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球面反光镜
球面反光镜也称为星球效果器,它是由多镜面组成的圆球体,用电动机带动圆球旋转。使用时,可用大功率聚光灯或追光灯,一盏或几盏在几个角度上照射球体,这样许多流动的光点图案就会出现在现场,造成一种流动、活跃的现场气氛。有时还可在灯光前加各种滤色纸,这样可出现更为复杂又富有变化的效果。
根据创作的要求,现场的亮暗反差可人为进行控制。为了减弱人眼的不适之感,同时考虑摄像机的具体特点,整体用光设计尽量避开强烈反差,根据现场光线的情况,可加用底子光照明。
五、不同景别用光的侧重点
不同景别的布光有不同的要求,各有所侧重,下面将分别加以说明。
1.全景与布光格局
用光线交代环境,展示空间深度,表现某种时间概念,是全景布光的主要任务。布光中应照顾一下背景,通过环境来烘托主体人物,环境的塑造与人物的塑造同样重要。全景画面应有一定的影调过渡,常以侧光与侧逆光布局,来塑造画面的立体空间。在这种景别画面中,主光光源投射要有明显的方向性,有时用一盏或几盏灯同时从一个方向投射过去;辅助光工作量也比较大,在不出现人物众多投影的前提下,要给予画面各个部位以均匀的辅助光照明。如在电视剧《继母》中,为了再现房间全景内的早晨气氛,使用了五盏主光灯从窗外透过窗框照射进来,从而确定了主光的具体投射方向;辅助光打在室内墙壁上反射出柔和的散射光,照明场景内没有被主光灯照明的阴暗部分,从而降低了画面反差。整个布光一般要求:光位层次清楚、明确,前后主次分明,要避免繁杂的人物、物体投影。在电视剧中,全景的灯光布局,奠定了整个场景布光的基础。
在全景布光中,光线要同剧情和环境气氛相吻合,不同气氛要用不同布光基调,如欢快、喜庆气氛,以明朗的调子为主;压抑、低沉气氛,以深色调为主。
2.中景与形态交流
在中景拍摄中,应把光线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物的形态、人物间的情节交流线上,因为在中景画面中,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心境都会借助人物自己的形体姿态、动作、手势表露出来,环境作为人物情节交流的衬托,要服从于人物的表现。在电视剧中,这种景别最为常见,它的布光是在全景光位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但不改变全景布光的格局,其主要光线的投射方向同全景保持一致;辅助光可做局部小范围调整,以保证人物情节关系的展现和人物脸部的基本质感。要防止过分夸张人脸照明,而忽视整体影调的统一和谐。
3.近景“表里如一”
近景光线的注意力放在人物面部或任何物体的局部。近景布光面虽小,但要求细致,要有具体的光线照明效果,光线应服从于人物面部神情的展现,也就是说主要光线应以突出人物神态为主。在近景拍摄中要注意人物神情与光线描绘形式的合理统一,观众想知道的,也正是光线要细致描绘刻画的,要做到“表里如一”,即光线的“性格”要同人物的性格展现相吻合。近景画面的光线描绘重点应放在人物的眼睛、面部、身体的姿态和手势的起扬上。在近景画面中,光线决定着画面构图的基本形式,构成了人物神态的主要外形。
4.特写“点上取胜”
特写主要是用光线来表现人物的面部与眼睛,可以说光线是沟通观众与画面人物感情交流的“媒介”。光线的刻画与描绘要注意同人物的内心状态、情感、内心世界的外在流露相一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光的高低、大小、强弱、多少,能揭示人物不同的精神世界,青年、妇女、儿童的眼神光一般应在黑眼球中间偏上一点,其光点要求小而柔和,中老年人的眼神光可位于正常的眼球中间部位。有时为防止眼球内光点单一,可在黑眼珠与眼球之间部位上再补充一个散状光斑,能使人物的眼神更有魅力。眼神光不能太强、太大、太多,在电视剧中,特写是片子中的高潮所在,灯光配置上也颇为讲究,在用光上,要求细致、精微,把观众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人物的面部神情上来。
5.用光提示
一幅画面、一个场景,如同画家手下的画布一样,在绘制图画之前,要有构思,表达什么,强调什么,什么样的形式最能表现主题,最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个场景、一幅画面的布光来说,也同绘画一样,要审时度势。无论专门从事照明工作的同志,还是摄像者本人,对场景的照明布光都应有个正确认识,不要认为这是一项体力劳动,而应把它列为艺术创作的范畴,是电视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幅画面、一部片子成败的关键所在。
各门艺术有其自己的特点与要求,照明艺术也是一样,也有它自己的特点与要求。
(1)布局合理性
布局的合理性就是要求光线具有真实性,合乎现实生活中的光线要求,一切布光、照明都要以这一点为前提。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照明的虚假只能导致画面内容的偏废,给画面整体艺术创作带来不利影响。
光线布局的合理性也要求人们根据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光线效果,来选择提炼适合于主题表现的光线进行画面造型。
有时根据主题的要求,也可对光线进行合理的、适当的艺术处理,使光线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赋予光线以典型意义。
(2)光位统一
布光中应注意光位统一,这在电视照明中是一个基本要求。现在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拍一个镜头重新打一次光,很容易出现光位不统一的问题,前期拍摄的许多单个镜头,到后期剪辑时,发现有些镜头光线不衍,如前一个镜头主光由左侧照来,后一个镜头又突然变为由前方照来,或右方照来,光位的不统一造成了镜头组接的困难,这样很容易带来影调的不接。如一些画面间的明暗不一,忽明忽暗,弊病所在就是光位不统一。所以在布光中对场景总的整体照明要有设计,首先应确定大的场景布光,然后不管变换机位,还是变换景别,都要以整体设计为蓝图,不能随意改变主要光线的投射方向。根据具体机位、具体景别做局部调整是可以的,以满足不同机位、景别的需要。
(3)“多太阳”现象
布光中要尽量避免灯光非正常的投影。灯越多投影越多,这是个自然现象,关键在于怎样对待投影。有的投影要保留,有的则要千方百计减弱或去掉,避免出现“多太阳”状况。如在正常日光照明下,人物及物体都有一个投影,这属于正常的投影,如果在这个投影之外还有投影,这就不属于正常投影了。“只要布光,你就应力求只有一个影子”。消除不正常投影的方法有很多,如用装饰光消除或减弱不正常投影,适当调整灯光的高低、聚散和投射的角度,让投影置于画面边框之外,还可利用拍摄方向与角度的变化避开不正常投影,利用深色陪体或物体做背景,吸收光线投影,有时还可使用长焦距镜头缩小背景范围或让被摄体离背景远一点等。辅助光常是造成不必要投影的主要光源,可在灯具选择上尽量用大面积发光体的散光灯具,它有较好的散射光能力,投影界限含蓄、不明显;有时尽量不用发光点小的灯具,因为发光点小,成像率就高;还可让辅助光靠近拍摄轴线,让影子置于被摄体之后,也是减少投影的一种方法。在电视摄影中,布光还比较讲究方式方法,如推、拉、摇、移镜头,把布光重点放在起幅落幅上,以静止画面为主,活动画面为辅。如推镜头,起幅可能是一个全景或中景,布光时应注意把这个景别范围之内的光线处理好,在推镜头过程中布光不用太精细,当镜头停幅落在某局部中的一个点上时,点上的布光要讲究,质量要求高,摇镜头也是一样。一部电视片长短不一,有过渡场景和重点场景,剧中人物有主有次,道具有剧情所需要道具和陪衬道具,用光时要突出重点,要抓主要矛盾,把“兵力”用在关键部位上。灯具布置也是一样,不要面面俱到,不管轻重缓急地一样用光。由于灯位过多,容易顾此失彼,弄不好,反而会影响整个片子的质量。
布光是一个复杂细致的工作,主题不同、拍摄环境与被摄对象不同及每个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对布光提出的要求也不同。但如何用光线准确地体现主题思想的要求是一样的,这就需要人们对主题、片子的整体构想有个透彻的了解,并在拍摄中反复实践与摸索,找出规律性东西。有位作家说得好,经验来自实践,艺术创作的真谛也是实践。
六、物象缺陷与补校
人工光线照明的主要对象是人,人是照明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对象。每一个电视工作者都力求表现好人,力求用各种方法表现人的美。在这方面,人工光线有得天独厚的地方,它可增美遮丑(美与丑在这里是针对具体对象而言,如人物的脸对称均匀就是一种美,不对称不均匀就是一种“丑”),可根据具体拍摄对象用光线这支“笔”进行精心描绘、刻画,从而修饰或弥补人物脸部的某些不足,达到最终再现美的目的。
根据人物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主光投射方向,造成明暗对比。人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小试验,同样大小的两个正方形,一个始终是白色,另一个由浅灰至深灰到黑色而逐渐变化。这两个正方形给人的视觉面积大小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方块颜色越深,使人感觉面积愈小;而颜色愈浅,使人感到其面积愈大。人们把眼睛的这种错觉应用到灯光照明中,可以很好地弥补和修饰人物脸部的自然缺陷。如人脸一边大一边小,灯光照明时可把主光配置在小的一侧,强调小的一侧脸的面积,在画面上就能弥补这种不足。人有胖瘦之分,在照明中瘦小的脸形宜用宽光或面光照明,光比小一点,人物就能显得丰满一些;肥胖的脸形宜用窄光照明,光比大一点,主光照明面积小一点,人物就显得消瘦一些。主光侧一点、高一点,能加强人物脸部高处与低处的对比,如额头、颧骨、鼻子同眼窝、脸颊的对比,对比之中显得高处很突出。如果人物脸部颧骨高、眼窝深就不适合这种用光,相反主光需正一点低一点,脸部低处影调就会浅一些,高处与低处对比将趋于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