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媒可以借助Facebook建立一个与受众进行交流沟通的平台。以BBC为例,BBC旗下的各个品牌、各条业务线几乎都在Facebook上开设了帐号。在Facebook中,以“BBC”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返回的结果超过7500个。其中,BBC World News的好友最多,2010年9月达到了将近225000人。BBC World News运作Facebook平台的基本模式是:在“涂鸦墙”上发布新闻标题和摘要,链接到BBC网站,对BBC新闻起到推荐作用。受众可以针对每一条新闻留下自己的话,或者向自己的朋友们推荐。
另外,Facebook的照片、博客、活动、讨论吧等功能也可以为媒体所用。照片功能可用于发布新闻组图;博客功能可用于以博客方式发表评论、手记等任何文字性信息;活动功能可用于组织各类互动活动,号召受众参与;讨论吧可用于组织话题讨论;视频功能可用于发布视频。别看这只是Facebook的一个小功能,它目前的视频容量和访问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三位了。
(三)借助Twitter打造扩散平台
Twitter由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于2006年7月创建,最初主要应用于手机上,发送限140个字符以内的短消息,被称为微博客。Twitter的基本运作机制是:用户A建立账号,通过手机或电脑发送微博。其他Twitter用户B和C选择“跟随(Follow)”用户A,于是,在他们的Twitter账户上会即时看到A发出的消息。如果B对A的某条消息进行“点评”,那么点评内容也随着A的消息可以被所有跟随A的用户所看到。当然B和C也可以“转发”A发出的消息。一旦转发,那么跟随B和C的人就会马上看到。一些热门话题一旦被频繁转发,那么就会形成病毒式传播,获知人群急剧扩大,正所谓“一传十,十传百”。
据2010年9月18日消息,Twitter工程师拉菲·克里科里安(Raffi Krikorian)在技术博客TechCrunch上称,Twitter目前已经拥有1.5亿用户,平均每天发布9000万个网帖,产生大约8TB的数据。相比之下,纽约证券交易所每天因交易产生的数据量只有1TB左右。
Twitter实际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越了创办之初设计的朋友之间的信息传递。在2010年诺基亚世界大会上,Twitter商业和企业开发副总裁凯文·萨乌(Kevin Thau)表示,Twitter并非社交网站,而是一个新闻和内容网站。萨乌认为,Twitter正在改变这个时代的新闻传播。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目前,众多媒体、机构、企业和名人纷纷入驻Twitter,利用这个社交平台营造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BBC和“美国之音”等国际传媒机构主要利用Twitter发布新闻简讯。其他用户收到微博后,可以点击进入媒体网站浏览新闻的详细内容。Twitter由此发挥着巨大的推广扩散作用。
实际上,Twitter对于传播媒体而言,其更大的价值在于两点:一是实时的互动交流。有了Twitter,媒体可以与关注它的受众随时随地保持联系。二是消息转发功能。媒体如能通过策划吸引受众的广泛关注,引发频繁的转发,那么就能够实现超乎想象的传播效果。
(四)开放分享理念下的受众工作
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是超链接。利用超链接,受众可以超脱于某个网站、某个媒体。受众面对的就是屏幕。屏幕内容随着鼠标点击不断变换内容,至于内容存在于哪个网站上,并不重要。
在SNS一类的网站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文字通过RSS集成自A网站,音乐MP3文件调用的是B网站,视频流来自C网站,评论留言功能利用的是D网站,同时还可以通过E、F、G网站的微博、社交平台进行推荐共享。所以,前面提到的YouTube发布平台、Facebook交流平台和Twitter扩散平台一旦建立,三者不会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将会形成协作联动机制,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今天,要做好新媒体受众工作,开放、分享、联动是我们必须树立的理念。在新媒体时代,决定媒体发展前途的资源优势不在于硬件资源,而在于受众资源。SNS平台以其开放性,将硬件资源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结果得到了庞大的受众资源,以硬实力换取更为持久的软实力。而媒体也应该以开放长远的视野、以整合分享的思路利用SNS,离开封闭的池塘,到SNS的大海中与更大的受众群体会合。这一点,对国内媒体是如此,对于从事国际传播的媒体更是如此。
第三节 国际传媒内部受众工作机制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国际传播的业务形态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所有栏目、节目乃至主持人都与国际受众保持着在线互动与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受众工作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工作,它与业务策划、节目设计、营销活动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媒体业务朝着“以受众为中心”转变,受众工作与媒体内部各个部门的联系日益紧密,为此,必须建立全新的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内部协作机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协作机制不仅仅指受众工作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还包括同一个部门内部受众工作者与其他工种之间的协作。
在以受众为中心的媒体运营中,内容、技术与营销这三条主要业务线既要服务于受众,又要相互协作,支撑起整个业务平台。下面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受众工作机制为例来进行相关说明。
一、与内容层面的协作
在国际传播中,遥远的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使得国际受众与他国媒介之间建立并维持稳定的关系变得很难。对于国际受众而言,渠道、技术等毕竟是实现信息传播的手段,受众最终关心的还是内容。所以,内容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马来语广播为例,调研数据表明,受众关注马来语广播出于多种多样与己相关的目的:有些人想学汉语,有些人想收集信息为来中国旅游做准备,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寻找生意伙伴。受众接触国际台的目的与预期可以成为我们定位受众的绝佳参考。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接触国际台之前所抱有的心理预期大多围绕“中国”展开。了解了国际受众对内容的需求,相关部门就应当围绕这一需求来做文章。
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架构来看,在目前以国际受众为中心的业务模式中,受众工作的范畴明显扩大,它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从受众需求出发,对内容的规划、策划与制作提出自己的建议,从内容层面及时反馈受众的意见,就内容的表现形态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直接策划活动,请内容层面的工作人员协助实施。而从事此类受众工作的人员,可能隶属于受众工作部,也可能就是内容部门的人员,只是具体岗位侧重于受众工作,或者只是从受众工作的角度开展工作而已。
无论在哪一部门,从事与受众相关工作的人员都需要注意,不能单纯依靠一些数据就做出结论,还应当全面了解国际受众所处的媒介环境,绝对不能靠拍脑袋就想当然地对国际受众进行判定和分类,进而用想当然的内容去进行传播。根据国际受众的诸多特点(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三章),我们还必须充分了解国际受众所处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了解受众所处的媒介环境,并由此分析受众的媒介心理和其媒介使用行为。另外,全球化浪潮也要求我们必须放眼世界,提高对媒介和节目发展趋势的敏感性与判断力。
二、与技术层面的协作
就目前媒体融合的环境来说,无论是技术还是专业知识,都是从事传媒职业所必须掌握的,这要求传媒工作者改变以往轻视学习技术、技术能力偏弱的状况。传播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媒职业的生态,称之为“传播技术革命”也不为过。
在新媒体环境下,技术与内容之间的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随之而来的是相互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对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国际传播来说,强调技术的安全底线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受众是技术与内容的共同心愿,但是,技术和内容二者之间总会因为国际传播受众的特殊性而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如第三章讨论过的信息管理与受众知情权的问题)。
具体到媒体内部的业务关系上,受众工作似乎与内容靠得更近一些。但是,新媒体的业务呈现、交流互动和统计分析,都十分依赖技术随时随地的支持,而且必须是不断跟进变化的支持。就像培养“采编播一体”的全能新闻人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议题,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能力一样,今天,从事国际传媒受众工作的人员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知识,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这是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和国际受众形态的新发展对受众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对于从事与受众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说,学会与技术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了解技术,理解技术,做一个技术与内容的“两栖人”,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是如果能够做到,那么工作起来也会游刃有余。
三、与营销层面的协作
营销人员是受众工作者的“近亲”,他们直接面向市场,比节目制作人员更能从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他们的工作是把内容产品设法推销给受众,而且还面临着提升传媒品牌和影响力的任务。
营销人员与节目制作人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档优秀的节目,如果缺乏精准的营销策略,节目的市场推广将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如果仅仅注重营销手段,不重视节目制作,节目也很难有长远发展,节目的品牌和影响力无法得到很好的提升,更无法获得良好的市场收益。特别是在国际传播领域,国际受众自身的特点对营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
以“国际在线”克罗地亚语网络电台“律动·中国”节目为例,由于对国际台克罗地亚语媒体缺乏了解,再加上克罗地亚网友的收听习惯(比如,更多的克罗地亚网友习惯在汽车上收听广播)与国内听众不同,因此相关节目的收听率在该国一直不高。借助“国际在线”相关Log日志对克罗地亚网友上网时段进行分析后,“律动·中国”调整了节目播出时间。目前,该节目所选择的16∶00~17∶00的直播时间(北京时间)与克罗地亚网友登录“国际在线”的高峰时段相符。在取得初步的成功后,营销部门将在时机成熟时与克罗地亚的主流媒体合作,借助其在克罗地亚网友中的影响力,更好地推广相关节目。
在目前以国际受众为中心的业务架构下,有许多受众工作元素已经嵌入节目内容中,有些即时互动和组织竞赛类活动本身已经成为节目内容的主体或组成部分。因此,内容制作、受众工作和营销工作不可截然分开。从日常工作来看,受众工作者要与营销人员保持沟通交流,营销人员与内容制作方也要保持密切的联系,要积极了解来自市场一线的信息,跟踪传媒环境、受众行为和需求等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受众工作者策划的项目和开展的研究也需要营销人员的支持与协作。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媒内部的业务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受众工作本身的外延、内涵、方式、特点等也都不同于传统媒体,它与其他业务部门的联系日益紧密,界限不再清晰。受众工作者应该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开展工作,依托网络的优势和特点,以开放、整合、分享的理念协调内部资源,利用外部资源。受众工作已不再是支持性、辅助性工作,它正在走向媒体工作的中心。
从长远来看,新媒体的国际受众工作或许会出现分解。与受众的交流互动将由业务部门承担,与栏目和节目实现紧密的结合,最终融为一体,产生全新的真正体现新媒体特点的新型传播形态和业务模式;跨部门的面向受众的活动项目,可能纳入公共关系或市场营销部门;而受众工作的专门人员或部门将主要负责研究与分析,为其他业务部门提供指导和解决方案。
思考题:
1.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受众工作有什么新特点?
2.试举例说明如何利用SNS平台做好国际受众工作?
3.新媒体时代基于互联网的受众调查有哪些新方式?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4.联系实际说明如何以受众为中心开展国际传播业务。
5.试分析新媒体国际受众在与媒体交流时的心理需求与传统媒体受众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