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外国际电视网的发展态势,以及当地观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需求,中央电视台的国际传播陆续实现了语言的本土化,1992年中文国际频道、2000年英语国际频道、2004年西法语国际频道陆续开播;主持人的本土化,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开始启用外国人主持节目。收视时间和文化认同的本土化,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于2007年正式开始分亚洲、欧洲、美洲三版播出,改变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一个面孔面向全球”的局面。
中央电视台的“本土化”战略正处于分阶段走的过程中。目前,节目的内容还不能够完全实现本土化,但节目形式和频道已基本进行了本土化包装。这些都显示,央视在国际化方面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从对节目的监测看,央视新闻频道目前一些报道手法的各项指标已经不弱于CNN和BBC等媒体。
3.区域化战略
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的口号是“为你链接亚洲(your link to Asia)”,这句口号体现的就是央视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的区域化战略。
一方面,这个口号反映了央视国际传播过程中的现阶段目标,就是要先在亚洲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新闻频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目前的定位,中国作为亚洲强国,中央电视台有责任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多亚洲的声音。新闻频道的最终定位是“中国观点、东方视角、国际化表达”,其中的“东方视角”,就是要把报道重心放在亚洲国家,争取形成与英国BBC、美国CNN鼎立之势。
央视的区域化战略中也包括充分利用亚洲资源。比如,考虑到在亚洲国家驻外记者不多的情况,央视开始在当地招聘特约报道员。至2010年年底,基本实现了在所有的亚洲国家都有当地的特约报道员。此外,央视还一直在积极与亚洲的电视机构建立合作网,互换新闻资源,进行联合拍摄,力图改变在国际新闻来源上过多依赖西方媒体的局面。目前中文国际频道的《今日亚洲》栏目已经建立了一个亚洲合作网。在这个合作网里有24个国家的电视机构。
4.全球化战略
无论是差异化战略、本土化战略,还是区域化战略,央视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把CCTV打造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媒体,成为能“设置议程”的媒体,从而在传播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央视国际传播的全球化战略简单地说,就是在制作理念上与国际接轨,报道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坚持平衡报道原则,拓宽报道时空概念,增加有效信息量。为此,央视做出了以下调整:
一是考虑到在全球,英语的话语空间占文字流通量的80%,央视的英语频道正式开播。同时,为强化国内事件报道的英语语境化,央视还在全国31个应急报道站配置英语记者,形成本部英语记者和各站点英语记者相结合的英语新闻报道网络。
二是考虑到新闻节目是全球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是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的重要阵地,中央电视台实施了“新闻立台”的重大改革。2003年,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频道,确立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与世界同步”、“直播常态化”等国际通行的新闻传播理念和传播策略,实现了新闻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建立了“整点新闻+现场直播+字幕新闻+专题深度报道与评论”的新闻传播模式,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量大幅度增加。新闻直播成为常态。
三是配合以上改革,央视还努力提升新闻自采率,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比如说,进一步优化驻外记者站布局,早日启用欧、美中心记者站,使其成为具有独立采、编、制作、播送能力的境外报道中心。培养一批外语好、精通业务、面向世界的新闻队伍,培养一批本领强、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运作的经营队伍。着力改进国际传播语态,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和国际通用规则,增强对外宣传的吸引力、影响力,提高外宣节目质量和效果。
(三)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针对不同用户和受众,中央电视台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大体上而言,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方式:
1.基本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信号
20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便开始了有系统、成规模的海外落地工作。1995年,中央电视台开始同时租用泛美卫星和亚洲卫星公司多颗卫星的转发器容量,用于传输中文国际频道节目信号,首次实现了中央电视台对外电视频道节目信号的全球覆盖。
多年来,经过数次规划调整,中央电视台六个国际频道已经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卫星加海底光缆的配置,实现了传输信号的全球覆盖。与此同时,六个国际频道的节目采用进入当地有线电视网络、卫星电视直播平台、地面无线电视、IP电视等多种方式,在全球各地落地入户。
截至2010年6月,中央电视台已就六个国际频道海外落地业务与世界各地的279家当地媒体合作,实施了373个整频道或部分时段的落地项目,总共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节目的落地入户播出。其中整频道落地项目的用户总数约为1.5058亿;部分时段的落地项目由于多是进入当地广泛覆盖的无线公共频道,无法精确统计用户数字。中央电视台还开办了长城北美平台、长城亚洲平台和长城欧洲平台,长城(北美)平台运作一年来订户数量持续增长,突破3万户,有效扭转美国华语市场“台强我弱”的现状。
2.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国际营销
即通过和国外媒体的合作,积极向海外主流媒体供片,让我国的影视节目逐渐进入海外市场,其赢利模式主要是出售节目的海外播映权。
目前,中央电视台与二百多个媒体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法、德、日等二十多家媒体机构签订了框架性的合作协议;建立了遍布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的国际营销网络,每年向海外媒体机构销售近1万部集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等各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作的《故宫》,借用地理频道的品牌和管道把这部中国纪录片销到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再例如,2001年,中央电视台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签署协议,允许CCTV和CNN在各自新闻节目中使用对方的新闻内容,在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进行合作和协调。
3.借助新媒体开拓新领域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重要的新闻发布渠道和国际传播手段,也是该台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之一。2000年成立的央视网络到2006年年底,已基本完成了网络资源整合。
2009年12月28日,中央网络电视台(英文简称CNTV,域名www.cntv.cn)正式开播,是中央电视台抢占新媒体发展制高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央网络电视台依托中央电视台,在央视网基础上创办。CNTV是个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和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五个海外镜像点,覆盖了欧洲、北美洲、东南亚、中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未来,中央电视台计划完成镜像站点50个,其中海外20个,加快央视网在全球的内容本土化,形成中、英、西、法、俄、日、葡、阿语八个语种的网上视频平台规模,占据网络视频节目传播的制高点,使央视网成为国内顶级、国际领先的视频网站。
四、经典案例解读——伊拉克战争报道
(一)案例选择的原因
借助于技术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伊拉克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全方位、多角度、现场实时实地报道的战争。全世界各国的媒体都尽其所能、对之进行了最及时、最详尽的报道。
2003年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对于中央电视台来说,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连续一个多月对伊拉克战争的直播报道,创下中央电视台单一事件直播时间最长、收视率最高等诸多纪录。
在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和九套节目在第一时间开始对战争进行直播报道,中国数量庞大的电视观众终于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视台与全球电视观众一起共享新闻资源。
中央电视台的这次直播报道力图体现一种“事实即立场”的新闻观念,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完成了价值观念的传达,在提供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实现了舆论引导。
通过这次报道,央视在新闻价值观的传达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直播不仅证实了央视具备能够及时反映世界重大事件的直播能力,为央视吸引了大量的电视观众,而且也通过新闻策略的采用,改进了新闻的品质。尽管在这次转播过程中,央视在对辅助手段的运用上,在嘉宾的选择上可能还不尽如人意,但却初步显示了处理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二)战略描述与评价
1.全球化战略
伊拉克战争开始以后,中央电视台的各个频道一直在滚动报道有关战争的进展情况,CCTV-4更是对战争进行了全天直播。
央视在报道中尊重了“客观、中立、平衡、超脱”等新闻规律,虽然反战声音明显增大,但没有采用过去那种“谴责美国侵略者”的老调,而是通过反复播放在战争中受伤的伊拉克儿童和妇女哭泣的画面来表达反战立场。
在直播活动中,央视的主持人、前线记者也很少直接表现对战争的价值评论,而是采用了一种“新闻”的方式来承担传达观点的功能。这种方式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尽量采用伊拉克、美国双方的信息资源,以及世界上反对和支持这场战争的国家的信息,甚至中立国家的信息,信息平衡,力图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新闻信息来源。第二,通过对新闻素材的取舍、强调、重复等,充分传达反对战争的声音。第三,借助于非电视台职员的其他专家的分析、言论,表达反对战争的立场和希望停止战争的愿望。
针对外国人的英语频道充分利用第三方中立的立场,分别采用了中东和西方媒体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客观地报道事件的进展过程,实事求是地分析战场走向。英语频道还邀请国外知名人士对战争做出评价和分析,从而使得它的报道更为可信和权威。
通过此次报道,英语频道为自己在海外观众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国外媒体和观众在收看了此次CCTV-9的报道后,普遍认为报道几乎没有掺杂意识形态,保持了客观、中立和理性批判的态度。甚至有一些英美的自由新闻网站,还把CCTV-9的网上同步直播链接到自己的主页,向国外的受众提供免费观看的服务。很多西方观众们认为,这次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一改以往官僚气十足的报道,做出了真正真实可信的报道。
2.差异化战略
伊拉克战争打响后,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外,还有一场更加激烈、影响范围更广的战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媒体战”。
美伊双方的新闻媒体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世界报道最新战况,但内容却每每大相径庭,甚至全然相反,报道内容和数据扑朔迷离、真假难辨。
中央电视台在报道中始终坚持客观公正、准确无误的原则,既使用了美联社(APTN)、路透社(REUTERS)、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等西方通讯社和传媒的现场信号,也大量使用了卡塔尔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阿布扎比电视台(Abu Dhabi TV)、阿拉伯卫星电视台(Al Arabiya TV)、伊拉克国家电视台(Iraq State TV)等来自阿拉伯世界、代表阿拉伯世界声音的电视信号,并进行及时的梳理和甄别,认真地判断和核实,很好地把握了报道的分寸和尺度。
3.品牌战略
央视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还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国家电视台的绝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的现场实况电视信号
发挥电视同步传输、大量使用现场实况信号是直播报道的根基。据统计,央视一套的“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含现场实况内容的报道占了总节目量的86%,数量大、形态多的现场直播信号,使伊拉克的巴格达、巴士拉、摩苏尔、纳杰夫、纳西里耶、乌姆盖斯尔,英国费尔福德空军基地,纽约联合国总部,卡塔尔多哈,科威特城等等围绕伊拉克战争的信息发布的第一事发地、第一声音,得以在中央电视台的屏幕中及时体现,确保了信息来源的充足、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信息来源渠道的平衡。
(2)战地记者奔赴前线
战争尚未打响,央视就向伊拉克派出了以著名主持人水均益为首的五人赴伊拉克报道组,并在战前及时将驻比利时布鲁塞尔记者站的记者派往土耳其;将埃及站记者派往约旦,使中央电视台在伊拉克和周边国家共分布了九名报道人员。
正是这些战地记者的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报道内容,提高了报道的层次和水准。他们采编制作了大量来自战争前线和相关国家的珍贵、翔实、鲜活、精彩、生动的第一手新闻消息和背景报道,不仅使广大中国观众及时充分地了解了美伊关系发展的动态,从更多的角度倾听了伊拉克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声音,满足了中国观众逐步开放的国际化视野;而且再次使中国记者的身影出现在了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在激烈的国际传媒竞争中展示了中国的声音,有力地配合了中国政府的外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