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视作品评析教程
9663100000024

第24章 电视文艺节目评析(1)

电视文艺节目指以电视传媒为载体和传播媒介的电视节目种类,是电视媒体主要的节目类型之一。电视文艺的历史不足百年,如今却是最具表现力与吸引力的现代影视艺术,一个优秀作品,往往万人空巷,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2011年央视春晚,长达5个小时的豪华演出,四个多亿的观众人数,轻而易举地超过美国收视冠军“超级碗”橄榄球赛,甚至能与2010年世界杯决赛一较高低,堪称真正的“超级晚”。因而,正确读解电视文艺节目,就成为影视艺术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电视观众也应当略知一二。

第一节 电视文艺的发展及其特点

电视文艺作为新兴的文艺种类,从产生以来一直在发展变化,推陈出新。当今的电视文艺层出不穷,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作品众多。因此,其含义和特质等,业界和学界不断在探讨。

一、电视文艺的成型

文艺是文学和艺术的合称,文艺节目是文艺类表演项目的总称。顾名思义,电视文艺是“电视”上的文艺,或说,是“电视化”的文艺。

电视文艺随电视媒体的诞生而产生。1936年11月2日,英国在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揭开了世界电视史的序幕。该台开播之日,即电视文艺出台之时,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演出首次通过该台直播。这场歌舞本身也许并无特别新奇之处,但它是历史上第一次突破剧院的围墙,被远距离的场外观众同步看到、听到的电视文艺演出。20多年后的1958年5月1日,中国内地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试播当天,时政新闻之后,便是电视文艺节目,有中央广播实验剧团表演的诗朗诵《工厂里来的三个姑娘》,北京舞蹈学校演出的舞蹈《四小天鹅舞》、《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等,在时间和内容上约占了整个节目的一半。电视文艺开启了人类文艺活动的新纪元,它的奇特和伟大之处,就是文艺视听“距离感的消失”。

“电视文艺”产生以来,其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演进,今昔已然完全不同。

国内的情形,最初的“电视文艺”是以直播或转播文艺演出的实况为主,文艺通过电视传媒表演给大众观看,大众“透过电视欣赏文艺”。也即荧屏所呈现的,主要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文学等体裁的原形态作品。1958年5月16日,北京电视台实施了为革命残废军人演出的一组文艺节目的第一次剧场演出转播,以后梅兰芳、周信芳等主演的剧场戏曲节目也得到转播。一个月后的6月15日,一部名叫《一口菜饼子》的电视剧在北京电视台的演播室内直播,这部20分钟的“直播电视小戏”,开启了中国电视剧的序幕。1960年,北京电视台首次在演播室播出大型综合性春节文艺晚会,《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等节目为电视化的文艺演出进入电视做了初步尝试。1961年开始,连续多年播映黄一鹤、邓在军等执导的《笑的晚会》。在“文革”之前,北京电视台及广东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作为国内主要的电视机构,分别播出了70多部、40多部、39部电视剧。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这些实践为后来电视文艺的节目框架和节目形态做了有益的探索。

“文革”结束后的十年是中国电视文艺迅猛发展的十年,影响后来中国电视文艺的栏目、节目形态,多在这一阶段定型。1978年4月的《三家亲》是第一部彩色电视剧,和其他几部电视剧一起,标志着中国电视剧摆脱直播时代并进入彩色时代。1980年央视拍摄的《敌营十八年》,成为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开山之作。1983年,国家设立电视剧“飞天奖”,从此,电视剧艺术得以超常规发展,日益成为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现在被人们视为每年除夕大餐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春晚),始于1983年,由黄一鹤、邓在军执导。从此,“春晚”开始加入上千年的守岁、放爆竹、贴春联等传统。节目的茶座式结构、主持人串联和现场表演与观众互动、电话点播节目,以及小品等介入歌舞演出、猜谜语等形式,令全国电视观众耳目一新,并带来了电视传播的“直播”观念。春晚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超大型、高水准电视文艺节目的代表。春晚不仅创造了一个举国关注的“新民俗”,还在于它从产生到现在,以电视文艺方式折射时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创造了并镌刻下中国文化变迁许多重要的符号。首届,李谷一演唱了有争议的《乡恋》,为突破传统观念传递了重要的信息。第二届,李谷一演唱结尾歌曲《难忘今宵》,成为春晚最典型的保留节目;港台艺人首度加盟,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召唤起两岸三地深切的同胞之情。1987年春晚,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传扬一时,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更获得轰动效应。从1984年开始,央视先后举办了“全国电视歌手大赛”、“全国电视相声大赛”、“全国曲艺电视大赛”、“全国戏剧小品电视大赛”等,以及后来著名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全国青年越剧演员电视大奖赛”等,为电视和文艺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传播舞台。1987年,国家开始设立电视文艺“星光奖”评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视文艺方兴未艾。央视1990年推出综艺栏目《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栏目在现场直播、调动观众参与等方面,实现了形式创新,获得很高的评价,具有绝对的影响力。1994年春晚,第一次设立除夕夜三个频道分别播出的“春节文艺晚会”、“春节歌舞晚会”、“春节戏曲晚会”,使受众不同喜好得以满足。1995年11月30日,央视电影频道开播,为电影借助电视进行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电视电影”很快成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影像形态。2000年1月,央视创办《同一首歌》,一路兴旺发展,在2007年央视所有节目排名中,观众满意度排第三套第一、全台第三,观众规模全台第一,满意度和知名度紧随新闻名牌《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之后。90年代初期,北京电视台的《开心娱乐城》、《黄金乐园》、《环球影视大搬家》和上海电视台的《智力大冲浪》、上海东方电视台的《快乐大转盘》等节目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综艺游戏类节目的兴起。湖南卫视在1997年7月,推出了《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一直办下来直至今天,突破电视栏目的“生命周期”,堪称常青树。2006年,央视《梦想中国》、《星光大道》,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上海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等娱乐真人秀节目,都掀起收视高潮。《超级女声》的冠军赛,全球四亿人收看,影响是世界性的,更是创下了电视收视率的神话。电视小品从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开始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出现在舞台上,1992年第一次评奖。CCTV小品大赛,从1987年至2009年连续办了七届,发现和锻炼了一大批戏剧小品表演、创作人才,推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大赛的电视播出也成为央视的品牌节目。1998年,央视推出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接着于1999年创办《电视诗歌散文》栏目,连续多年被评为“星光奖”优秀栏目。至此,国内电视文艺可谓应有尽有,五彩缤纷,蔚为大观。

央视研究室于1996年11月组织开展了“春节联欢晚会与电视综艺节目特色及走向的论题研究”。论题向北京、天津等城市发出1000份调查问卷,召开了全国性研讨会。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数字,研究室组织撰写了课题报告,对《春节联欢晚会》的传播效果做了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位的科学分析,揭示了电视综艺性节目朝民族化、娱乐化、大众化、品格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伴随电视传媒及电视文艺的发展,电视文艺节目逐步走上“栏目化”之路。央视1979年1月开播的《外国文艺》,是国内最早的具有栏目意识的电视文艺节目。在形态上,早期的电视“专栏”是“栏目”的前身。1981年元旦,广东电视台开播《万紫千红》,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综艺样式的栏目。1982年,央视《舞台与银幕》开播。1984年,央视推出《艺苑之花》、《音乐与格言》、《音乐与舞蹈》、《曲艺与杂技》、《周末文艺》等对象性栏目,《周末文艺》尤带综艺性质。1988年,由《周末文艺》调整为《文艺天地》和《旋转舞台》两档节目,影响了后来很长时间内中国电视文艺栏目的形态。至80年代中后期,国内电视开始进入栏目化,广东电视台有80%的节目实现了栏目化。到1992年,央视已有《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戏曲欣赏》、《旋转舞台》、《曲苑杂坛》、《人间万象》、《艺苑风景线》、《外国文艺》、《文化生活》、《百花园》等一批著名的文艺栏目。栏目化的电视文艺节目实行“制片人制”,推行日常节目制作和播出的“栏目化”,提高了生产节目的能力。随之,又提出和实践电视文艺栏目的“专栏化”。电视文艺节目的栏目化和专栏化,是电视文艺建设突出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电视文艺在发展前进中参差不齐,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继湖南电视台《快乐大本营》之后,淡化节目导向功能、大力迎合自我展示需要的节目纷纷涌现,以强调“快乐”和“欢乐”为宗旨的《欢乐总动员》、《假日总动员》、《超级大赢家》、《超级情感对对碰》、《第一次心动》、《美丽梦工场》等节目出笼。这些节目在开启中国电视娱乐新时代的同时,也对中国电视文艺节目传统的审美标准进行了颠覆和解构。2010年,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安徽卫视《缘来是你》、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上海东方卫视《百里挑一》一类大型电视相亲节目,在一些节目中,红男绿女在电视上露骨地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弥漫一股低俗乃至恶俗之气,引起广泛的批评,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广电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为其亮黄牌、划红线,社会反响强烈,成为本年度一个有关文艺风尚和社会风尚的重大文化事件。虽然如此,可以预期,随着电视事业的产业化发展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文艺将继续其可持续发展,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总之,梳理电视文艺的历程,可以看到,电视对艺术的介入,或说艺术对电视的介入,不仅使传统文艺得以“借船出海”,无远弗届,从而大大提高了覆盖面、影响力和生命力,而且嫁接出了一类集电视、艺术和高科技技术为一体的时代新艺术——电视文艺。如今的“电视文艺”,已然在体身形态及节目创作与制作上自出机杼,成为有别于舞台和演播室艺术及各类文艺活动的新的文艺种类,构成当代文艺百花园的奇葩,推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品,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丰富了当代艺苑,也改变了人们的文艺观念,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肯定,获得了学界的认可。1998年底,国家“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首次在北京广播学院设立,并于次年招生,“中国电视文艺学”的学科建设进入扬帆远航的历史新阶段。

二、电视文艺的含义

对“电视文艺”概念及其内涵,有广义的理解和狭义的理解。

张凤铸在《中国电视文艺学》一书中指出:“所谓‘电视文艺’,主要指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主客观世界,通过电视声画语言,发挥电视本体特性,塑造鲜明的屏幕艺术形象,给电视观众以认知、娱乐、教育、审美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享受的电视节目类型。它涵盖了电视屏幕上播出的一切电视文学艺术样式,包括电视剧、电视艺术片、电视文学节目、电视音乐舞蹈节目、电视戏曲节目、电视曲艺节目、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电视综合文艺节目、电视动画片、译制片与电视电影等。”他说的是广义的电视文艺。

狭义的电视文艺,主要是指运用电视技术和艺术手段,对舞台上或演播室中演出的各种文艺节目进行二度创作,在保留原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视艺术的特殊功能,主要给观众以文化娱乐的电视节目。如电视文艺晚会、电视音乐歌舞节目、电视戏曲节目、电视娱乐游戏节目、电视文艺专题等。

在实践中,作为概念和范畴,多取用“电视文艺”的狭义。电视文艺是“电视”和“文艺”的结合,电视是手段,文艺是本体;电视是传播载体,文艺是传播内容。其主体,是基于各类艺术的本体与原型而创作(制作)的电视节目(栏目),不包括电视剧,也不包括传统文学艺术作为某种“元素”对电视节目的融入和渗透。电视文艺节目可以录播,可以现场直播,还可以直播、录像相结合;既可以采用外景,又可以选用内景,还可以内、外景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