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视作品评析教程
9663100000036

第36章 电视新闻节目评析(3)

第三节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评析

叙事与人类历史共同产生,而且从一开始就是新闻与传播意义上的,即通过事件的叙述传递信息,求得生存和发展。就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叙事是传播信息的主要方法和各种体裁新闻的共同元素,包括作品的内容与结构两个层面。

一、作品内容分析

(一)主旨分析

新闻主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新闻事实本身能够说明的问题,二是指记者借助事实要表达的主张,即记者的意向。总括而言,新闻内容的主旨是新闻作品所表现的事件的意义和报道者对于事件的认识。

新闻主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主旨是指某一类新闻在认识上体现出来的相似或相近的特征,如人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倾向、政策宣传、道德教育、模范引路、揭露坏人坏事等等。但在更多情形下,评析者着眼于它的狭义内涵——揭示蕴含于新闻内部的、独有的意义和思想观点。“广义”的主旨涵盖着“狭义”的主旨,而“狭义”的主旨又丰富和充实着“广义”的主旨。

主旨大都不是用理论化语言直接表述出来的,而是通过事实本身负载的,并由作品的事情体现的。一方面它要靠解读挖掘出来;另一方面,它也可能用几句话直白地揭示给受众;有时,一篇新闻的主旨连记者本人也说不清楚,主旨评析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主旨不是独立于作品以外的东西,而是自始至终贯穿在作品之中的一种思想、意念,这种思想、意念不是记者的独白,而是包含在全部事实之中。一幅电视新闻画面的主旨是整个画面的内容、色彩、光线、角度等因素流露出来的思想倾向,从不同位置拍摄它,就可能表现出不同主旨,表明记者的某种评价。

一篇新闻作品越能引起轰动,往往它的主旨越重大、越丰富,越难以概括。新闻的主旨之所以难把握,首先是因为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在生活现象背后蕴藏着深厚的、不易被察觉的趋向。因此,表现复杂生活现象的新闻,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记者的意图往往隐蔽。批评家的重要使命,是解析新闻事实,从而揭示生活现象,把记者的意向剖析得准确、利落。新闻的轰动效应在于它蕴含着重大的主旨,不同的受众对主旨有不同的理解,记者对新闻内容及事理进行调整,也会改变或丰富原有的主旨。

主旨是作品全部意蕴的集中体现,从作品的事实中渗透出来,它的形成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生活和一定的社会思潮相联系。从新闻事实中只能提炼出它所包含的主旨,不能随便把主旨强加上去或任意加码、拔高或贬低。主旨作为一种观念,虽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并非消极、被动,像镜子中的投影,而是记者立场的积极、能动的表现。同时也必须看到,受众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在同一条新闻中可能得出不同的主旨,媒介评析者也可能产生主旨的误读。现实事件不会自动产生主旨,只有记者、受众、批评家主观心灵的涉入,同客观现实生活相互撞击,交感共振,才会悟出主旨。

对同一事实,由于记者和批评家观察的角度不同、主观因素的差异,会有各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在报道或评价报道时,便呈现出主旨概括的差异。不同的社会理想、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记者表现社会生活的态度,在他们进行新闻报道时,不可能不渗透到他们所写的新闻作品中。作为人类反映世界的一种方式,新闻记者应为历史记录下人们对世界最科学的理解。一切完善的、有深度的新闻都以感性的形态显现记者的“理性”认识,它的深刻性必须与它的“独到”之处联系在一起,才能达到真正的主旨深刻。

总之,对新闻作品的解析主要在于指出记者的隐性观念,使作品的象征意蕴由无言转化为可言,由不具备语言形式的抽象存在变为具备语言形式的具体存在。新闻批评从事情中抽象出观念形式,确定某种思想的“共鸣”,使其具有最大的启示,这就是新闻主旨的力量和评价主旨的力量。

实例8-2 《长沙袁隆平等十多位院士成为科技知本家》(长沙电视台)评析

作者对这一题材的运用相当成功:他在处理该重大题材时,以隆平高科成功上市为切入口,以长沙出现院士创业群体为背景,并有机地结合起来,叙述得恰到好处,极富层次感。这不仅很好地回归电视本体意识,更成功地强化新闻背景,将新闻的意义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隆平高科的成功上市、知本富翁的顺利诞生,不仅是一针强心剂、兴奋剂催化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更充分体现出我国经济建设已步入了快车道,我国社会文明正在大踏步地前进……

(二)题材分析

所谓选材角度,是指记者对同一新闻主题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以达到深化主题、提升价值的目的。新闻选材角度的分析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是否与报道的主题相吻合

新闻主题靠新闻题材体现。主题确定以后,就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寻觅材料,为表现这个主题服务。例如,在全国上下抗击“非典”的关键时期,新华社刊发了通讯《危难中挺起民族的脊梁》。这篇通讯的主题是弘扬共产党员吃苦在前、勇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作者围绕这个主题,从第一线的党员、基层党组织、普通的党员等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共产党员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这些题材的选取充分揭示了通讯主题的内涵,在读者中引起极大的反响。

2.是否瞄准了典型材料

要使题材很好地表现报道的主题,就需要从占有的大量新闻素材中,瞄准并选择那些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本质的材料。著名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体会中说“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会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因此,在选择新闻题材时,角度一定要对准以一当十的典型题材,忍痛割舍那些虽然生动但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材料。

实例8-3 《提着灯笼奔小康》(河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评析

这条消息之所以能在众多同类报道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选材的生动和典型。记者通过河北省藁城市屯头村家家户户做灯笼这一典型事例来反映“农民增收”这一重大主题,摆脱以往主题性新闻报道图解政策、空谈概念、生拉硬扯的报道模式,发掘出了生动的新闻事实,在这个小切口上进行深入的报道,既不大谈特谈中央的农村工作政策,也不牵涉藁城市和河北省,而是仅仅抓住屯头村做灯笼致富这一选材进行分析,把整个事情交代完整之后不再过多地解释,把对主题的理解和思考延续到画面之外。

(三)角度分析

客观事物是具有多面性的。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普遍的客观规律,即事物的多面性决定了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反映它,而每一个角度各有其不同的用意、动机和出发点,不同角度所反映的关于事物的特征往往不一样,所蕴含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所谓新闻的角度,指的是记者选取新闻事实的立足点,表现新闻事实的入手点,揭示新闻主题的突破口。如何评析新闻作品的角度呢?

首先,要分析其是不是采用了切中要害的角度。切中要害的角度往往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因为这个角度是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最能表现出问题的实质。从这个角度报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分析其是否选择了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新闻作品的主题本身,大都是严肃的,往往缺乏趣味性,但写作时记者要善于通过角度的选择,把严肃的新闻事实中的趣味性因素凸显出来,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使读者乐意接受。

再次,分析是否选择了读者最关心的角度,与读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事,自然是读者最关心的事。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最后,还要分析是否选择了有新意的角度。俗话说,文章切忌随人后。新闻贵在“新”,除了立意新,还要角度新。

实例8-4 《个人消费信贷红红火火》(上海电视台)评析

非事件性新闻通过最佳角度报道出来,往往能给读者以新的启发,由于所选事件的角度新,也会使新闻更具可读性。消息选择了从群众的角度来报道新闻事实,从群众的立场、利益上去想问题,看问题,提问题,力求把报道写得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它能激发最广泛的观众的兴趣,新闻的可读性也就随之而来了。在消息中,记者采访了四个人,其中有三个是消费者,片中的大部分内容是针对个人消费信贷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而没有过多地涉及国家政策。

(四)由头分析

“新闻由头”中的“新闻”专指消息。也就是说,只有消息这种新闻报道体裁才需要“由头”。而其他的新闻报道体裁如通讯、报告文学等是不需要“由头”的。“由头”是消息所特有的。

消息为什么需要新闻由头呢?这是由消息的“新近性”这一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有些重要事实,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值得报道,但事实发生的时间过去已久或跨度较大,要把事实报道出来,还需要寻找一个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是使“旧闻”成为“新闻”的桥梁,有时,新闻的由头就是消息的导语;有时,新闻的由头只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

寻找新闻由头总的原则是:新闻由头的事实要是新近发生的变化,要与所要报道的事实有本质的联系,要有利于消息主体部分的展开。

一般来说,值得报道的各类事件和活动只要及时抓住报道,就不存在寻找新闻由头的问题。但有些事件和活动发生后,过了一段时间才被记者或通讯员捕捉到。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这些事件和活动报道出来,就要在系列性的变化中寻找一个新闻由头。

实例8-5《个人消费信贷红红火火》(上海电视台)评析

非事件性新闻的形成往往具有过程性的特点,它又是基于若干琐碎、零散的小事件,所以搞不好的话写出来的东西就会“不像新闻”。为了消除这个弊病,一定要在报道时找到一个较好的新闻由头,也可以说是对非事件性新闻采用“事件化报道”,这不是简单的观点加例子,也不能做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必须选取最具典型、能窥一斑见全豹的“事件”。重大的、典型性事件总是被有心人发现,尽管其中不乏机遇、机缘,但记者善于、勤于思考,才有可能抓取在常人看来很平凡,甚至很容易被忽视的东西,以此为载体表现重大新闻,反映重大主题。消息一开始就说:“上海南汇县的邱连伯今天幸运地成为了上海开办个人商业用房按揭贷款后的首位借款人”,记者注意捕捉非事件性新闻的由头,“今天”、“首位借款人”,使这条非事件新闻具有了新闻性。

二、作品结构分析

新闻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构造,形成新闻作品的结构,是新闻的支架和布局。记者或编辑根据表现主旨和再现事件的需要,适当的加工、剪裁材料,以构成一部有机的、完整的作品,是写作和编辑过程中的结构工作。新闻工作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把特定的生活内容和思想组织到作品中,必须匠心独运、对各种事情巧加裁剪,才能构成一件感受性强烈的精品。

新闻评析的结构分析,着眼于结构对内容的作用,分析结构和受众收受行为的关系。结构松散拖沓,会严重影响作品的质量;而结构精美严谨,一气呵成,能使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受众自然会被新闻所吸引,认同新闻主旨的理念。我们通常把结构称为事情结构,但结构与事情毕竟不同,因为,有些作品有结构,但不一定有事实的细节,这说明结构宽于事情。结构的任务除了对基本事情进行组织安排,还对非情节的因素进行处理。就消息作品来讲,结构一般包括材料组织、人物配备、细节安排、场面布置、详略处理、首尾连贯等等。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甚至关系到作品的成败。

新闻作品的结构,没有死板的程式,内容不同,记者不同,结构的方式方法也就不同。每一部优秀作品的结构,总以独特的形式表现记者的独创性,不能用一个机械的公式把它框起来。批评家不能以自己的眼光和通常模式权衡记者的创造性,如果记者安排的结构吸引了受众,层次清楚地把握住了事件的过程,那就是一篇结构清新的好新闻。由此可见,新闻作品的结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公式。然而,新闻作品的结构又不是记者任意安排的,而是有章可循的。一般说来,新闻作品的结构分析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第一,说明结构服从主旨的需要。作品的主旨是统帅作品的灵魂,材料的取舍、详略,人物、情节、环境的安排和布置,都必须为表现主旨服务,一切妨碍主旨表达或脱离主旨的东西,都应毫不吝惜地删去。

第二,说明结构为表现人物、展示人物个性服务。在叙事作品中,新闻的中心是人物,因此,裁剪和布局必须考虑有利于再现人物、展示人物的思想。

第三,说明结构要保证作品的完整、和谐、统一。新闻作品必须有它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作品中各个部分的位置和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无论篇幅长短,都应像一座精美的建筑物,才称得上佳作。尤其是长篇专题作品,人物众多,细节复杂,更要求作品各个部分安排均匀,详略得体,首尾相顾,脉络清晰,成为一个“天衣无缝”的有机整体。

第四,说明结构要适应不同题材的特点。不同题材的新闻作品在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方面都有各自特殊的要求,因而他们在结构方面也有不同的表征。评析作品的结构,要区别各种题材,作出具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