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9661500000029

第29章 电视内景照明(2)

二、辅助光

辅助光又称“补助光”、“副光”、“润饰光”,是用来帮助主光造型,弥补主光在表现上的不足,平衡亮度的光线。辅助光常常是在主光灯布置完了之后,在被摄场景和人物表面留下一定阴影的时候加以使用的。

辅助光的光源性质属于散射光,如同自然光中的散射光一样,光线的特点是柔和、细致的,使暗部得到适当的照明。

辅助光灯的配置,一般要根据主光的位置和所要表达的剧情主题、画面造型的需要来决定。拍摄小场景中的人物或人物的中近景画面,一般辅助光是一个;拍摄两个以上人物有某种情节交流的画面或被摄人物在场景中由A点到B点活动的镜头,辅助光可能是几个。在重场戏中,高质量的、要求比较高的人物近景和特写镜头(如电视连续剧每集间的“打点”镜头、单本剧不同场景间的“转场”镜头、细微情感变化的人脸部特写镜头、表现复杂心理下的反应镜头等),对于辅助光有更高要求,常常把辅助光分作阴辅光(阴光辅助灯)和阳辅光(阳光辅助灯)两种,使辅助光的形象描绘得更为细腻、精微。这两种灯都是用来帮助主光造型的。阴辅灯一般配置在拍摄点的镜头左右位置上,用来补充主光照明所不能达到的地方。阴辅灯位置不能过高或过低,略高于人物头部或平行于头部均可,否则会在鼻下、脖子上留下阴影,过低则产生轻度脚光效果。这种灯的位置也不能离开拍摄点的镜头过远,否则也会在主光灯照亮的人物一边脸上产生小鼻影,尤其对于鼻子两边有两道深鼻洼的人,稍不注意就会出现两道八字般的鼻印。阳辅灯是介于主光灯与阴辅灯之间的一种灯,它的主要任务是在脸部阴阳光调之间起到逐步过渡的作用。它能够柔化主光灯在人物脸部投下的生硬投影,模糊光影的亮暗分界线,使人物脸部由亮到暗有个细腻的过渡层次,与阴辅光逐渐融合在一起,达到过渡阶调丰富、体现和增强主光造型立体感的作用。

在一般场景布光中,辅助光的数量在保证完成自身任务的前提下,不宜太多,要防止出现过多投影。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辅助光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1)调整画面影调,决定画面反差;

(2)帮助主光造型,塑造和描绘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表现其全部特征;

(3)帮助揭示和表现被摄对象的质感。

辅助光的运用原则是:

(1)光亮度绝对不能强于主光;

(2)不能产生光线投影,也可以说,有光不能有影;

(3)不能干扰主光正常的光线效果;

(4)在保持主光投射的阴影特征前提下,尽量再现阴影部位的层次和质感。

主光和辅助光的合理配置,构成了画面上被摄体的基本形态,构成了画面光线结构的基础。但是,要想获得较完美的用光效果,还必须有其他光线成分的配合。

三、轮廓光

轮廓光又称为“隔离光”、“逆光”、“勾边光”。轮廓光是来自被摄体后方或侧后方的一种光线,它如同自然光照明中的逆光照明一样。根据实际拍摄需要,这种光线有时可能是正逆光,有时也可能是侧逆光,有时又可能是高逆光。

轮廓光展示了被摄体视觉上的三维效果。在人工光线照明中,轮廓光无论是在大场面还是小场面,无论是在活动画面还是静止画面的用光中,都具有以下明显特征和造型优势:

(1)强调空间深度,交代远近物体的层次关系。电视屏幕是画平面,轮廓光能突破画平面的限制,加强人视觉纵向空间的感受能力。

(2)人为区别被摄体与环境、背景的关系。轮廓光具有很强的造型效果,它能有效地突出被摄体的形态和线条,区别被摄体与被摄体、被摄体与环境背景的关系,特别是被摄体的影调或色调同背景混为一体时,轮廓光能够像画家手中的笔一样,清晰地勾画出被摄体引人注目的轮廓。

(3)形成不同被摄体相互间的地位感。拍摄各种各样的会议以及到会的人物、交代数量很多的产品成果等,轮廓光的显著特征就是要逐一地进而全面地强调人物或产品等的形态、规模、数量以及相互间的地位感。

(4)表达浓郁的现场气氛。在艺术片照明中,许多效果光照明效果都是以逆光作为主要光线的,比如电视剧《南行记——边寨人家的历史》中,主人公艾芜在边寨篱笆小屋内向徐妈了解阿星、阿月情况时的一场戏的用光处理,两人的背景处炉灶烟火闪动,锅台处冒出的烟尘不时地在人物身边飘动,用逆光模拟炉灶处微弱的光线效果,光线穿过飘动的烟尘照射并勾画出了人物的轮廓,光线时而强弱的微妙变化,增加了现场浓郁的气氛。

(5)交代和反映透明、半透明物体的属性。轮廓光在强调物体轮廓的同时,还能交代物体透明的质地属性,能够让观众准确把握和识别其特征与特点。有时在反映毛状物体,毛感很强的衣服、头型时,这种光线具有最佳效果。

轮廓光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所谓装饰主要是指这种光线能在被摄体四周形成一条亮边,把被摄体“镶嵌”到一个光环之中,给观众一种深具美感的视角效果。

目前人们对轮廓光运用比较讲究和重视,无论在室内实景中拍摄还是在摄影棚内和演播室内拍摄,轮廓光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光线成分。在稍大点的场面拍摄,轮廓光的运用同其他光线成分要有明显区别。用光贵在有层次、有逻辑、有秩序,贵在各负其责。在以人物为主的轮廓光用光中,要注意:

(1)确定主光与轮廓光的主次关系,在一组成功的光线照明组合中,轮廓光的运用一般不能太亮,太亮或光线亮度跳跃幅度过大会破坏整体用光和谐。

(2)轮廓光的入射角不能太大,在有些演播室中轮廓光灯是固定在棚架上的,不能上下调节,致使许多人物的轮廓光用光偏高,轮廓光条过宽,超过了人物的肩和头,如果再高一点的话,恐怕就变成顶光了,这样就很容易降低轮廓光照明的效果。

(3)轮廓光角度位置应准确,主要应置于被摄体后方或侧后方,不能随意改变其位置变成后侧方或侧方,这样容易破坏其他光线的照明效果,有时还会出现轮廓光与主光的夹光现象。

有时为了强调轮廓光照明效果或拍摄现场人物较多时,也可同时使用几盏或多盏轮廓光灯。轮廓光需同其他光线成分合理配合,否则只能收到剪影或半剪影效果。

四、背景光

又称为“环境光”,在不同的节目或场景用光中,有时还称背景光为“天幕光”、“气氛光”等。背景光主要是照明被摄对象周围环境及背景的光线,用它可调整人物周围的环境及背景影调,加强各种节目及场景内的气氛。

背景光在运用中因内容、被摄对象、创作想法及要求不同,其用光方式也不同。静态人物用光与活动人物用光,单个人物用光与多人物用光也不同。通常在对一位节目主持人或播音员实施布光中,背景光可能比较简单,有时一盏背景灯就能完成任务,但要注意画面四角光线的均匀和谐调,亮度上要保持一致。在多人物或大场景的背景用光中,要准确把握创作意图、场景特征、气氛要求、背景材料的属性以及它的反光特性等。在用光设计与造型中,背景光的创造与处理潜力很大,许多成功的节目与作品得益于背景光的塑造和烘衬。例如,对早晨光线的模拟与再现能创造一种清新、和谐、朝气蓬勃的气氛;傍晚光线的处理能把观众带入一个安适、平和、幸福、美满的氛围之中。

背景光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突出主体,为主体寻找一个较佳的背景和环境。

(2)营造各种环境气氛和光线效果,说明某种特定的时间地点等,对主体的表现起烘托作用。

(3)丰富画面的影调对比,决定画面的基调。

(4)利用背景光线的微妙变化,体现创作者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

在电视照明布光中,背景光的运用通常要求光线要简单,切忌喧宾夺主,特别是在舞台演出用光或演播室内一些文艺节目的用光中,更应注意这一点。美国WOSU电视台演播室照明主设计师在电视节目用光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在平时演播室内的各种文艺、政论、新闻等节目用光中,极不赞成一些节目过分的光色渲染,搞得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特别是镜头中有明显主体存在时,周围背景环境的光线布置、安排设计一定要以保证突出主体为前提。

五、装饰光

又称“修饰光”,有时也称“平衡光”。装饰光是继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之后出现的第五种光线成分,它的每次出现都意味着对前面四种光线成分的修饰、弥补。装饰光的主要作用是:

(1)弥补前几种光线照明上的不足,有目的地对被摄对象进行局部、细节的修正,使所表现的形象更完美、突出,更富有艺术的魅力。

(2)达到画面整体照明的平衡。装饰光如同画家手中的笔一样,可以在照明中得心应手地对现场照明状态进行宏观的“调控”,使整体照明更为合理,更为准确,有时还可以使照明的倾向性更为明显,表露的意图更为充分。

(3)修饰被摄对象表面和局部的轻微缺陷与不足,在人物的塑造上起到一种“化装”的作用。

(4)消除不真实的、多余的灯光投影,求得画面的简洁、干净。

装饰光运用一定要合理,如果照明不准确,配置不合理,就达不到修饰的目的,反而会破坏其他光线的照明效果。对主体的某个局部进行必要修饰时,要注意对灯光进行必要的遮挡,防止对其他光线的干扰。

在电视照明中,装饰光不含眼神光、服装光,装饰光是一个独立的照明成分。在实施用光时,如果前面四种光线成分照明效果良好,相互配合协调,结构严密,那么装饰光就可不用了。

第四节 人工光线的造型

使用人工光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画面形象效果,是为了实现和完成画面的造型。在实际运用中,人工光线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室外自然光光线,这就需要我们对它的光线角度、用光的基本要求、光线成分的基本组合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照明角度的确定

照明角度通常分为光线方向和光线高度两个方面,也可以说照明角度是水平角度与垂直角度之和。在实施立体照明中,空间的任何位置都可以通过确定它的水平方位和垂直方位来划分,两者的巧妙结合会形成各种照明效果。

1.光线方向

光线方向是以镜头的视点做基准的,它不以被摄对象的视点或方向划分,这是一个前提。

为了便于对照明角度和各种光位进行分析和理解,我们使用简单照明符号表中的符号标图,选择和采用“钟面表示法”的方式确定光线的方向。如被摄体位于水平钟面的中心,摄像机镜头的视点位于6点钟的位置,则称6点横处。在一个固定的摄像机视点,观察来自不同方向的光源照明被摄体,使被摄体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光影变化并具有不同的外观感受。

很明显,6点横处照明是典型的正面光,阴影置于被摄体身后,光源、镜头、被摄体几乎在一条直线上,物体缺乏立体感,对物体表面造型起到了一种隐没作用;3点横处和9点横处是侧光照明,物体的影子留在画面中,物体特征较明显,立体感和质感能得到较好的表达;12点横处是逆光照明,如果正面不加辅助光,被摄体只能收到剪影或半剪影效果。把灯光移到11点横处或1点横处位置就变成了侧逆光,较好地勾画了被摄体的轮廓。在拍摄中如果能保证灯具不进入画面,那么侧逆光会有较佳的造型表现力。

在多机室内剧拍摄、舞台转播或现场直播节目中,灯光位置不变,摄像机的视点位置发生变化,被摄对象的外观也会发生变化。

2.光线高度

光线在钟面横坐标的基础上,要想加强造型效果并使光线富有变化,就要有光线垂直照明角度的变化。光线高度和光线方向的变化,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光线高度的变化丰富了被摄体的形式感,也表现了属性特征,光线高度的变化体现一种光影的变化,同时也加强了造型的表现力。

在实际布光中,光线高度的合理运用显然尤为重要,钟面直坐标与钟面横坐标不同,它是从垂直面照明角度表明光位的变化的。比如图中光位2为垂直面的30°角形成前顺光,光位1为垂直面的60°角形成顺顶光,光位12为垂直面的90°角成为顶光等,以此推算至180°角,即可推出每个光位的垂直面角度。在实际布光中,我们以每一光位30°角安排灯光,其变化较小,有时要求更加具体细致。

人们常说,大角度好找而小角度难定,有时某一造型效果常常出现在“丝毫”之间,这就需要我们在“钟点”之间,也就是“小时”之间建立一种简单而明确的标准。上面已探讨了每“一点钟”为30°角,每30°角内是5分钟,那么,每“一分钟”为6°角,这是一种科学的、简便的计量标准,这种标准能使我们的布光设计与操作达到一种精确的程度。

我们分别了解了钟面横坐标(光线的水平方向)和光线的直坐标(光线的垂直高度)之后,最终目的是把两个位置的钟面坐标交叉,形成一个立体的光位和空间,因为每一具体光位都可在水平钟面和垂直钟面的交叉立体空间内确定。

表示钟面横坐标水平方向变化,V表示钟面直坐标垂直变化,摄像机位于水平钟面6点钟和垂直钟面3点钟的位置,也就是6点横3点直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