修养》)作为立身的德操,“刚”即刚强、刚健,能刚强就能不改初衷,能刚健就能坚持操守。“介”即耿直,立身正,进道勇。“刚介”为自立根本,想自立就要刚强、果敢。曾国藩所说的“养心”:一要“敬”,对长辈,对德行好的人,对良师益友,要怀着虔敬的心与之交往共事;二要“恕”,对那些伤害自己的人、不如自己的人或卑琐的人都要宽恕,心胸要非常开阔。

那么,如何立身呢?这就需要: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格言联璧·持躬》)

立身,从内心来讲,要心性开朗,充满阳光,而且非常地诚实、正直;容貌上,要堂堂正正,沉着稳重;言语上,要能简明扼要,语重心长,对人不闪烁其词,做到真诚肯切。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如下几点审视自己:

一是心术要正。要让自己的内心非常乐观、非常光明,不要有阴暗心理,不要去探听他人的私事。心术正,当有人讲他人坏话的时候,要么不听,要么不信。我们要知道,来说是非者,必定是非人。从品行上讲,闲言碎语没有什么好处,如果一个人对你讲别人的坏话,他就有可能跟别人讲你的坏话,此种人不可多交,更不可深交。从心态上讲,总听这些闲言碎语,人的心理就会越来越阴暗,心胸会越来越狭窄。假如一个人听到别人的缺点、坏处就高兴,这并非他多么高明,仅仅是心境杂芜而已。

二是容貌庄重。俗话说“相由心生”,当一个人内心充满阳光时,他的容颜就会满含笑意。同样,内心充满惆怅,脸上便有遮不住的忧郁。君子内省不疚,自然心胸坦荡,容貌便显出光明正大之气。曾国藩所讲的“正大”,即行为要正,格局要大,有堂堂正正的廊庑之气。“老成”指做事沉稳,既能负重,也能负责,还能负担,处事不惊,行己有方。苏轼用“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留侯论》)来形容老成之态。即一件事情很突然降临到他头上的时候,不会很震惊;有人误解他、歪曲他了,也不至于恼怒万方,如屈原般悲悲戚戚。正大老成既是对人心性的概括,也是对人处事方式的描述。对年轻人而言,不仅需要勉励学习,更需要磨炼锻造方能达成。

三是言语简重真切。“简”就是简明扼要,“重”就是语重心长。简单明了的语言,必待纯静如水、温润如玉的内心。心有杂念,则闪烁其词;心有邪念,则半吞半吐。与其修饰语言,不如洗净心肠,心口合一,言为心声,自然简而不晦,重而有情。言语要真切,也需心性笃实。即便有时真心话不太好听,别人也能理解;如果不是真心话,即使说得再动听,最终也感动不了别人。传统文化中很反对巧言令色的人,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老子也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意思就是说,若一个人面容表情丰富,言辞圆滑世故,只能欺骗陌生人,却不能打动熟悉者。久而久之,这类人不仅没有了朋友,而且连与亲戚家人的关系都维持不了。因为从心性修养来看,这类人生存靠的是技巧、而不是德行,不是光明笃实的君子,自然没有同道知己,其心性不定,立身不正,何以立德?

心术光明笃实,容貌正大老成,言语简重真切,是从自己行为、容颜上讲如何立身。从修养上来讲,一个有志向的年轻人应该如何立身呢?要做到:

气象高旷,心思缜密,趣味冲淡,操守严明。(《格言联璧·持躬》)

气象高旷,是人要不断修养自我,日新月异地进步,最终做到胸次高迈,视野旷远。气象是一个人的气质,是一个人全部精神状态的外化。林庚先生曾说:走路的时候,一定要抬起头,能时刻抬起头的人,是任何困难都压不倒的。表面上听,说的是走路的姿势,实际上说的恰是人的精神气质。韦应物《天长寺上方别子西有道》说:“高旷出尘表,逍遥涤心神。”高旷是一个人不要被尘俗的东西蒙蔽了眼睛,也不要被眼前的得失扰乱了胸怀,而是要意识到自己潇洒出尘的梦想,是需要有不同流俗、不甘平庸的志向推动方才能够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林庚*先生的话,一是说人要举止端正,心正则体端,端体则正心,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言谈举止,从容得体。二是要有高拔的情志,不要被尘俗中的油滑、流风遮蔽了高尚的追求,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周围的俗人和俗事同化。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由诗人而学者,其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为“双璧”。尤其是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心思缜密,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不断洞悉人情物理,从无解处求解,从入手处思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将每一个细节考虑周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有“缜密”一品,以“语不欲犯,思不欲痴”为特征,即言辞细密、思虑详切。这说的是文学,从个人修为来讲,需要能够用心。一生用心,可以成功;一时、一地用心,可以成就;甚至对一个人用心,也会赢得信任。很多人粗枝大叶,不是因为智力不够,而是因为不挂在心上,不太当回事。要想取得成功,简单的应付显然不行,凡事都要用心操持、精心设计。有时遇到一事无成的人时,若要问他:到目前为止,他认真、用心做过什么事?很可能一无是处。而那些做出一些成就的人,哪怕仅仅是考上名牌大学的人,至少有一点是必须有的,那就是一定用心思学习过,而且也把书本当回事,把老师的告诫当回事。从这个角度讲,很多成功的人,几乎不约而同地是完美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那就是有近乎苛刻的标准,有反复思虑、不断修正的过程。

趣味冲淡,是要人能够淡定下来。一是在生活上,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住处不必高楼大厦,但要明窗净几。金庸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杭州市在西湖边给他一块地,他拿了2000万元建了一套别墅,但只住了一个晚上,就捐给杭州市了。他说自己一个平头老百姓,住这么大的房子不合适。这既是睿智,也是冲淡。由此比较那些炫富、耀富的暴发户,他们披金戴银,奢侈挥霍,真是不知道“三世而斩”的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