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论著
一、论文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6/26/content_8442547.htm,2008年6月。
2.李长春:《努力构建国际传播体系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光明日报》2008年12月23日。
3.赵启正:《中国面临怎样的国际舆论环境?》,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4451999.html,2006年6月。
4.王庚年:《让中国的声音传播得更广更远》,《求是》2008年第9期。
5.毕一鸣:《现代媒介环境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新闻界》2002年第6期。
6.卜卫:《受众的媒介观念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2期。
7.曹文卓、卢洁萍:《网络广告的受众特征解析》,《声屏世界》2000年第9期。
8.曹妤:《虚拟社区中群体的建构——基于天涯社区一路同行中女同性恋群体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曹越:《试论21世纪我国受众研究的创新》,《现代传播》2004年第3期。
10.陈崇山:《新闻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研究十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年第6期。
11.陈崇山:《中国受众研究20年》,载《解读受众:观点、方法与市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陈崇山:《受众调查研究10年》,《新闻与传播研究》1992年第3期。
13.陈新民、马瀚:《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志电视观众研究》,《现代传播》2004年第4期。
14.陈苗苗:《青少年新媒介“使用—满足”动机与新媒介素养观》,《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6期。
15.程曼丽:《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16.单波:《评西方受众理论》,《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笫1期。
17.杜俊飞:《中国中产阶级的传播学特征——基于五大城市社会调查的跨学科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3期。
18.郭可:《试论我国对外传播中国际受众心理研究》,《新闻传播与评论》2002年。
19.郭可:《中国英语电视媒体国际影响力分析——以央视英语频道(CCTV-9)为个案》,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411
20.郭可、吴瑛:《我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与全球观》,《新闻大学》2009年第3期。
21.高金萍、孙利军:《伯明翰学派电视研究的关键概念》,《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2.胡耀亭:《国际广播听众工作发展概述》,《国外听众》2009年第8期。
23.胡翼青:《试论21世纪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4期。
24.胡钰:《网络时代的受众观念》,《中国电子出版》2000年第4期。
25.纪莉:《论媒介融合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权利》,《中国传媒学评论(第四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金初高:《美苏研究者对电视观众类型的分类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年第4期。
27.江秀珍:《10年来我国受众调查方法的演进》,《新闻与传播研究》1992年第3期。
28.姜秀珍:《受众调查中的问卷设计》,《新闻知识》1993年第1期。
29.姜秀珍:《我国新闻传播受众调查10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年第3期。
30.柯惠新:《受众调查研究中的常见问题之一:抽样误差不超过3%就够精确了吗?》,《新闻与传播研究》1992年第4期。
31.柯惠新、徐振江、肖明:《受众调查研究中常见问题之二:样本量越大调查就越有价值吗?》,《新闻与传播研究》1993年第1期。
32.柯惠新:《互联网调查研究方法综述(上)》,《现代传播》2001年第4期;《互联网调查研究方法综述(下)》,《现代传播》2001年第5期。
33.匡文波:《2006新媒体发展回顾》,《中国记者》2007年第1期。
34.李代祥:《健全反馈机制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新华网反馈机制及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对外传播》2009年第12期。
35.李思屈、王珂:《交互传播模式下的受众偏好——关于交互电视收视方式与节目类型的实证研究》,《现代传播》2008年第1期。
36.李迅:《跨语境的电视:媒介批评与观众研究》,《当代电影》1997年第2期。
37.林如鹏、曹崟:《对外广播:全面优化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1期。
38.廖圣清:《西方受众研究新进展的实证研究》,《新闻大学》2009年第4期。
39.廖圣清、丁国生:《请看传媒如何改变“上帝”——从培养理论的视角看美国电视剧对受众的影响》,《新闻大学》1996年第3期。
40.刘海龙:《从受众研究看“传播学本土化”话语》,《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7期。
41.迎苏:《伯明翰的受众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8期。
42.刘锐:《互联网对城市“蚁族”的增权作用:以“京蚁”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7期。
43.林晓光:《日本受众社会心理构造成因的切片分析——兼论德弗勒“媒介效果研究”操作模式的缺陷》,《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1期。
44.刘军:《电影“奇幻”消费:〈指环王3〉的跨文化观众接受效果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5.刘燕南、商建辉:《反馈的变奏:“数字受众”vs.“意见受众”——中国电视观众反馈现状调查报告》,《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46.刘燕南:《受众研究:作品评析、学术梳理与未来探讨》,《中国电视观众研究》2009年第3期。
47.刘燕南:《中国大陆电视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讨》,《二十一世纪两岸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9年10月。
48.刘燕南:《〈受众分析〉:解读与思考》,《现代传播》2006年3期。
49.刘燕南:《新旧媒体受众测量特征之比较》,《新闻战线》2010年第9期。
50.骆正林:《对外宣传要尊重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11234850.html
51.木雨:《让受众走向权利主体——谈谈传媒消费领域中的公民权利》,《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年第3期。
52.聂理纲:《卫星传播对国家主权概念的影响》,《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4期。
53.沈校亮:《维基任务中知识贡献的个人意愿和集体意愿》,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54.宋小卫、郭镇之:《受众权益论纲》,《现代传播》1991年第4期。
55.宋小卫:《谈谈我国受众媒介接触与使用中的性别差异》,《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2期。
56.宋小卫:《受众权益研究导论》,《新闻与传播研究》1992年第1期。
57.唐诗玉:《贴近听众优化编排——听众最喜爱的普什图语专题节目调查结果浅析》,《国外听众》2009年第4期。
58.王旭:《台湾受众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载陈力丹、白贵主编《解读受众:观点、方法与市场——全国第三届受众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9.王嵩:《海外受众心理探析(上)》,《对外大传播》1995年第5期;《海外受众心理探析(下)》,《对外大传播》1995年第7期。
60.王琰:《民族志方法在电视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中的运用》,《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61.温济聪:《CNN中国制造广告的国际传播策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189065/12631995.html
62.温飚:《BBC世界电台的新改革》,《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5期。
63.王燕星:《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当代传播》2007年第2期。
64.易立辉:《中国电视女性受众的收视习惯分析》,《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
65.张晗:《超越“西学东渐”——中国受众研究的本土化模式》,2006年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
66.赵靳秋、李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线音频节目使用模式调查》,《现代传播》2010年第3期。
67.祝建华:《不同渠道、不同选择的竞争机制: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中国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4年第2期。
68.张嫱:《迷研究理论初探》,《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5期。
69.郑维东、佟菁菁:《复合媒介环境下的受众行为洞察》,载《中国传媒学评论(第四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0.郑欣:《媒介使用动机与文化消费——以江苏省三地城乡居民为对象的考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二、著作
1.陈敏毅、温飙:《当代国际传播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版。
2.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段鹏等:《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丁迈:《典型报道的受众心理实证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方雪琴:《新兴媒体受众消费行为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甘险峰:《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郭可:《国际传播学》,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11.郭可:《国际传播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关世杰:《国际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侯迎忠等:《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胡耀亭:《世界广播电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16.胡兴荣:《新闻哲学》,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7.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胡正荣:《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19.林少文:《新媒体时代对俄罗斯东欧传播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0.柯惠新:《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1.李宇:《中国电视国际化与对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2.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李智:《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25.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刘燕南:《电视传播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