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驻外记者形成环球报道阵容
在伊拉克战争中,中央电视台的14个驻外记者站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播报道相继连线了美国站、联合国站、英国站、法国站、澳大利亚站、印度站、日本站等十多个记者站。他们结合正在进行或刚刚结束的战时新闻发布会、联合国会议等重要新闻事件,及时报道了参战国家的最新动态、所在国家政府和人民对战争的立场,充分报道了全世界各地的反战活动。
(4)先进的电视技术保证了直播报道
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得以把丰富的信息源引入了演播室,美联社、路透社、美国有线新闻网、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阿布扎比电视台、阿拉伯卫星电视台、伊拉克国家电视台等世界知名通讯社和战争现场的视频信号,前方战地记者和大量驻外记者的视音频信号均介入直播演播室,从根本上改变了直播演播室的信息环境,多种视窗的屏幕构图加大了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处理量,增强了新闻的时效和节目的现场感。
第四节 《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创刊于1981年6月1日,是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英文日报。其最初的目标受众定位于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和在中国的外国人,目的在于满足他们了解国内外时事的需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国日报》发展成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全国性英文日报,其国际传播策略也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一、国际传播战略的演变历程
(一)宏观环境变迁及其影响
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腾飞发展的阶段,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加强。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攀升到了335353亿元,经济增长速度前所未有且举世罕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进程中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程持续加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积极有效应对国内困境局面的同时,以负责任的态度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危机,成为稳定世界经济、反对保护主义、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这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和完善。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从半封闭的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状态,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实现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运行模式,吸纳国内外资本发展经济。同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系也基本建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思想领域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现了对理性和常识的回归;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所标志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从传统的、旧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多元文化和价值取向在中国社会得以传播,创新、民主、公正、公平等理念深入人心。
在过去几十年里,新媒体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传播手段日益丰富。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使互联网在经济生活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无论是新型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其发展呈现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原生的新传媒形态不断涌现,二是基于新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媒体融合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日益丰富。”网络、即时通讯、手机报、手机电视、数字电视、数字报纸等新媒体形式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日益加强。
(二)微观环境变迁及其影响
“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的二元运作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体行业的改革基调。随着财政来源的改变,“传媒业改变了其过去单一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改变了传播的强制方式,使传播具有双重身份和角色(既是文化产业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工具)”。传媒从完全的计划运作向市场化运作转变,走向了多元化经营之路。媒体的管理模式也从接受国家机关领导、不计成本的事业化管理,向多元化经营、尽最大可能取得利润的企业化管理转变。
中国的媒介规制变迁历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2000年)以事业性结构调整为主,行政权与经营权一体化,政府是媒介活动的主体;第二阶段(2001~2002年),以规制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为主。媒介的市场主体性开始显现;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以资源重新整合与资本化为主,媒介业按属性的不同分为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两类,推进经营性资源的市场化和资本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报业从依靠政府拨款到确立自负盈亏的市场营销机制,逐渐走上了市场化运作之路。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新闻改革走上快车道,媒介向产业化、集团化、网络化转型,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大众化、市场化、信息化报业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日报》的市场竞争者不断增多。在创刊之时,《中国日报》是全国唯一一份英文日报;而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有十几份英文报纸,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除《中国日报》外,还有《环球日报英文版》、《上海日报》(Shanghai Daily)、《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今日中国》(China Today)、《深圳日报》(Shenzhen Daily)、《广州英文早报》(Guangzhou Morning Post)等。
(三)国际传播战略的确立及调整
从1981年创刊开始,《中国日报》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外界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中国日报》的国际传播战略也不断进行调整,大致可将其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业(1979~1989年):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日报》1979年6月开始筹备,1980年8月试刊,1981年6月1日正式发行。《中国日报》是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英文日报,最初的目标受众定位于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和在中国的外国人。
在创业阶段的十年中,《中国日报》秉承“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办报宗旨,向海内外读者介绍中国。这一时期,中国极力想摆脱文革时期的闭关状态,融入国际社会。对外传播更多地从政治和国际态势上考虑,宣传多,点评少。
当时,《中国日报》除了通过邮局向全国发行外,还在首都各驻华使馆、各大饭店及外国人聚居地设有自己的发行网。在香港和纽约,通过卫星传版,印刷《中国日报》香港版和北美版。《中国日报》还设立了特刊部,对国家元首来华访问和重大企业活动出特刊。
第二阶段,拓展(1990~2004年):集团化道路
1990年,中国日报社搬入了惠新东街西侧的办公大楼。这是中国第一个按照采访、编辑、发排、印刷体系设计的办公大楼。报社按照采编流程设立部门,各采访部门将采访稿件汇总编辑。
这一时期,《中国日报》走上了集团化道路,形成了以《中国日报》为旗舰报的英文报系。《北京周末》、《上海星报》、《21世纪报》等一系列子报纷纷建立,最终发展起中国日报报业集团。
除了扩大在海外的发行区域之外,《中国日报》借船出海,利用西方媒体的现有渠道,把报纸送达读者手中。通过夹在当地报纸里赠送的做法,扩大读者群体,增加影响力。
第三阶段,腾飞(2005年至今):解读中国,点评世界
从2004年年底开始,《中国日报》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国际采编团队,实行“走出去”战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报社发展进入腾飞阶段。
近几年,《中国日报》积极向海外扩展,大量派出驻外记者,形成自己的国际团队,不仅立足于“从现场发回报道”,而且加大了在各大洲的落地工作力度,面向全球扩大出版和发行。目前,《中国日报》在美国东部的发展已经初见端倪,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纽约设立了发行点。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报网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日报》提出了“报网分工合作”的观点:利用网络的即时特性,侧重于突发性和滚动型新闻的报道;而报纸则侧重于深度报道、评论和新闻分析。
二、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
《中国日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因此,《中国日报》的发展与壮大,与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扩大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及其与国际社会的融合,才使得世界更渴望从多角度了解中国。《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一员,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市场新进入者的增加,《中国日报》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新媒体提出的挑战
其一,竞争加剧。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中国日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激烈挑战。这些竞争有的来自非纸质媒体——广播、电视以及日益崛起的网络等新媒体;有的来自国内其他一些区域性的英文报纸,例如《环球时报》(英文版)。其在2009年4月20日创刊,成为中国第二份面向全国发行的英语综合性报纸。在国际上,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海外媒体也瞄准了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中国政府不断放宽准入政策,国内外报刊媒体竞争不断加剧。
其二,日益明显的媒介融合趋势。“三网(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融合、三电(电讯、电脑、电视)共生”。初见端倪,跨平台融合发展成为主流趋势,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的增加,使得传统媒体很难依靠单一媒介来维持受众市场,媒体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渠道。随着媒介融合,受众有了更多选择,受众细分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二)根据发展需要调整资源结构
《中国日报》成立之初的宗旨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日报的第三任总编辑陈砾曾经这样描述报纸的目标:“《中国日报》不是一张世界报纸,我们是一张中国报纸,我们的目的是用英文最迅速、最准确、最可靠地向世界报道中国,增进世界上讲英语的人们对中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发展前期,报社没有派驻外记者。《中国日报》的记者全部用英文写作,“对准外国读者的兴趣,并拿出地道的英文”,报道方式要符合国外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这是报纸从创刊之初即确立的核心资源。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中国日报》自身的定位和宗旨也在发生着变化。2004年后,《中国日报》提出“解读中国,点评世界”的新办报宗旨,在国际传播的姿态上更开放主动。“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在世界舆论阵地占领话语权”成为日报国际传播的新目标。报社积极采取“走出去”战略,建设一流的国际团队,在世界各大洲设立自己的印点,积极扩大覆盖范围和发行网络。日报向世界150个地区发行,并积极在各地设记者站,争取在一线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
为适应报社国际战略的调整,《中国日报》不断调整各项资源配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日报》从单一报纸逐渐发展成为拥有众多子报的中国日报报业集团,形成了包括《中国日报》和《21世纪报》两大报系,12种出版物,三个语种,九个网站,三大手机传播平台为核心的现代传播体系。
在人力资源上。创建之初,《中国日报》的记者团队多为中国记者,只有少量外籍记者。近几年,《中国日报》的记者队伍不断壮大,国际化的记者团队开始建立并完善。《中国日报》在一线采编岗位中大量使用外籍专才,聘用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具有丰富英文媒体工作经验的高级编辑和记者,向国内外读者提供更符合其阅读习惯的新闻报道。
在技术资源上。《中国日报》发展的前期将力量集中在报纸的采编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手机报等多种新媒体传播形式产生。《中国日报》积极参与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拓展了多媒体平台的使用,建立包括手机报、电邮报、网站等多媒体平台,将中国资讯以文字、图像、视频、音频、互动等多种形式向全球传播,初步形成了一个由平面传播、网络传播和移动传播等三大体系构成的现代立体传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