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注重新媒体的力量
互联网和手机是与生俱来的全球传播载体,具有超越国界、天然落地和快速到达等特点,同时能够有效突破西方信息屏障的优势,为扩大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快捷的平台,具有十分巨大的空间。2009年,以Anti-CNN为代表的民间网络媒体在涉藏斗争中揭露西方媒体虚假报道、抨击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西藏问题侵犯中国主权,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最终迫使CNN不得不澄清事实并道歉,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由于互联网和手机网络科技含量高,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互联网和手机网络发展战略。我们在加强话语权平台建设时,一定要在用好传统媒体的同时,始终瞄准新兴媒体业态的发展前沿,以确保我国的话语权平台能不断占领技术制高点。目前,我国互联网和手机网络发展都比较快,如何整合政府部门网站、商业网站和民间网站,打造强势网络话语平台,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顺应国内外传媒创新变革的新趋势,更多、更好地运用新媒体,大力加强新旧媒体的融合和优势互补,发挥不同媒体的渠道作用,打好“组合拳”。
以英国BBC、美国VOA为代表的“老牌”媒体在拓展互联网阵地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新媒体在报道及节目制作中的应用,如使用微博、手机短信等形式在节目中与听众进行互动,利用博客、播客、手机报等形式让听众自行查阅感兴趣的内容,不仅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同时也大大拓展了节目的信息来源。
四、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中的受众
国际话语权并不简单地等于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利,而是使自己的声音被广泛获悉的能力,它从根本上取决于受众的选择,受众选择与否及其多寡决定着国际话语权的大小乃至有无,因而它本质上表现为受众的选择权。如何使受众以其乐于接受或熟悉的方式获取为其所关心的大量新鲜且有价值的信息进而赢得其选择,始终是国际话语权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一门需要深入系统研究的科学。
话语权应该是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叠加,影响力更是能否赢得话语权的最主要因素。而实现影响力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根据传播对象的特点决定采取何种传播手段,不仅要让他们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而且要让他们愿意听中国的声音,听得懂中国的声音。1977年6月,英国作家费里克斯·格林建议中国每一个对外传播工作者“都应该在他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国际传播中,我们也要重视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只有认识和尊重了这些差异,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我们的传播活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的受众
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中的目标受众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
1.主流人群
主要包括传播对象国的政界、商界、学界,当然也包括社会团体中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他们大多是各自领域里的舆论领袖,或者说是掌握了话语权的人,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观点和表述将会影响周围人群乃至社会的舆论,对于我们赢得某一领域或某一区域中人群的支持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际传播要积极争取的对象。
2.西方社会的主流媒体
在国际传播中,西方大国凭借庞大的传播系统和独特的传播技巧,经常能够左右国际社会对有关问题的认知和评价,掌握着国际舆论的主导权。同时,西方媒体可以覆盖全球,他们的声音传播后,其他国家还要转载、转播,进行二次传播,使其意志和价值观扩散到更广大的地区,从而牢牢掌握着全球话语权。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三大通讯社对国际主流媒体的覆盖率都在80%左右,而CNN、BBC的报道也是各国主流媒体引述率最高的。目前我们对海外主流媒体的覆盖率还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在进行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时把其他国家的主流媒体也作为我们传播的受众一并考虑在内,有针对性地发起议题,传播信息,以期扩大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利用国际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来提升我们的话语权空间。
只有最大限度地覆盖海外主流媒体和主流社会,我们的报道才有可能对国际舆论真正产生有效的影响力。
(二)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的受众策略
1.重视受众研究
要赢得国际话语权,必须重视对受众的研究与分析。对受众的研究既可以是由专门媒介调查公司进行的、大规模的受众研究,以获得一个地区或社会关于受众接受心理、媒介接触习惯、内容偏好的一般性认识;也可以在某一个传播活动策划的前后媒体自身进行小规模的问卷调查、随机访问,作为策划的前馈和反馈,以期更有效地制作讯息、及时调整传播策略,从而获得对受众深入而全面的认识,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为设置并赢得国际话语权争得主动。
2.针对性传播
要赢得世界各国受众,特别是受西方主流媒体长期影响的发达国家受众的选择,必须适应国际受众的多样化、生活化、个性化要求。反映受众对象在不同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及语言、思维与交流习惯影响下选择信息内容与接受方式上的差异,是赢得受众选择的重要前提。
世界形势复杂多样,各国文化也异彩纷呈,不同的国家、民族其接受心理也千差万别,就某一项议题的策划来说,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传播模式。我们的国际传播工作不能平均用力、千篇一律,而应该合理划分不同的传播对象,有区别地进行针对性的传播。目前,我国国际传播工作可以划分为五个板块:欧美板块、东亚和东南亚板块、独联体板块、中东板块、非洲和南美板块。其中,欧美板块、东亚和东南亚板块是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主要阵地,因此,国际传播工作应该在对不同板块的受众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和策略,在议题选择、内容建构、语言技巧、传播方式上都要考虑其国家、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性,围绕议题设置的需要,制作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立体地传播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从而在该议题上赢得话语权。
五、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中的效果
传播效果在狭义上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广义的传播效果则是指传播活动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性的还是潜在的。
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的传播效果从短期来看,就是在某一项议题上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一般来说,在一项重大事件突发后,受众在获得了相关信息之后的态度和行为往往是直接的、显在的,如果想要具体了解各国民众对议题的看法和支持程度,是可以通过对传播对象国的受众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调查而获得相关数据的。比如,西藏“3.14”事件发生后,西方媒体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将“藏独”分子的暴力活动美化为争取民族自由的行为;而我国媒体则据理力争,将事件的真相客观地呈现在国际社会面前,揭露了“藏独”分子的罪恶行径,同时对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给予了有力的回击,广大网民也通过互联网表达了中国民众对“藏独”分子的强烈谴责。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政府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都是一目了然的,政府的表态本身就是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与传播效果的集中体现。同时,通过科学的定量分析,也可以得出相关的数据,作为检测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并据此调整下一阶段传播的策划方案。
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的长期传播效果则是从根本上扭转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负面看法,改变西方民众对中国“知之不多”“知之不实”的现状,使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采取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从而将一个富强、文明、开放、现代化的国家形象展示给国际社会。我国政府设定的“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目标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延续至今,在此过程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认识也随之改变,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了解大都出于好奇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就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的愿望,甚至希望成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来华投资、旅游、学习等,这就要求媒体自身也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对外传播策略,以便更加接近预设的目标。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长期传播效果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不如短期效果那么明显、直接、容易测量,从整体上看,可以通过检视传播对象国政府的态度、媒体的言论和受众的反应三个方面来获得对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效果的认识。
在争取国际话语权的传播策划活动中,对传播效果的关注则更体现为传播效果本身作为反馈的价值。长期以来,我们不太重视对于国际传播效果的评估与考量,缺乏认真的总结与分析,一方面不利于相关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则不利于经验的积累与推广,难以探索出适合我国社会和传媒体制的国际话语权传播策划模式。
因此,在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及对外传播活动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事前调查和研究,也需要在事后对传播效果进行量化、质化的评估,以积累和探索进行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的模式与有效路径。
思考题
1.掌握国际话语权对当代中国有什么现实意义?
2.在进行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过程中应考虑哪些要素?
3.为争夺国际话语权,新闻媒体应如何选择和建构议题?
4.在进行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之前,为什么要进行受众分析?
5.如何看待国际话语权设置策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