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发展战略
9661700000033

第33章 构建我国的国际一流媒体(8)

一般说来,独家信息的总量是有限的。在一个重大新闻事件中,理论上,针对每一个信息,只有能一个媒体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机会。也就是说,在这些独家信息的传播中,存在许多偶然性因素。随着各国媒体对独家信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要在第一时间抢占独家,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和付出的努力也越来越多。因此,对大量信息进行整合与深度加工,开发同样具有竞争力的原创信息,是众多媒体提升传播信息量,进而提高传播效率的又一途径。普通受众对于信息的认知往往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同样面对各种各样的大量信息,媒体不仅要做好信息的分类导航,更要利用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独特视角对信息进行再度挖掘,做到“人有我优”。如今,许多媒体开辟专题报道、追踪报道,邀请专家进行现场参与或特聘撰稿人的做法,其实质都是在增加相关事件的信息量,以更有序、更直观的方式揭示事件的来龙去脉,连接背景信息、实时信息、预测信息等,而这些经过加工的信息具有更高的原创性,以更有深度、更加新颖的形式打动了受众。

(四)影响力强

影响力是指“文化活动者以一种自己所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从更本质的层面上看,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是影响力的实施者对影响力的接受者在认知、倾向、意见、态度、信仰及外在行为等方面的控制。媒体影响力,是作为信息传播者的媒体对其受众在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方面的控制作用。

国际一流媒体的影响力,显著地体现在影响主流人群、代表主流意识、传播主流新闻、形成强大社会影响力、引导国际舆论、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国际一流媒体形成了自己的职业风格,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它们的内部规章、手册甚至成为其他媒体效仿的摹本。美国《纽约时报》就凭借其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备受景仰。“至少在所有西方人的眼中,《纽约时报》是一个偶像。无论是它的商业伙伴,还是它的竞争对手;无论是在野的政客,还是执政的领袖,无论你的主张是激进还是保守,人们惊人的一致是对《纽约时报》的景仰之情。这是一张即便是它的对手和敌人也会对它表示敬意的报纸”,“因为在《纽约时报》身上,最大限度地体现着西方主流传媒的职业精神和专业主义理想”。国际一流媒体大都具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上通常享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社会声誉。这种权威和声誉赋予了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正是这种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权威影响和公信力,使其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国际一流媒体继承与传播着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不仅能对新闻进行清楚、准确、全面、系统的报道,还能对各种相关资讯实现深度分析与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意见、解释和见解,为受众整合、梳理看似杂乱无章的资讯,提供有序而冷静的观察与分析。尤其是,其言论和评论具有强大的导向性和深刻的影响力。国际一流媒体的内容庄重严肃,以关于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和问题的硬新闻报道为主,对这些事件的报道不是浮光掠影,停留在事实表层,而是深入挖掘其深层的意义。国际一流媒体往往以独家新闻、深度报道、宏观分析和科学预测取胜,在新闻信息的选择、处理上,有自己的高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发出自己权威的声音,对社会舆论产生主导作用。其选择的报道议题和报道方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国际受众对该国形象的定位和评价,在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中起到关键作用。当国际政治和外交领域出现重大事件时,国际一流媒体迅速及时的报道,往往能很快树立报道权威,引领国际舆论走向,转而对国际事件施加影响。

比如,美国总统林肯在南北战争前接受采访时曾经评价说:“《泰晤士报》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报纸,事实上,据我所知,除了密西西比河外,再没有比它更有力量的东西了。”英国著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也说,英国在各国的首都有两名大使,一名是英国女王派遣的,另一名是《泰晤士报》派遣的。著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一句颇为夸张的话:“给地球各个角落带来光明的来源只有两个:天上的太阳和地下的美联社。”CNN崛起之后,也曾经被称之为是“联合国安理会的第六个常任理事国”,其创始人特纳曾声称“CNN的镜头摇到哪里,安理会的议程就讨论到哪里”。其议程设置能力之强,以至于海湾战争和索马里事件之后,国际学术界出现了“CNN效果”(CNN Effect)一词。正如西方学者所称,CNN在其鼎盛时几乎就成了全球新闻的代名词,这些都是媒体影响力的表现。英国《金融时报》凭借其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内容,在行业内建立了无可匹敌的巨大声望。在同类媒体中,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和客观性、最值得信赖、最常被引用的国际性报纸,以其对全球商业和市场动态独一无二的评论和分析,以及对管理、科技、市场、法律等各个领域最新趋势的敏锐洞察力,赢得了全球超过390多万拥有巨大影响力并获得广泛尊敬的读者群体。他们之中不乏最资深的政界、商界和金融界领袖。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通过国际传播阐释和宣传本国的外交政策和活动,充分利用国际传播为本国利益服务,塑造和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同时,“国际媒体的影响力目前也经常被理解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媒体在国际主流社会中声音的强弱,往往象征着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国际传媒的影响力。国际传播中的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随之演变成为一种主动施加影响和被动接受影响的过程。

(五)覆盖全球

1.国际传播的全球覆盖

国际传播的覆盖面,既与地理概念相关,也与人口概念相关。从直观上说,国际传播的覆盖面与国际传播的受众有一定的重合,衡量国际传播的覆盖面,同样既要注重规模,又要注重质量。目前,以新闻集团、时代华纳公司、迪斯尼集团、维亚康姆集团等为首的超级媒体集团都在进行全球扩张,海外业务的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贝塔斯曼海外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高达70%。经济和社会正在经历巨大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往往成为媒体集团争夺的主要区域。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各大媒体集团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本土化的策略。因此,覆盖全球的国际传播,常常表现为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的局面。

2.多点覆盖是体现媒体传播能力的关键标志

从与地理空间和人口特征相对应的角度来审视国际传播,还可以进一步发现衡量覆盖面的一个重要标志——覆盖地点。地点是一个特殊的词汇,从物理空间上衡量,它要比用来衡量覆盖面的地区、区域等概念小得多,然而,这并不表示它在国际传播中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要素。首先,地点具有社会空间的含义,即人们在其中进行工作、学习、休闲等活动,并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其次,地点还常常被人们赋予意义,承载着人们的种种回忆,具有情感色彩。因此,传播地点的分布,往往决定着媒体的传播效果。对于地点,有多种划分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依据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进行的分类。公共空间具备了更多的社会性,人们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而在私人空间内,人们的互动更为深入。在国际传播的历史上,衡量媒体的传播能力,最常用的一个指标是受众人数的总量,这是将众多的个体受众进行加总的方式。而另一个常用的指标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受众“户”统计,收视率就是一例。家庭本身是一个私人空间,而且场所是固定的,家庭内部的成员在这样的地点以集体的方式接触媒体,充满了温情色彩。所以,现代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常常是以家庭的整体关注为取向来吸引受众,黄金档的电视剧就是要把全世界的家庭都聚集在一起,无论聚集这些家庭的是哪个公司出品的媒体产品,是美剧、日剧或是韩剧。

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人们更多地用室内媒体和户外媒体这样的分类。室内媒体既可以在公共空间内发挥作用,如写字楼的楼宇视频、学校里的多媒体平台等,也可以成为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相连接的平台。例如,社交网站上的个人空间既可以记录受众的个人经历与心情,又可以实现社会交往,而这种社会交往,又常常是通过好友的好友来实现,介于开放与私密之间。随着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户外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说明,在那些生活、工作、学习的固定地点之外,媒体也在大规模地渗透,也可以说,媒体具备了更强的移动性,它时时处处在人们的周围。以最具移动性的交通媒体为例,在世界各地的汽车、地铁、火车、飞机、轮船上,都不难见到媒体。尽管人们在同样的交通工具上,但从国际传播的角看,受众却有所差别。在汽车和地铁上,上班族居多,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里,地铁上的最大族群是白领;而在火车、飞机和轮船上,商务人士和旅游人士居多。更加细化的受众也对媒体的国际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的媒体都在争取实现传播地点的多样化,从而提高进行国际传播的整体能力。据估计,BBC世界新闻频道每周向近7400万观众播放,在全球,有2.94亿家庭可以观看这一频道,出行在外的人则可以通过170万间的宾馆房、81艘游船、46条航线和35个移动手机平台进行收视,获取权威的国际新闻信息、体育信息、天气信息、商业信息、时事信息和纪实节目。

新媒体的崛起为国际传播的全球覆盖注入了新的动力,借助手机、电脑、游戏机、GPS等便携式的新终端设备,所有的媒体都大大拓展了覆盖范围。此外,许多新媒体的运营商也通过更多方式推进多点覆盖,以拓展受众和媒体互动的途径,“热点”就是其中的一种。“热点”是通过高速线路将因特网接入人员较密集的场所,由于该地区所发射的电波可以达到距接入点半径数十米至数百米的地方,用户只要将支持无线网络的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放到该区域内,就可高速接入因特网。“热点”使运营商不需要耗费大量资金来进行网络布线接入,从而节省了成本。目前,许多政府也投入了对“热点”的建设之中,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城市都在建设全城“热点”,这对致力于国际传播的媒体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机遇。

第四节 我国主流国际媒体与国际一流媒体的差距

一、我国主流国际媒体发展现状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等通称的“两社、两台、两报”,是我国最重要的主流国际传播媒体。近年来,这些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迈出新步伐,在增强我国软实力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国第一大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

《人民日报》的版面形式和报道内容,在不断调整改进,由初创时的4个版增加到目前的20个版(周六、周日为8个版)。其中,1至5版为要闻版,6版为视点新闻版,7版为理论版,9至16版为新闻版,17至20版为周刊、专版和副刊。

1985年7月1日,《人民日报》创办海外版,这是中国对外发行的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中文日报,是沟通海内外交流与合作的纽带和桥梁。主要读者是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在各国的留学生与工作人员。除在国内印刷外,还在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东京等十多个国外城市印刷,发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向海外同胞和关心中国情况的各国朋友准确传达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积极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

2009年8月1日,《人民日报》创办藏文版,对开4版,公开发行,主要面向西藏和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藏族聚居区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中小学等赠阅。

人民日报社目前还编辑出版20多种报刊,其中包括《环球时报》、《京华时报》、《中国汽车报》、《中国能源报》、《证券时报》、《讽刺与幽默》、《健康时报》、《生命时报》、《国际金融报》、《环球时报英文版》等报纸和《新闻战线》、《大地》、《人民论坛》、《环球人物》、《新安全》、《汽车族》、《家用汽车》、《商用汽车新闻》、《摩托车趋势》、《汽车与运动》、《人民文摘》、《中国经济周刊》、《平安校园》、《信息导刊》等刊物。人民日报出版社每年出版新闻、时政、文学、法律、教育等各类图书15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