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母语传播概论
9662700000026

第26章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母语传播的人才培养战略(2)

三、国际台非通用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一)国际台非通用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基地的由来

为加强母语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中宣部提出建设国家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培训与实践基地。国际台具有语种多、手段广、资质全、对外传播经验丰富的优势。经过几年的探索,国际台在母语传播人才培养上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在经过对国内高校、各主要媒体等相关机构的系统调研后,国际台结合自身优势,计划打造非通用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基地。

(二)国际台非通用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途径

基地建成后,将通过多种方式拓展母语传播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与高校培养的有效对接。国际台将与主要外语人才培养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合作编写教材、建立人员互派机制、设置“高校+媒体双导师制”等多种方式,构建联合培养体系。基地具备为国内重点媒体提供母语传播人才职业培训的条件,可依托国际台无线广播、“国际在线”,以及海外地区总站、落地调频台等机构,为重点媒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分期培训并组织实践。

思考题

1.如何从母语传播工作分析入手,构建母语传播人才任职资格体系和胜任力特征模型?

2.如何根据母语传播工作实践,开展母语传播人才培训需求调研和培训效果评估?

3.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母语传播人才工程建设,发挥人才工程的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

4.如何通过国际台非通用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整合多种母语传播人才培养途径,发挥基地的合作优势?

附录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母语传播案例分析

案例1:母语传播运作本土化的成功实践——斯瓦希里语节目在肯尼亚整频率落地播出

2006年1月28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办的调频广播电台FM 91.9正式开播。这是中国在境外开设的第一家调频广播电台。该调频广播电台覆盖内罗毕市区及其周边约200万人口,每天播出斯瓦希里语、英语和汉语普通话共19个小时节目。

内罗毕调频广播电台的开办,不仅开创了中国广播节目在境外整频率落地播出的先河,而且打破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媒体长期垄断非洲国际舆论的状况,因而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法新社和肯尼亚当地媒体,纷纷就该电台的开播进行了报道。VOA认为,中国在内罗毕开办调频电台,是“这个亚洲大国试图在非洲扩大影响力的一种方式”。BBC等西方媒体评论道,此举“不亚于中国在非洲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一、调频播出给国际台母语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对国际台母语传播来说,内罗毕调频的开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中国首家海外调频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1961年9月1日正式开播斯瓦希里语广播,使用短波频率,每天对非洲中、东部地区播出半小时的斯瓦希里语节目,节目在北京制作。

短波广播的优势是传输距离远、覆盖面积广泛。上世纪60至80年代,国际台斯瓦希里语短波广播曾在非洲斯语区收获了大量听众。当时对于非洲人而言,短波收音机是一件奢侈品,因此很多斯瓦希里语听众每天定时聚集在一起收听国际台的节目。尽管邮费不菲,国际台斯瓦希里语部每年收到的听众来信超过五千封。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调频这种新型传播方式逐渐被运用到国际传播领域。相比之下,短波广播的信号不稳定、收听效果差的弱点日渐突出。而在境外开办整频率调频广播电台则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例如传输信号更加稳定、能够更有系统性地编排节目、传播的内容更加贴近听众、可以实现与听众互动等。在境外开办整频率广播电台,用对象国母语进行传播,打破了传统的短波广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感,备受世界主流国际广播媒体的青睐,是西方国家拓展境外落地的主要手段。

尤其是非洲国家,对于国外媒体在其境内开办整频率调频电台所设置的壁垒少,而且其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广播依然是非洲人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

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广播媒体如BBC、德国之声等相继完成了在非洲各国首都和重要城市调频播出的战略布局。由于依靠单一的短波播出方式,国际台斯瓦希里语广播的听众群逐渐萎缩,至本世纪初斯语部年均收到的听众来信已不足一千封,尤其严重的是短波广播已经难以吸引追求时尚的年青一代。

2006年1月28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办的调频广播电台FM 91.9开播,每天于当地时间早间、午间和晚间3个时段共播出3小时斯瓦希里语节目。这是1961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办斯瓦希里语广播后,首次实现调频播出斯瓦希里语节目。

内罗毕FM 91.9电台开播以来,斯瓦希里语听众来信一年内增长了150%。从政府部门、金融、商贸、交通、旅游界的从业人员,到大中学生与教师、技术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等各个社会阶层人士中都有该调频台的忠实听众。肯尼亚受众对调频台开播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调频台“为听众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发展变化图景,为了解中国和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全新的视角”,“公正、客观地报道非洲及东南亚的成就与问题,与VOA、BBC等西方媒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二)调频播出给国际台母语传播带来的变化

调频播出给国际台母语传播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

1.注重调频广播的形式美

短波时代,国际台每天制作的半小时斯瓦希里语节目的基本模式是,新闻(15分钟)加专题节目(15分钟)。新闻基本选用时政类硬消息,每期专题节目播出一篇稿件。

由于当时使用短波广播技术,收听效果不够稳定,而且多用于一国对另一国的广播,需要大功率远距离发射,因此每天节目的持续时间不可能太长,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本国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信息,不会过多考虑听众的需求。因此,这样的节目构架适应了每天半小时的短波广播。

国际台内罗毕FM 91.9开播后,斯瓦希里语广播的播出时间由每天半小时增加到3小时,进而在开播一年后又增加到每天4小时。调频节目的信号稳定,声音质量高。调频广播的这些长处更加凸显了短波时代新闻加专题的节目构成缺乏活力,不符合现代听众收听习惯,已经落伍。

此外,内罗毕FM 91.9的覆盖范围就是内罗毕城市和周边的城市居民,他们能从互联网上获取快捷、丰富的信息,他们更追求时尚感和都市感,因此传统短波时代的新闻和专题节目的内容也不适应新的听众群的需求。

为此,斯语部改播新闻为说新闻,压缩时政类的硬消息,增加了资讯、服务类等适应城市居民口味的软消息;专题节目方面,基本采用录音报道的形式,并新增了访谈类节目。此外,为满足斯语听众日益增长的学习汉语的需求,斯语调频节目增设了《每日汉语》教学节目,并使该节目的播出时间相对固定,以利于汉语推广工作。

2.突出音乐节目对听众的拉动作用

在传统的短波广播时代,国际台斯瓦希里语节目基本屏蔽了音乐节目,原因就是,用短波收听音乐的效果差,以及短波广播节目时长有限。

针对调频节目听众对音乐节目的大量需求,以及非洲听众热衷于非洲本土音乐的特点,内罗毕FM 91.9开播后,国际台斯语部增设了几档音乐节目,以非洲音乐为主,穿插部分中国流行音乐。

为提高音乐节目制作的水平,国际台斯语部还聘请了肯尼亚籍的音乐DJ专门为内罗毕调频制作音乐节目Cheche Zetu。自2008年年初开播后,受到听众热烈欢迎。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地区的音乐在东非沿岸独树一帜,是当地流行音乐的一个主要流派,拥有大量乐迷。为进一步丰富国际台斯瓦希里语调频节目的音乐风格,斯语部增设了桑岛风格的音乐节目Taarabu na CRI。为突出节目的本土化和原汁原味的特点,该节目由桑给巴尔的播音员主持,并通过国际台斯语部与桑给巴尔之声电台的合作,由对方提供音乐资源。

3.运用新媒体手段加强广播节目的互动性

调频广播植根于都市,通过热线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等技术手段,听众能够对节目内容迅速做出反馈;而在调频节目中及时播出这些反馈内容,又能极大地刺激听众收听和参与节目的热情。因此,与听众的互动对于调频节目的制作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短波时代,国际台斯瓦希里语广播仅有的类似互动节目是每周一期的《听众信箱》节目,摘播听众来信内容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内罗毕FM91.9开播以来,国际台斯语部重视对听众电子邮件的回复并在节目中大量使用这些邮件的内容。此外,通过努力,国际台和肯尼亚电信运营商合作开通了短信平台,当地听众只需要支付当地短信费、发送短信到“2001”,斯语部的编辑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看到短信内容,并及时在相应的栏目中运用这些听众自创的短信内容。此举丰富了节目内容,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互动性。该短信平台自2009年开通以来,半年内斯瓦希里语收到的短信数量已增至日均30条。

二、调频播出对节目本土化的要求

在母语传播的过程中,内罗毕调频播出对节目本土化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一)加大非洲新闻报道力度,提高斯瓦希里语节目本土化水平

国际台斯语部为满足广大听众的需求,充分利用驻非洲总站和内罗毕记者站以及驻其他非洲国家记者站资源,加大对当地新闻的报道力度,并在节目中充分与这些区域的驻外记者进行连线报道,增加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积极报道非洲人在中国的生活工作状况,双管齐下,践行“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世界报道世界”的宗旨。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内罗毕FM 91.9每天播出由肯尼亚节目制作室录制的10分钟新闻节目《今日非洲》。此外,充分发挥节目制作室雇用的肯尼亚籍员工的作用,采制大量关于非洲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深度报道,以形成我台在非洲事务报道上的特色,区别于西方媒体的偏颇性报道,因而受到当地听众的欢迎。不少听众表示,他们早已厌倦了西方媒体天天报道非洲的阴暗面,渴望从中国朋友的媒体中听到一个真实的非洲。因此,国际台斯语调频广播在报道非洲本土事务时,努力跳出西方设置的模式,着眼于非洲进步与发展的现实,用中国的观点去解读非洲事务。这既符合中国的外交方针,也符合非洲听众的需求。

(二)打造中国元素与受众口味“二合一”的本土化节目

斯瓦希里语部于2009年9月对内罗毕调频节目设置进行了全面调整,以增强节目的本土化、针对性和贴近性。新版节目中,每周增设了一期由外籍员工担当主要策划人并主持的访谈节目《我看中国》。

《我看中国》节目以非洲人的视角考察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通过非洲人在中国亲身经历的事例,生动、真实地向非洲受众展示中国和中国人的面貌。担任主持的外籍员工已在中国生活、工作多年,对中国观点和非洲听众的关注点都非常了解。这档节目力争把“我们想说的”和“听众想听的”结合起来,于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国的观点,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

(三)调频节目播出的本土化、直播化

节目本土化,是母语传播的延伸和发展。成熟的本土化节目应该是通过雇用本土专业人员,根据当地听众需求和收听习惯,制作出本土内容的节目,最终实现节目在本土直接播出。

2010年,国际台启动了位于肯尼亚内罗毕的驻非洲总站以及内罗毕节目制作室的人力建设项目。增加外籍雇员的比例,将人数增加到13名,最终形成由中方雇员把关,外籍雇员本土化制作节目的运行机制。

与此同时,内罗毕节目传送系统的技术改造工程也开始实施,目的是实现内罗毕制作室采制的节目实现本土直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