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视民生新闻践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形态
电视民生新闻的社会责任源于新闻媒介自身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理念。电视新闻传播媒介作为一种职业组织,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职业活动,有其长期形成的职业规范与传播理念,这就是客观、真实、公正报道社会现实,体现人文关怀,主动承担维护公众权益的社会责任。概括而言,电视民生新闻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专业主义理念与新闻职业精神
新闻媒介是社会环境的监测者,是公共信息的传播者,其职业责任就是为公众报道每天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从新闻记者职业特性的角度来说,记者的基本职责是发现新闻,捕捉信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让公众知情”,向公众传播有用的信息。这种观念很早就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中得到提炼。兴盛于20世纪初的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一系列行为规范和行业标准。就我国电视新闻媒介而言,专业主义的理念一方面要求电视民生新闻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现实,防止煽情新闻、娱乐新闻、虚假新闻的过剩与漫延,另一方面要求民生新闻以平民百姓为关注的焦点,独立于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的约束之外,为平民百姓提供话语表达的场所,为普通市民服务,为社情民意提供流通渠道与汇聚场所。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使社会舆论趋于多元,经济改革与体制变迁也使社会利益群体分化严重,社会矛盾突出,社会问题积聚较多,复杂的社情民意需要有一个汇聚与流通的渠道。2004年南京市舆情调查分析中心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沈阳、西安、武汉等八大城市居民进行了“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收入少、就业难、子女教育、没有社会保障、住房困难、生活费用高、自己或家人身体不好、子女就业难(主要是民工子女就业难)、没有安全感与教育乱收费,是当前困扰老百姓的十大烦心事。失业、贫富差距过大、贪污腐败严重、社会治安差、大学生就业难、社会保障不健全、房价上涨太快、教育乱收费、环境污染严重与生活费上涨被认为是当前十大最突出的社会问题。
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执政能力的决定要求:“建立社会舆情的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直接贴近社会最底层民众的民生新闻,直接面对与经常关注的就是社情民意,报道中所反映的都是鲜活的民众生活元素,完全可以构建成社会舆情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电视民生新闻对于社会舆论与社情民意的整合,切合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需要。如前所述,李强教授所划分的四个利益群体中的第三层和第四层,即: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低下,自由表达的空间相当有限,这两类人群不仅利益受损,话语权利也间接地被剥夺,处于被忽视、被挤压、甚至被牺牲的位置。段京肃教授指出:“在目前所进行的包括为改造弱势阶层的信息接受现状的努力中,社会各界实际上仍然是用主流阶层的标准和话语来诠释和衡量弱势阶层的,弱势阶层的真实的状况和需要并没有在由主流阶层所控制的主流媒体中得到应有的表现。”在传统主流媒体无暇顾及这些社会弱势阶层的时候,正是电视民生新闻将尊重与关怀的目光投向了这一阶层,为他们提供在媒体上发表意见、表达观点、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机会,起到了疏通社会矛盾,减缓社会舆论压力的作用。
2.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提供社会监督与舆论支持
电视民生新闻的社会监督体现在对社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社会行为以及一般社会公共权力的监督上。这就要求电视民生新闻在确立公众意识,监视环境,守望社会,消除弊端,增进社会福祉等方面履行新闻媒介的道德义务与责任,揭露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不良行为,倡导积极健康的伦理道德,弘扬社会正义与良知。2003年初,上海文广集团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完成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人职业状况》电视从业人员自我评价的调查显示,“迅速提供信息”、“据实报道事件”、“社会舆论监督”是电视从业人员认为自身所担负的最为重要的三大社会职能。这一结果从传播者角度对于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进行了诠释。基于平民视角与平民化的价值取向,民生新闻的舆论支持主要体现在用积极健康的传播方式,传播那些能反映民众心声,抨击丑恶现象,维护社会公平,反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凸显城市文化内涵,体现人文关怀的市民新闻,为民主政治建设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舆论环境。同时,民生新闻应当担负起疏导社会矛盾、纠正转型期失衡的道德价值观念、引导民众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的责任。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较多,经济利益的争夺与重新分配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冲突,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发展,而这些问题与矛盾,大多呈现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因此,电视民生新闻理应担负起疏导、沟通、交流与评判的责任,担负起组织公众舆论,弘扬社会正义、互助、诚信、友爱等传统美德的责任,以构建新的道德秩序与价值评判体系。
3.维护公共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舆论氛围
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全社会所有政治经济力量共同发挥作用,按照帕森斯“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的思想,社会的各种政策、制度、规范和价值等,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系统,要建立一个良性运行的社会,就必须使各种运行机制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安排,而不能仅仅依赖市场竞争的单一机制来构建社会秩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而新闻媒介的作用首当其冲。新闻媒介必须直面社会,对社会中不和谐和影响和谐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监督,通过新闻舆论的约束力,对社会问题、社会不公正现象进行监督和制约,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以社区新闻和市民新闻为传播主体的电视民生新闻,无疑是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筑舆论监督渠道的良好途径。特别是公共话语平台的构建,为和谐社会提供了舆论支持。电视民生新闻由“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者为中心”,观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者,甚至直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各个环节中。《南京零距离》2002年共接听了73000个市民热线电话,栏目一半以上的节目线索都是市民热线提供的,成为新闻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
罗以澄教授指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面对且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最迫切的是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而协调各阶层利益,很重要的是必须有通畅的各阶层利益表达的渠道,否则,听任一些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集体失语,社会交流和社会协调的渠道就没有了源头。这里还涉及到一个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即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问题。麦奎尔认为:媒介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已任,当公共利益的概念用于媒介时,简单而言是指媒介执行当代社会中许多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任务,这些任务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且应当被很好地执行。同时,公共利益意味着我们应当建立一种媒介体系,以使其遵循管理社会其他部分时的基本原则,尤其是与正义、公平、民主以及当前值得向往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念相关的原则。就这一方面而言,电视民生新闻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民生新闻热心公益事业,体现人文关怀,动员社会力量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帮助,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的场所。同时,民生新闻积极倡导社会正义,传播普通百姓中真善美的社会行为,努力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本身就构成了一幅社会和谐的美好画卷。民生新闻还在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为构建和谐的政治氛围提供舆论支持,民生新闻不仅展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反映公共事务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构建服务型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倡导民主管理型政府等方面的积极努力,为城市居民参政议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投身市民文化建设提供舆论支持和交流空间。
第三节电视民生新闻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城市化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兴盛与改革开放中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城市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随着城市建设的全面铺开,城市化进程使原有的城市地理范围远远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与权限扩大了,政府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化城市管理方式,即从“政府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转变。城市管理观念也将大大改变,典型的表现就是市民阶层的崛起和民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市民将作为城市管理的社会主体渗透到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政府与城市、城市与社会、社会与市民之间的传统关系面临着根本的转变,并衍生出众多新的关系主体与利益联系,这一切都为民生新闻寻求与社会发展新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电视民生新闻的诸多报道领域的拓展与关注焦点的延伸,都来自于日益强化的城市化潮流,以及这一潮流中市民涌动着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
与此同时,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硬件方面的,由于城市原有基础设施条件差、欠账多,城市基本建设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加之长期以来未能建立起高效的城市化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关系不清,职责不明,对城市化发展造成了影响,或多或少存在着总体布局混乱、中心区人口和建筑密度过大、交通拥挤、居民居住条件差、环境和噪声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等现实问题。其次是软件方面的,城市化使传统的人际关系发生变化,人与人的交往呈现出重物质轻精神的趋势,人们的交流方式也近乎物化了,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缺少一种精神层面的平等互动式的交流。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家的研究发现:城市化建设对居民生活结构的破坏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居民赖以生存的社会资源的改组,生活方式的变化,交通及生活成本的增加,以及邻里关系的中断和改变等这些可观察到的损失,而且还有社区归属感的丧失,社区认同的弱化,以及对未来前景的迷茫等这些隐藏于居民内心世界的忧虑和紊乱。不仅如此,居民的谋生手段、社区认同、精神生活、社会网络等日常生活结构方面都会因此发生巨大变化。这主要是由于物质层面上的城市化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城市化不一致造成的,是物质层面的有意图行为与社会文化层面的无意识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必然使一部分人在得到物质层面的满足的同时,失去社会文化层面的追求,有的甚至二者皆空,一无所获。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城市化带来的将不是文明与进步,而是社会发展的倒退。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有一种力量给予城市化进程中的市民阶层提供一种精神交往的领域,或者说是文化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表达、传播,并对城市化建设中的不良行为加以评说与规范,电视民生新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电视民生新闻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表现为新闻媒介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因素——“人”的尊重,不仅是对作为物质生活主体的人的尊重,还是对于精神生活主体的人的尊重。因此,倡导人文关怀,追求人文精神,履行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是电视民生新闻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民生新闻的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构成了民生新闻的精神内核,在这种精神内核的作用之下,民生新闻与人文社会环境达成了协调,与社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具体表现在民生新闻一方面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又以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传播活动参与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的实证研究,对电视民生新闻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进行系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