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母语传播概论
9662700000025

第25章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母语传播的人才培养战略(1)

本章要点

母语传播人才的供需状况和素质构成

国际台多元化母语传播人才培训系统

国际台精英化母语传播人才开发工程

本章基于母语传播人才的培养需求评估和素质构成分析,阐述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母语传播的人才培养战略及其具体的人才培训与开发体系。

第一节 母语传播人才的培养需求评估

一、母语传播人才的劳动力市场状况

(一)母语传播人才供给现状

从供给结构上来看,高校新闻专业和外语专业毕业生及国内各主流媒体外语人才共同构成了我国母语传播人才的主要供给力量。目前,全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外语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开设的语种共计45种,247个专业,分布在89所高校。国内高校学科设置体系中,除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分设有“国际传播”、“国际新闻”等复合型专业外,绝大部分高校的外语专业与新闻专业相互独立,分属不同学科。国内各主流媒体外语人才主要集中于CCTV外语频道、国际台、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及各地方媒体对外传播部门。

从供给数量上来看,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总体规模较大,但部分语种毕业生比较稀缺,部分小语种四五年才有一届毕业生,往往供不应求。为探索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在清华、人大、复旦、北外、中国传媒大学5所高校设立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应用硕士点,当年共招收学生150名。

从供给质量上来看,全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具有较长历史和一定规模,但系统性、规范性、实用性仍然不够,高校人才供给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母语传播人才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人才队伍,普遍具有外语专业多、年轻同志多、聘用人员多的特点。这样的人才队伍结构,富于朝气,勇于创新,但政治意识和奉献精神较弱,归属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强,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单一,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母语传播人才需求状况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是新时期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利益的世界性大国,但与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相比,中国媒体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还远远不能与之相匹配。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存在误解、歪曲、丑化,甚至妖魔化中国的种种倾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就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制定的《2009—2020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就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目标、总体布局、实施步骤和具体方案进行了总体部署。各媒体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倡导新的价值理念,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把中国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性转变进程,以客观、公正和易被接受的方式,介绍给全世界读者和受众,在国际社会澄清事实、阐明真相,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国际传播事业发展需要大批熟练使用受众母语进行国际传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母语传播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母语传播人才的素质构成

母语传播人才的素质是综合的,它主要由以下六个方面所构成:

(一)政治觉悟

传播是无国界的,但传播者是有国界的。母语传播工作者在操持对象国语言从事对外传播时,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至关重要。具体落实到母语传播实践中,政治觉悟就是站稳“中国立场”(捍卫国家利益)的传播姿态。

(二)国际视野

母语传播是面向世界的国际跨文化传播。母语传播工作者应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培养世界眼光,增强国际意识,能够在对受众母语文化、对象国文化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精准传播,不断提高传播实效。

(三)人道主义精神

“人类胸怀”是国际传播的至上理念。母语传播工作者的职业关怀不止在于民族国家,也不止在于国际社会,而在于全人类。在母语传播实践中,要有人道主义精神作支撑,努力挖掘和采播体现人文关怀的主题和题材予以报道。

(四)媒体意识

母语传播人才首先是国际传播人才。媒体是传播的载体,办媒体、管媒体、促进媒体发展是开展国际传播事业的基础工作。母语传播人才应当对媒体运作方式、媒体发展规律、媒体技术革新等方面有足够的认识,始终保持媒体意识的先进性。

(五)新闻素养

母语传播本质上是国际新闻的传播。母语传播人才必须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策划等必备技能,了解国际新闻发展动态,具备良好的新闻从业道德,能够把握国际新闻规律,按新闻规律开展母语传播活动。

(六)语言能力

母语传播就是使用受众母语进行国际传播,熟练掌握受众母语是母语传播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母语传播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受众母语基础,还应当具备较好的受众母语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受众母语开展采、编、译、播等国际传播活动。

(七)其他素质

母语传播事业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母语传播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一名合格的母语传播人才不仅要具备上述基本素质,还应不断扩充知识结构,提升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沟通协调、策划创意、调查研究水平。

上述分析表明,现有母语传播人才供给还比较匮乏,还不能较好地满足母语传播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人才的结构和质量上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单纯的校园培养模式难以实现用人单位对母语传播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因此,在母语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上亟待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第二节 国际台母语传播人才的培训与开发

随着国际传播事业的迅速发展,国际台不断加大培训工作力度,现已形成以资质认证培训、专业技能开发培训、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多元化母语传播人才培训体系。为发挥现有高端母语传播人才的领军作用,促进精英人才团队成长,国际台坚持实施精英化母语传播人才开发工程,包括:“岗位首席”品牌工程、“四个一批”精英工程和“双百人才”培养工程。另外还建立起非通用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基地,逐步构建起覆盖全面、层次清晰的梯队式母语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际台多元化母语传播人才培训系统

(一)资质认证型培训系列

1.驻外记者资格培训

为了培养“一专多能型”驻外记者,使待派记者深刻了解驻外记者所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做好相应的心理和身体准备,掌握驻外记者应具备的各项技能,国际台定期举办驻外记者培训。培训班具有鲜明的实战特色,把室内授课、拓展训练、采访实践相结合,包括政治思想、新闻写作、采访报道、综合技能、对外传播时政和英语训练等6个单元的课程,有严格的纪律和考试,2006年以来共举办7期,培训约200人次。

2.新入台员工岗前培训

为帮助新入台大学生尽快完成从一名学生到国家工作人员直至一名母语传播工作者的转变,增强学员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其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国际台每年8—10月定期举办一次入台大学生岗前培训。培训围绕“角色转换”这一主题,根据参训人员“新入职”和“语言专业毕业生较多”这两个特点,安排了台情教育和新闻基础知识等课程,与台领导、岗位首席的座谈会,各种参观考察活动、技术培训以及晨练、晚自习、拓展和军事训练等。2006年以来新入台大学生培训班已举办5届,共培训约250人次,培训时间都在两周以上,学员必须参加所有的培训课程,通过考试后,才可上岗。

(二)专业技能开发型培训系列

1.新媒体技术培训

为适应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配合国际台宣传业务重心调整,提高母语传播工作人员使用新媒体相关技术和软件的能力,国际台设计并启动了新媒体技术培训班。培训班强调宏观视野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包括新媒体新业务战略公共课,网络视频技术及应用、摄影及后期编辑提高班和网络新闻编辑三个专题技能课,强化互动和实践,引导国际台母语传播人员成为胜任新媒体传播的行家里手。

2.签稿人研讨班

签稿人岗位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岗位。签稿人的工作水平,对母语传播实际效果直接产生重要影响。为提高签稿人的业务水平,强化签稿人的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国际台定期举办签稿人研讨班。研讨班旨在重点提高签稿人的把关能力、自身学习能力、整合多媒体传播方式的能力,以及策划与协调落实的能力。通过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签稿人研讨活动,形成了签稿人之间相互学习、经验共享,整体业务水平不断提升的良好氛围。

3.对象国语言工作制

母语传播业务是国际台核心业务,受众母语采编译播能力是国际台核心竞争力。为全面提高国际台外语部门员工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为外语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制度和环境,国际台探索实施了对象国语言工作制。2009年,国际台在英语、日语、越南语、阿拉伯语、俄语、法语、德语7个语言部门,试行对象国语言工作制。参加试点的语言部门在办公室内原则上必须使用对象国语言即受众母语进行交流。所有试点部门都及时配备了必要的设备以方便员工收听收看对象国节目,订阅国外报刊资料。试点部门员工使用对象国语言工作的情况与年度考核和绩效工资挂钩。

(三)综合素质提升型培训系列

1.研究生班

为拓宽母语传播人才的知识结构、打造高素质复合型母语传播人才队伍,国际台分别与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举办了“新媒体国际传播”和“现代传媒管理”硕士学位进修班。在课程设置上,由国际台提出需求,和校方共同设计,引入了新媒体发展研究、媒介经济学、公共关系、社会心理等实践指导性强的课程;在学制设置上,采取一年半密集学制,在台内上课,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率;在学员选拔上,采取全台公开招考、结合部门推荐的方式,经人事部门严格审查后确定;在师资安排上,选择理论修养高且具有媒体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并及时调整教学效果不佳的个别教师,国际台“岗位首席”和“四个一批”培养对象也参与授课,以保证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还引入了“导师制”,将学员分成若干研究小组,分别在导师带领下就国际传播某项课题进行长期跟踪研究。所有学员结业前须提交和国际传播工作相关的论文或调研报告。

2.管理干部研讨班

随着干部聘用制、干部交流制的推进与完善,近年来国际台有大批年轻的母语传播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不仅面临着适应国际传播事业发展带来的业务上的挑战,而且需要对抓管理、带队伍、谋发展等进行一系列新思考。为此,国际台定期举办管理干部研讨班,及时对这些年轻干部进行培训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任务。

3.青年人才业务轮训

针对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新闻理论知识和采访经验的现实情况,国际台以“拓展”为主题,定期对近几年入台的母语传播人才进行新闻业务和理论方面的培训。通过课堂讲授、模拟采访演练、小组研讨、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达到开阔视野、提高能力、激发热情、熔炼团队的目的,切实提高青年母语传播人才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实际业务水平。

二、国际台精英化母语传播人才开发工程

(一)“岗位首席”品牌工程

为加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员工争做业务能手和行业专家,国际台自2007年起倾力打造“岗位首席”品牌工程。“岗位首席”的评选坚持“台内公认,业内认可,听众知名”的原则。经全台范围内的测评,产生了台内公认的候选人后,再征求外交部、驻外使领馆、高校专家学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在业界的认可度,然后结合在对象国听众中的知名度等因素,最终确定“岗位首席”。国际台通过项目扶持、研究资助、举办高端论坛、创立首席工作室等多种途径,为岗位首席搭建事业发展的平台。经过三年的建设,国际台现有岗位首席13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顶尖人才团队,他们累计出版各类专业著作和翻译词典12部,为母语传播事业发展和母语传播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四个一批”精英工程

“四个一批”精英工程是国际台人才工程体系中的另一重要工程。它主要面向的是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力争在五至十年内造就一批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国际时事观察员、评论员,一批名播音、名主持,一批名翻译、名编辑、名记者、名版主,一批技术应用和管理专家。“四个一批”的选拔对象是在母语传播工作一线有培养潜力的青年业务骨干。以一年为一个管理周期,实行项目管理,每年进行一次项目考核,完成年度申报项目者进入下一个管理周期。目前国际台共有85名“四个一批”人才,业务研究成果丰富,累计出版专业著作10余部,在全台形成了以点带面的人才发展辐射效应。

(三)“双百人才”建设工程

在“岗位首席”和“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实施的基础上,国际台“双百人才”建设工程正在酝酿之中。通过三年的人才工程实践,国际台已经形成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人人争相成才的良好氛围。为了进一步发挥人才的作用,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加快引进“外智”,国际台计划通过新的人才机制,挖掘百名在国际传播规律研究、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应用和研发、海外事业拓展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人才加盟,为国际台母语传播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国际台还计划在五年的时间里,分期分批选派百名优秀的非通用语业务骨干赴境外培训,学习先进的节目制作及媒体管理经验。从国际新闻传播、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对象国语言文化、经营管理与技术等四方面进行分类培训。国际台将通过提供项目平台、经费资助、进修机会倾斜等多种措施,全面支持“双百人才”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