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9663600000024

第24章 走向成熟(1)

在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的三年半时间,是我一生中至今最愉快的一段时光。这个愉快主要原因在于可以专心做事,做一件事,做一件大事。

2000年年初的一天,我在美国接到李广生从香港打来的电话,告诉我被英国《卫报》评为20世纪影响世界体育的50人之一,排在第47位,前面是拳击经纪人唐金,后面是泰格伍兹。但是由于前面提到的与体育总局的版权争执,所以在体育总局机关报——《中国体育报》转发这篇报道时,提到了唐金,也提到了伍兹,就是没有提我的名字。而我是在那个名单上唯一的中国人。

不过我当时的心已经不在这个上面了,因为悉尼奥运会就在眼前,而我是把悉尼奥运会的报道看作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悉尼

对于中国中央电视台来讲,最为成功的一次有关奥运会电视报道权费的谈判是全力支持亚广联在1997年与国际奥委会达成2000,2004和2008年奥运会一揽子版权协议,以2000年1200万美元为基础,后两届各增长17%。最后的结果是中央电视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版权费用尽管占了亚广联成员总数的将近一半,但是由于总基数已定,所以总支出也不超过900万美元。

其实只是在2001年之后人们才说这份合同成功,而在当时谁都没有想到会像后来这么大的利益。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亚广联的几个主要成员的台级领导相继提出应该暂缓在协议上签字。只有当时的亚广联秘书长和几个大台的体育部主任坚持要尽快达成,我也在这个群体之中。倒不是先见之明,而是由于只有主管体育的人才愿意签订尽量长的赛事合同,因为从长远看,电视转播权的价格是一定会涨的。对于国际奥委会来说,在一个他们认为合适的价位上锁定了一个相对长的转播计划,对于招揽全球合作伙伴也是至关重要的。只不过从后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角度看人们才会认为这是国际奥委会缺乏预见性,但是当时有几个人预见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呢?连我们自己都没有。

没有预见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国际奥委会在1997年与美国NBC签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单:在还不知道2008年举办地的情况下NBC就同意用35亿美元同时购买两届冬奥和三届夏奥会的电视转播权!在90年代,即使对于美国这么一个超级大国,35亿美元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在这个巨大的数字面前,另外一个大的转播机构——欧洲广播联盟也不得不付出了比过去高得多的费用。而那个时候,中国中央电视台1996年的报道权费不过才70万美元!与美国和欧洲的转播费相比,亚洲广播联盟的总数实在不值得国际奥委会浪费时间来谈判!

后来,看到中国如此快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2001年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后,国际奥委会显示出了后悔的意思。他们的新任市场部总监曾经到中央电视台找我开会,想得到一些经济补偿。我给他讲了当年的故事,然后问:你说我会同意重新谈判中国的报道权价格吗?于是,中央电视台的2008年奥运会电视转播权费还是保持在了原来协议基础上的将近900万美元。不过,利益总是要平衡分配的,没有一方是可以永远占便宜的,国际奥委会在2010年和2012年从中央电视台捞了回去,那时的我已经离开多日了。

我在2004年说过:2000年中央电视台悉尼奥运会的报道,是中国体育电视制作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刚刚开始成熟的标志。之所以我说它是一个标志,在于中央电视台使用了所有现代体育电视报道的因素,包括:长短期结合的宣传推广,国家级选手的背景节目,主办城市及主要参赛国家的外围介绍,实景演播室,比赛现场的自己记者直播报道,现场评论席,现场带摄像机的评论席,现场自己用的直播摄像机位,赛后混合区的记者直播采访,专家点评,专题报道,新闻节目,比赛之外综合报道,娱乐性节目等等。可以这么说,今后的中央电视台体育电视报道只会有规模的扩大,而不大可能会再有革命性的变化。

我之所以又说它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成熟的标志,在于虽然都有了以上的因素,但是大多数因素使用得不够成熟,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所以我又说过,中国体育电视报道比先进国家落后了将近20年,但是我们追赶得很快。这个“20年”的概念就是来自于我1984年时对联邦德国电视台奥运会报道的观察和感受。

参加悉尼2000年奥运会电视会议的汇报

台领导:

1998年5月4日至8日,体育中心副主任马国力到悉尼参加了由2000年奥运会电视委员会召开的小型报道准备会议。因为组委会严格限制会议参加人数,所以亚洲只有日本联合体的代表,亚广联体育官员和中央电视台的代表与会,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1.悉尼奥运会概况

悉尼奥运会将于2000年9月15日至10月1日举行,共设28个正式比赛项目,运动员人数将控制在10200人之内,其中我国运动员最有希望夺取奖牌的有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游泳和跳水、举重、射击等项目。所有决赛将在北京时间21点以前结束,对于我国观众来说将很方便观看主要的奥运会竞赛项目。

2.悉尼奥运会的准备情况

可以说悉尼奥运会将是准备得最充分的一届奥运会,悉尼市政府建设了一个奥林匹克公园,包括一个主体育场,可以在奥运会期间容纳11万观众,举行开闭幕式,田径和足球决赛;一个室内水上运动中心,用作游泳、跳水、水球和花样游泳比赛;5个会议大厅,分别进行篮球、排球、手球和羽毛球的比赛;一个室内体育馆,体操和艺术体操将在那里举行;一条专用地铁,每小时达到运载15000人次的能力。这个奥林匹克公园安排了28项比赛中的18项赛事,现在除了主体育场和室内体育馆还没有竣工之外,其他设施已经完成并投入了使用,这两项工程将于1999年上半年完工并开始试运行,其他比赛项目在距悉尼市中心40公里范围内的现成的体育场馆里。

3.悉尼组委会的电视准备

悉尼电视委员会已经成立一年了,现有人员58人,主任还是担任过1992年和1996年奥运会电视委员会主任的西班牙人罗梅洛先生。国际广播电视中心地点已经选定,就在奥林匹克公园旁边的一个大仓库里,总面积6800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最大的IBC;大部分场地的信号提供单位已经签订了协议,除了水上项目,足球和网球由澳大利亚第七台制作,篮球和体操由美国NBC制作之外,其余项目的信号提供全部由欧广联成员完成,将提供68路国际信号,各场馆的评论席加起来共1694个,组委会指定电视设备还是与前两届奥运会一样的日本松下产品。

4.中央电视台的初步要求

在参观了各个场地和听取了电视委员会各方面的一天情况介绍之后,组委会还分别和各电视台人员进行了单独会谈,听取各方的初步要求。马国力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大概想法:

IBC面积:500至600平方米,将来视价格表和工作量再最后决定。

评论席:7至9个,在以下几个比赛场地:主体育场(开闭幕式和田径),水上中心(游泳与跳水),室内体育馆(体操),展览大厅(篮球和排球的预赛和羽毛球),州立体育中心(乒乓球),会议中心(举重)和射击场现场。

摄像机位置:6至8个,分别设在中国队员可以获得奖牌的场地。

人员:120-150人

住处:记者村

以上各项将在9月份召开的第一次世界广播者会议上确定。

5.世界广播者会议

悉尼组委会将在这次会议的基础上制定出详细计划,在9月25日至10月2日之间召开第一次世界广播者会议。由于这次会议将非常重要,建议届时由台领导带队参加,并且建议尽早指定节目和技术方面的负责人。

以上是本次会议汇报,请指示。

马国力

1998年5月12日

在悉尼回国的飞机上,我做了如下摘要:

奥运会报道要点

《体育大片》——围绕中国队有望拿牌的赛事直播做足文章,其中包括:预告、演播室、画面、采访记者、评论席,多层次、多时间预告,要有一个实施方案。

背景介绍,包括前几届成绩、参赛队员、赛后采访。

评论,现有的解说员每人熟悉2—3项,不能再有借口请观众原谅。

在9月26日之后估计中国队优势项目已基本结束,后几天要选世界最高级别赛事,照此办理。

每天保证2—3场这样的“体育大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专题报道分为早、晚两个时段,早间从北京时间06∶00-07∶00,主要是昨天的故事、成绩和当日预告。

晚间从20∶00到22∶00,分成两部分,20∶00到21∶00一套、五套并机播,以成绩公告为主,21∶00-22∶00五套播,现已有的两个内容为中国金牌采访和外国明星采访,外国的采访在澳大利亚七台做。除此之外还要有些趣味性的软性内容。

新闻分成固定时段新闻和速报两种。固定时段为午间30’、联播、体育新闻。速报分为几种:演播室口播;做一个10’的速报模块,不断地向里面填内容,在比赛间隙播出;字幕。

包装:直播的演播室以悉尼歌剧院为主,从07∶00-20∶00,固定两个主持人,专题和固定时段新闻在IBC,由解说人员轮流。

后方演播室的功能主要是评论。两个方面,一是请专家解说一些前方解说员不熟悉的项目,另一方面组织专家在中国队赛后进行适当评论,要有一个强的组织人员。

人员安排,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悉尼奥运会报道团采用直线领导,即一位总监制、一位监制,一位制片人,直播和新闻专题两位主编,一套人马,两位主编尽早制作出一个方案提交制片人。

问题:

专题播出距离比赛结束只有2—3个小时,恐怕没有时间做深度报道,怎么办?

怎样加强些趣味性,有什么主意?

地方台和报纸可能在哪些方面做文章?

人员多少合适?

我提出来要在报道上面做“体育大片”,意思就是要在每一天找一到两场中国队参加并且可能拿金牌的比赛,基本上在一年前就定下来,在五套开始预告;然后在赛前一个月加大推广的节奏,奥运会开始后再重点介绍;比赛当天至赛前一小时进行背景、对手、场地的渲染;然后在赛后再安排现场采访,精彩回顾,演播室做客等内容。这是我从当时刚在国内开始的电影发行手段学来的,只求人们每天记住一个精彩,这样就可以记住整体的报道。

我另外提出的一个奥运会报道要点就是“英雄主义”,到现在我还是认为奥运会的报道一定要以“英雄主义”而不能以“国际主义”为基调。

在整理我的文件时,发现了以下这个在悉尼时做的备忘录,也摘录在这里,本来只是给我自己看的,但是现在看起来别人看看可能也有点意思。

悉尼备忘

(1)9月7日全体108人到达,站在IBC里黑压压一片。下次除了380平方米工作间之外,还要租100平方米的办公区。

(2)从2002年亚运会开始可以在重点转播项目如体操、田径等租用比赛场的工作地点,将这个项目的人员及设备分散到那里。这个项目可以包括专项记者、解说员和编辑一个创作组。

(3)从悉尼回去后马上招标,做2001年7月13日决定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揭晓节目。本次的美工来得晚了四天,灯光师应增加为二人。

(4)9月11日作为SOBO的客人参加火炬接力,时间为下午17∶55。我参加过1992年的接力,那次的感觉是庄严和神圣,这次则觉得轻松和愉快。澳大利亚组织者的口号是“RELEX,SMILE AND JOY YOUSELF”,这和澳洲人的性格很符合。

(5)9月12日中国代表团到达,北京时间12∶00在奥运村举行升旗仪式。正好是《新闻30’》,租用了30分钟的单边传送,直播了10分钟。但是由于组委会的单边服务只有一台摄像机,所以画面单调,今后注意。另外如果CCTV提前24小时通知机场就有可能拿到许可进去拍摄。以后一定要注意。

(6)9月14日陪同李东生去奥运村看袁伟民,头天晚上已经向中国代表团报了名,但是我在国际区柜台找了半个小时,只找到了李和丁的名字,只好在国际区的外面坐了一小时等着李。这也是我十天来第一次没有人在白天打搅我。

(7)奥运会有几个称为“HIGH DEMAND EVENTS”,是开闭幕式、篮球决赛、田径男女100米、400米和铁人三项,需要特殊证件。

(8)9月15日开幕式之前15∶00—16∶00的包装做得不错。白岩松不错,聪明,今后还可用。张斌可以与其抗衡,别人不行。竞赛部的人显得弱了一些。

(9)今后要培养几个采访记者在IBC备份,金牌选手到来时现有的主持人采访力量不够,特别是当高级官员来到时。

(10)再做时与地方台不能共用一个演播室,耽误事情。

(11)9月16日第一天的播出很不错,射击的注入点用得好,显出了自制节目的特色。遗憾的是中国队员没有拿到金牌,假如有一块金牌就一切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