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播音主持艺术论
9667000000017

第17章 教学编(2)

现在,传媒与教育又都面临着“市场经济”的考验。

传媒的经济效益,如何才能得到再生产的基本保证?只讲社会效益,不顾经济效益,肯定是不行的。教育的扩大规模,如何才能保证有盈余的良性运转?只讲教育质量,没有经济保障,肯定是不对的。怎么办?

世界上商业运作的例子不胜枚举。传媒可以远离高雅,大搞色情、暴力、吸食毒品等的展览和讨论,以提高销售率、收听收视率,增加广告收入。教育可以抛弃诚信,出售学历、学位,走后门、托人情,滥评教授博导,用以开辟财源、制造繁荣假象,提高知名度。传媒与教育还可以互相吹捧,做足文章,利益均沾。

这是长久之计么?否。这是饮鸩止渴,自我戕害。有识之士绝不会选择这种做法。

长久之计,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坚持在传媒、教育的激烈竞争中,走自己的道路——突出特色,独树一帜。

突出特色,就是要植根于本土文化,汲取外来文化,形成当代主流文化,融于各种传媒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之中,百花齐放,五彩缤纷,个性鲜明,雅俗共赏。一张报纸,一个电台,一份杂志,一个电视台,都有自己的面貌、自己的形象。许许多多的“这一个”,不仅是名称不同,更重要的是内涵和品位各有优长。如电视台,现在全国上卫星的电视频道就有50多个,新闻节目、综艺节目,各台都有,为什么会给人以“千人一面”的感觉呢?不但内容相差无几,就连表现手法都多有雷同。仔细分析起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那历史轨迹、地域环境、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群众心态……怎能没有可开掘、可表现的呢?即使是共同的内容需要大力传播,也可以变换一下视角,变化一下形式,改变一种叙述方式,使其更符合本地特点,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综艺节目,那套路几乎毫无改变,令人拍案惊奇!我们的策划、编导们真的没有高招吗?除了插科打诨、唱唱跳跳,除了一堆浅显的知识问答,除了诱人的重奖,就不能有一点创新之处?就不能有一点与众不同?无特色、无风格的“平面文化”的大量复制,就不觉得有愧于时代,有愧于民族,有愧于本地老百姓?为了迎合和媚俗,为了在市场上分一杯羹,连自尊和自强都加入了“委屈求金”的行列,真令人汗颜。我们有些播音员、主持人,或因编导强制,或因自己热衷,奇装异服、搔首弄姿、嗲声嗲气、港味十足,竟不觉降低了身价,把堂堂正正的广播人、电视人变成了街头推销假药的“艺人”。不要以为“脸皮厚”、“撒得开”,就可以征服受众,在你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的时候,受众虽然在微笑,心里却正嗤之以鼻呢!

另外,一所学校,一群学科,一个专业,一个专业方向,也应该是特色鲜明的。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优是特色,人优我特,更是特色。如果,只是凭“社会热门”、“市场急需”、“生源充足”、“收益丰厚”,就不顾师资设备条件,硬是开办学校或专业,硬是大量招生,这不但不会有什么特色,反而会成为牟取私利、误人子弟的行径。即使有足够的师资和设备,与类似的学校、专业毫无二致,培养出的人才缺乏集体竞争力,也不算什么特色。现在,为广播电视培养人才的学校和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兴旺,仔细分辨一下,各自的特色是什么,似乎难以言状。因此,传媒与教育,在实体上的结合,并不令人满意,可以说,二者还没有形成互动的、各有特色的、科学的学科教育体系。今后,应该认真梳理、认真研究。

独树一帜,是更进一步的事。在全球范围内,各种传媒、各种教育相互借鉴又相互比较的态势下,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极其鲜明,不但具有国家民族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全球化的学术视野,各自形成既受本土人民喜闻乐见,又受世界人民欢迎的传媒和教育的整体形象。独树一帜,就是不可或缺、不可取代之意。至少,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突出特色,独树一帜,正是保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光明大道。

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清的。

如果说生产是今天,科技是明天,那么,教育就是后天。教育就怕失去长远的、战略的眼光和继往开来的举措。教育绝对不能紧跟在现实需要后面亦步亦趋,教育应该为后天的人才规格进行科学的谋划,并为后天的人才需求储备足够的智力结构元素和能力学养基底。否则,两三年后,七八年后,十几年后,现实需要已经早就远远地跑到前面去了,教育还在后面爬行,体制、机制、课程设置、教材、教法……都不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那时,肯定要大吃苦头,而且,悔之晚矣。传媒是由受过教育的人办的,这些受过教育的人仍然要继续接受教育,不断提高;全民也在接受不同层次的、学历的、继续的各种教育,包括传媒所应该给予的教育。教育确实是文化传承的关键,社会进步的保障,时代发展的动力,人类文明的先导。教育的兴旺发达,意味着国家民族的昌明强盛,因为,这时,这个国家民族一定是后继有人,必定会人才辈出。

任何时候,都不能拿教育当儿戏,当口头禅,当时髦,当流行商品。

任何时候,都不能拿教育当股市,当摇钱树,当招牌,当投机筹码。

一件东西损坏了,还可以再造;一件事情办糟了,还可以再干。教育却不行,一旦出了问题,要想纠正,比再种一季粮食、再栽一茬棉花还要难,恐怕得数年工夫,甚至会成为终生遗憾,难有弥补之时。灵魂的工程,是一项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系统工程,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几个方面,都要认认真真地、高度负责地、一丝不苟地、防微杜渐地倾力为之。

以播音教育为例。1963年,我国第一个播音专业在北京广播学院建立,并于9月开学。播音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呢?经过对以前电台播音部门“老带新”、“一带一”的经验总结,经过对相近新闻和艺术专业教育的比较考察,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坚持文化基础课同语言功力课并重;在专业教育中,坚持思想道德、新闻敏感同真情实感、表达技巧并重,在专业教学中,坚持理论同实践结合、大课和小课结合、讲授同训练结合、扬长与补短结合、基底与特点结合……例如小课,这是播音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般一位教师带8~15个学生。每次课大约四个小时,既要针对小组的共性问题进行辅导,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教给相应的解决方法。没有小课,就违背了播音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无法得到具体指正,容易走弯路,甚至不能进步。小课人数过多,辅导不过来,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课时利用率不高,教学针对性不强,实际上是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负面作用甚至会延续到毕业以后的工作状态中。当学生进入传媒时,便觉得捉襟见肘、应接不暇,有稿播音吭吭哧哧,无稿播音结结巴巴,根本不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更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这不是误人子弟么?有些学校,外来师资、外来教材、设备不足、学生拥挤,应付课时,敷衍度日,真让人为学生担心。这样的专业,不知有关职能部门、主管部门,是根据什么审批准许开办的呢?

教育是传媒提升、发展的根基和保证。没有教育,就没有传媒的吸引力、感召力。

传媒是教育普及、显现的窗口和标志。没有传媒,就没有教育的拓展力、竞争力。

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都离不开教育。传媒中的教育功能,更是不可或缺。可以说,传媒中任何节目、栏目、版面、图文、信息、声音(有声语言、音乐音响)、形象(举首投足、仪态仪表),都渗透着教育的积淀,都展现着教育的风采,都涵化着教育的底蕴,都凸显着教育的景观。人,是社会的结节点,强化人文关怀,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文明进步,实现高远志向,不能轻视、忽视,更不能无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灿烂前景。

教育和传媒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育互动,互补互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应形成自己的“智囊团”,发掘、动用全社会的智力资源,从各个方面向教育和传媒投射智慧之光,传播文明之风,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中,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造就出大批新型人才,涌现出各类文化经典,以无愧于我们的时代!

愿我们的传媒永远和教育并肩携手,愿我们的教育永远和传媒唇齿相依,形成水乳交融的合力,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殚精竭虑,众志成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下,传媒十分缺乏智慧的独白,因此,在众语喧哗之中,极少听到思接千载的、那深沉的历史回声;教育,又相当缺乏睿智的对话,因此,在传道受业之时,很难看见视通万里的、那理想的前沿景观。究竟是什么东西干扰着传媒和教育那跨步格外高远的进程呢?独白也好,对话也罢,只不过是一种形式,选择的困扰,时尚的追求,会不会把精力引向“鱼”与“熊掌”的两难境地?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在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蛊惑下,传媒与教育都应该更加坚定鲜明地倡导道德责任。这是传媒不可推卸的,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传媒的创新,教育的创新,还是要遵从“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规律,踏上“感性——知性——理性——悟性”的途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彻底批判新、旧形而上学的谬论,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03年2月10日

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人文内涵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是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进程的人。他们的工作,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是名副其实的咽喉要道,肩负着舆论导向的重任,所以应该把人类文明的精华、历史发展的足迹、国际风云的变幻、社会进步的风貌,具体地、明晰地传播给广大受众,达到“以事醒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愉人”的目的,使广播电视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广播电视里经常出现语音不规范、乱改成语、错字别字层出不穷,以及“港台腔”泛滥等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焦虑。

播音员和主持人,不仅肩负着信息传播的任务,还肩负着语言的传播与示范任务。他们每天都要和广大受众进行交流,其语言质量如何,势必直接影响到国民的整体语言水平。因此,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使从业人员不断强化语言功力,如此才能出色地行使职业赋予的“话语权力”。

坚持扩充和加强播音主持行业的人文内涵,就必须十分重视专业的基本定位、培养目标,学生的选拔、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丰富知识结构,强化语言功力,提高宏阔精微的观察力、融会贯通的理解力、条分缕析的鉴赏力、应付裕如的回馈力,而这一切,都最终表现为精妙高超的语言表现力,如此,才能使广播电视从“生存空间”提升到“规范空间”和“审美空间”。

熟练而准确地掌握有声语言,一定要有“非下苦功不可”的锤炼过程。语言规范,首先,应该准确地解决“读音”、“词汇”问题,还要重视有声语言的表达样式、体式和样态。只有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吸纳域外先进的语言传播经验,才能实现有声语言传播的“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的特殊要求,进一步发挥“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社会功能。

说到底,播音员和主持人能否使语言传播更加规范化,是对待人民大众、对待现实生活、对待祖国文化的态度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应该共同为引导语言传播的纯洁和健康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