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坚持把鲜明的经营理念贯彻于新闻采编当中。编辑与记者的共同成果最终体现在新闻频道的产品布局上。新闻频道以深度访谈、谈话、辩论类栏目为点,以滚动新闻栏目为线,以杂志类、集纳性栏目为面,分层次加工新闻资源,形成全方位的覆盖。其中尤以“线”为“频道的脊梁”,该层面的新闻生产标准化程度很高,以突出时段的整体特色。这要求组织内部对新闻制作有着高度的共识,一条消息在CNN由谁来做都一样,这样就保证了生产流程的规范和效率。但成品的语言和画面的表达方式又带有鲜明的CNN特点,这一方面通过技术和包装上的差异来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主持人和记者的个人因素来反映媒体的个性,其直接的手段——如美国主要新闻频道的做法——冠以主持人名称。
第五,将新闻生产的特殊性与成本核算有机结合。与传统电视机构不同的是,CNN的记者属于整个CNN。他们不是按专业领域,而是按照报道区域分工,再辅以编辑的宏观调控。一旦某个区域发生大事,周边的记者可以迅速增援。而他们的职责,如果比喻成采购员的话,先要尽量采购当地的新鲜货物主动向各个“餐厅”(频道、栏目)提供;其次,要根据餐厅需要采购特殊的货品。二者结合考验记者功力的高低,当然,更是出于这个国际型新闻采集组织节约成本的需要。
第六,在数字化的信息平台下,CNN通过“一次生产多次利用”,充分发挥信息资料的使用效益,进一步降低新闻采制成本。从新闻采集环节开始,CNN就尤其重视资料的保存和及时调度,支持各部门对所有已播出的节目、素材进行即时调用。通过其内部的“媒体资源库”(Media Source)可以查到任何记者、任何时段的已录用的新闻作品,并且可以网上观看成品新闻(Package)。各部门通过这个“媒体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某个记者的一个报道可能被几个部门分别使用。不仅是新闻成品,资源共享还应该体现在素材公用上。先进的新闻共享系统保证在素材上载开始就对资源进行严格编目,存储在专门的素材停留区。新闻频道各个栏目都可以从这个“储藏室”下载素材加以利用,从硬件上保障了资源的充分共享性,实质上节约了成本,大大加强了新闻频道的竞争力。这一点在突发事件报道时体现得尤为明显,全球任一记者都可以共享其他同事已经获得的信息和素材,充分利用系统提供的资源。
与CNN的成熟运作相比,央视新闻频道的生产组织又是怎样的呢?
7.1.3“中心制”制约下的“频道制”:央视新闻频道的生产组织
技术支持对于新闻频道的顺畅运作起到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央视新闻频道诞生之前的技术论证中,技术人员根据电视新闻的生产流程设计了以下技术支持结构。
虽然电视新闻的生产流程随节目种类有所区别,例如消息类和专题类节目在制作周期、质量要求、消息来源、采访路径都不同,但技术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使不同需求的节目可以进行灵活的模块组合,尽可能适应自身要求。因此,这一技术支持系统本身并无缺陷。但在新闻频道开播之后,虽然“中央电视台已经建成一个具有新闻共享、制作、播出、交换能力,全数字环境的智能化新闻节目制播网络系统,并开始为CCTV日播的新闻节目发挥效益”,“但由于拍摄介质上的限制以及存储和管理上的困难,记者拍摄的素材容易形成条块分割,各个栏目只能用自己记者的画面,资源浪费。”这对比CNN显然差距甚远。不过可以预计,随着数字化设备和存储材料的普及,制约新闻资源共享的瓶颈将越来越集中于“管理”上,而管理的无法协调很大程度上又归结于原有部门设置没有随着新闻频道的成立而发生根本改变。
虽然也设置了一个“新闻频道编辑部”,但由于其他与之并列的部门成立远比它更早,已经形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利益的历史格局和运作的既有惯性,在“平级”的管理层级下,既缺乏强有力权力赋予,又处于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弱势,这导致“新闻频道编辑部”远远不能发挥其处于居中调配新闻资源的功能,最终造成新闻资源无法共享的成本失控、频道缺乏整体样貌的栏目痕迹过重等等难以根除的病态。
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新闻频道的狭隘理解。从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不论何种外部环境和内部所有制,电视新闻频道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依靠自身的综合实力,包括内容方面新闻多样化、信息多类型和观点多元化,人员、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实力,以及相对独立的决策、运行和管理机制等。”在现有的外部体制环境下,央视新闻频道在信息资源的开发、获取、加工和传送方面与国际大台的差距首先表现在“栏目化管理”与“频道化运营”的观念差别上。
CNN、BBC甚至华语文化圈的凤凰资讯、台湾东森从创办之时就着力于把频道当作一个“产品”来经营,有明确的受众定位,了解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比如同样是跨洲际的国际新闻频道,BBC World主要受众是经常旅行、社会经济地位高、比较保守的中年男性;CNN则极力试图进入那些全天候新闻刚刚起步并主要迅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各档节目根据这种定位量身定做,如BBC强调自己提供最新的新闻、气象、体育和财经新闻,每小时都有固定时间播放这四类新闻;CNN近年来“正尽力使国际节目与在美国看到的节目区别开来,避免用适合美国人口味的节目去强制别的国家人们的口味。”大陆部分地区能收看到的台湾东森新闻网也采取这种区别对待的政策。在频道运营的整体策略下,管理者针对当地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特点,根据受众需求进行相应的产品设计,形成报道种类和新闻功能的梯度,避免内部同质化竞争与资源的内耗,形成一致对外的竞争战略。相应地,频道扮演“采购商”的角色,根据整体传播的需要在所有的“供货商”中选择产品,如CNN和BBC,除了自制新闻,也向各地方附属台和独立制作机构购买合适的新闻产品。
与之相比,央视新闻频道更像一个新闻信息的输出平台,它满足了承载不同新闻功能的各种节目产品的播出需要,缓解了综合频道时段拥堵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新闻资源进行多元化的加工。但是,在创建之初,这个“国家级”的新闻频道并没有明确的观众定位和开拓策略。“面向全国观众”这样“一网打尽”的初衷,在部门、栏目各自为战,缺乏一个强有力编辑部有意识的包装、勾连的情况下必然是更加“面目模糊”。节目生产的主导者是中心下属的各个部门,管理者主要通过行政调拨或根据以往经验向各部门分派生产任务。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初创时仍然按照栏目化操作的思路,用一个个以谈话为主要样式的栏目填充滚动新闻以外的时段,结果给观众造成“谈话太多,栏目痕迹太重”的印象。作为频道主干的24小时新闻栏目依旧按照传统样式进行编排和播报,信息的滚动和更新都不能让观众满意。收视率很快反应出了问题,所有栏目中收视最高的是每天24档、每次仅有4分钟的小栏目《天气·资讯》。
课题组进一步的调研发现,央视新闻频道从一开始便走进了我国专业频道运作中的一个误区:专业性的频道必须由专业对口的中心或部门来构建,结果必然导致部门的下属单位和栏目在缺少竞争的情况下进入这块“多出来的自留地”。如果在创建之初就能打破部门垄断,面向全台实行开放式的竞争,根据频道的统一布局进行栏目招投标,有效地整合整个电视台的资源,或许能够从根源上避免这些矛盾的产生。
实际上,这涉及到一个更高层面上的结构调整——由“中心制”向“频道制”的转换。由于历史原因,央视在成立之后的数十年里发展缓慢,一直到1992年时依然只有3个频道,节目播出量每天几十个小时。近十几年来,央视发展迅猛,目前已开办有16套开路频道,每天播出时间在600小时以上,预计到2008年增加到60个频道,各个频道的节目24小时滚动播出。而如果一直延续新闻中心、社教中心、海外中心的内容分类模式,频道间的内容交错将变得更加复杂。大量栏目、节目的终审权和评判权全部集中在中心或部领导,其管辖范围内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与此同时,中心、部领导又身兼行政职责,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于人员事务的日常管理,对业务创新也就难以进行更多宏观的规划指导,不利于节目总体水平的快速提升。另外,随着内容生产能力的提高,频道专业化必将因为收费电视赢利模式的落实而成为必然。届时,以内容分类作为组织架构的标准,也必将让位于以频道为单位的新型组织架构。因此,有关央视新闻生产组织架构改革应当围绕中心制——频道制——大编辑部——制片人制展开。各环节间存在这样的关系:如果频道制不能很好地替代中心制,那么作为频道制的核心,大编辑部就无法在频道的母体上健康运行;而大编辑部的功能缺失,又会造成栏目的自主活动能力过强而破坏频道整体战略和风格。可见,大编辑部的成功建立,还有赖于组织内上层结构调整的支持。
当然,在这一关系的调整中,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已有中心制向频道制的调整过程中,出现过频道之间采编资源恶性竞争、广告价格互相拆台的负面现象。但为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避免中心摊子过大导致的管理低效率、资源浪费,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把权力下放使组织结构进一步扁平化。目前,央视8套节目的频道化试点走在前面,经济频道、体育频道、青少频道正在全力推进。2006年全年的运行表明,频道的资源共享、联动机制、品牌打造、收视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暴露出财权、人权没有切实落到频道带来的掣肘,但这只是组织结构调整过程中权力重新布局的必经阶段,目前这一问题正在解决之中。
同样,如果不能处理好大编辑部与制片人制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会给新闻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在激烈竞争的新闻市场上,每个栏目如果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将根本无法立足。
ABC(美国广播公司)的新闻生产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难题。他们的解决办法是允许栏目部门保留专属的主力记者,专门采制适合本栏目需要的新闻,也有利于培养拥有固定观众群的明星记者。而在协调新闻资源和规范总体风格上,ABC首先强化了生产流程的前期控制。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开始就考虑到不同时段、观众的收视特点,各栏目定位明确,各有千秋,对新闻资源的取舍便各有侧重。每天早晨召开编务会通报、协调选题。如果不同栏目需要采访同一个选题,栏目可以根据需要派自己的记者采访,也可以使用公共资源。各栏目经济上独立核算,如果使用公共资源可以达到效果,他们一般也不会多花钱派自己的报道组。当然,栏目也可以支付费用,让公共系统的记者采制特定的报道。如此,在科学化的流程之外就增加了一个无形的经济调控机制,栏目可以根据对收视率的预期判断来决定是否增加在前期采集环节的成本。
因此,对于央视新闻频道而言,要处理好大编辑部与栏目间的关系,应当从调整大编辑部与栏目间的人力资源比例入手。首先,抽调小部分能力突出的资深编辑、记者、主持人组成频道编委会,在此基础上搭建大编辑部框架,形成频道内公认的指导力量,对频道风格进行总体把握,对近期的新闻资源进行权威甄选、合理分配;其次,进一步从各栏目抽调部分记者形成隶属于大编辑部、服务于各栏目的公共采编力量,这样一方面继续弱化栏目力量,巩固编辑部的强势地位,保证编辑部的意图能够贯彻实现,另一方面,有助于栏目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凸现栏目特色的节目生产上;第三,建立频道内部的成本核算机制,鼓励各栏目在自派采编力量与利用公共信息资源之间做经济权衡,促使新闻生产的无序现象得到根本扭转,最终降低整个频道的运营成本。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由中心制向频道制的改革必须加快进度。根据有关部门加强外宣的工作要求,以及央视“面向世界”,成为有全球影响力大台的发展战略,包括新闻在内的节目生产即将“走出去”——计划2007年春节将第四套节目一分为三,设美洲版、欧洲版、亚洲版三个频道;2008年把第九套节目一分为三;2010年西法频道一分为二,追赶CNN、BBC国际影响力。分离后的各频道,将依据本土化的要求采制当地新闻,依据市场化的要求进行频道运作。而目前央视共在15个国家设有驻外记者站,受成本高昂的制约,绝大多数记者站只保持两名工作人员。而一旦进行本土化的新闻制作,必然在成本控制下雇佣大量当地人员,此时频道扩张带来的管理难度,不是海外中心或是新闻中心这样的集权组织架构能够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