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母语传播概论
9662700000003

第3章 母语传播的基本内涵(1)

本章要点

母语传播的含义

母语传播的发展历程

母语传播的基本特点

何为母语传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母语传播研究的根本所在。本章主要对母语传播的基本内涵做出概要性的介绍。

第一节 母语传播的含义及其发展历程

作为一种特殊跨文化传播形态,母语传播的基本内涵是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传播而言的。母语传播的含义既相对固定,又随其历史发展的进程而发生改变。

一、母语传播的含义

母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到跨文化、跨国界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传播对象所使用的语言作为符号媒介的传播现象。母语传播的核心在于传播者使用传播对象的母语进行传播。显然,这里所说的“母语”是就传播对象而言的,是指受传者或受众的母语,而非传播者的母语。

母语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母语传播是指以受传者或受众所使用的语言即传播对象的母语作为符号媒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狭义的母语传播则是指以对象国(或者说目标国)公众所使用的语言即对象国公众的母语作为符号媒介,并动用大众传媒作为技术媒介进行的跨文化传播活动。

本书探讨的母语传播是狭义上的,也就是说,它同时被限定在大众传播和国际传播意义上,既排除了人际传播范畴内的母语传播,同时也突破了国内传播层次上的母语传播。

二、母语传播的发展历程

母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也是跨文化传播活动或国际传播活动迈向成熟的标志。

母语传播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远古的人类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可以说,传播者所做出的语际的转换即翻译发生之日就是母语传播的诞生之时。在人类跨文化传播史上,最初的母语传播属于人际传播,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尚未拓展到单一国家的疆界之外。譬如,在古罗马帝国或中国的封建帝国之内,操持各种语言的人之间所发生的母语传播。即便跨文化传播发展到全球化的今天,在许多多民族和多元语言、文化的国家,照样存在大量以受众的母语作为符号媒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包括动用大众媒介所发生的母语传播现象,如在澳大利亚,就设立了面向本土少数族裔、使用当地人母语(而非英语)的所谓民族广播电台和民族电视台(SBS)。

进入近现代,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进入到一个社会和文化日益媒介化的时代,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介入跨文化传播领域的程度不断加深。跨文化传播活动超越人际传播的限度,更多地以大众媒介为载体表现为大众传播,受众的覆盖面大为扩展。与此同时,在大众媒介技术的支撑下,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跨文化传播活动的范围大大扩展,它不仅超越了狭隘的人际空间,而且也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受众日趋国际化。由此,跨文化传播更多地表现为跨国或越境传播。概而言之,跨文化传播越来越显示为,在国际社会中,一国的涉外媒体对目标国受众的国际传播活动。相应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传播形态,母语传播也越来越显示为一国的涉外媒体负载目标国公众所使用的语言进行的国际传播活动。当今世界各国的涉外媒体几乎无一例外地从事着母语传播。譬如,BBC(英国广播公司)、DW(德国之声)、NHK(日本广播协会)和RFI(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分别用32种、28种、21种、19种对象国语言对外广播,而美国整个对外广播机构所使用的外语达64种。中国的母语传播事业发展也很迅速。目前,新华社每天用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葡萄牙语和阿拉伯语等六种外语向美洲、欧洲、亚太、非洲、拉美等地区24小时发稿。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CCTV-9)、CCTV-E、CCTV-F频道(用西班牙语、德语播音)、法语国际频道、俄语国际频道、阿拉伯语国际频道在亚洲、欧洲、北美、中南美洲、大洋洲、俄罗斯和非洲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落地,对外广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中国对外母语传播最大的传播平台,使用外语语种最多、对象国受众覆盖面最广(几乎覆盖了全球)。单就使用外语语种数而言,它当之无愧成为了世界三大国际广播电台之一。它使用61种语言全天候向世界各地广播,同时还开通了在线广播——“国际在线”,通过网络将所有的外语节目传递给世界各地的网民听众。纵观人类跨文化传播史,母语传播经历了一个逐渐(传播)大众化和(传播)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发展过程。

母语传播的发展历史折射出母语传播的内涵不断演变和丰富,即从人际传播转向大众传播,从国内传播转向国际传播。归根到底,这种发展是母语传播的母语从受传者个人的母语转向受传者所在国家整个受众的母语,因而母语传播超越了个体性意义,而同时具有了国家的意义。

第二节 母语传播的基本特点

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母语传播具有语言优先性、文化为本性、大众性、国际性和受众至上性等五个基本特点。

一、语言优先性

母语传播是以目标国受众使用的语言展开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依传播学中经典的拉斯韦尔分析框架美国现代著名的政治学家、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Lasswell)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人类传播的过程包括传播主体(“谁”)、传播内容(“说什么”)、传播媒介(“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对象(“对谁说”)和传播效果(“产生什么效果”)等五大要素或环节,由此相应地规定了五种研究或分析,包括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从而确立了经典的传播学分析框架或解释范式。看,基于其特殊性在于符号媒介——语言,母语传播首要诉诸媒介分析范畴。所谓语言,是一定社会内部约定俗成的一套符号系统,它是通过一定的声音或文字形式去标记某种事物或思想,从而获得意义的。人与语言具有某种同一性,人类就生存于语言当中,“人寓于语言之中”,“语言是存在之家”(马丁·海德格尔),“人是其所使用的语言之俘虏”(爱德华·霍尔),语言以细微的方式决定——至少是影响着——人的思维、信念和态度等。在语言学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该假说认定:语言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塑造了人们对客观实在或现实的感知,即语言结构和形式能决定操持该语言者的思维方式,各种不同的语言导致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去观照世界。

这就是所谓的“语言决定论”或“语言相对论”。同样,人类的交往也离不开语言,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正是通过语言这一符号媒介才实现了人际交往;而在国际社会的跨文化交往中,正是通过语言符号的转换(即“语际转换”或“换码”),才使交往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或者说同一套能使双方共享意义的语码,最终实现跨国界的信息共享和思想观念的交换。每套语言符号都带有自身特定的民族文化特征。转换一套语言,就是转换一种文化,转换一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传播者来说,把自身的语言转换成目标国受众的语言,意味着投身于目标国受众所处的、一个“异己”的意义世界之中。基于此,母语传播把语言当做优化传播效果优先考虑的因素,把将语言转换成规范、精当、地道或“原汁原味”的目标国受众的母语当做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语言及其转换的重要性在母语传播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语言的优先性成为了母语传播的首要标志或特征。正是从上述意义上说,母语传播是一种跨语言、寻求在语言同一之下沟通的人类传播形态。简而言之,母语传播是寻求语言同一的跨语言传播,这揭示了母语传播最根本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