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9661500000026

第26章 电视诗歌与散文(3)

诗歌的创作和选择离不开形象的创造。对于电视诗歌来讲,首先要有诗意空间。诗意空间是情感居所,电视诗歌是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的产物。一般来说,哲理诗、朦胧诗、先锋诗不太适合用电视手段来表现。我们试着用《关雎》和《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比较。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接下来: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将古代青年男女从相识到相爱再到迎娶的风俗,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歌谣像一幅幅中国水墨画,不仅音韵美,而且形象美、意境美。如果拍成电视诗歌不是一次审美旅程吗?但,我们若将朱熹的哲理诗来拍成电视,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显然如果我们将朱老夫子的哲理诗拍成电视就会弄巧成拙,词不达意。不仅苍白而且滑稽。将两首古诗作比较只是抛砖引玉,想说明电视给了诗歌一个创作展示的舞台,但并不是所有诗歌都适合电视诗歌创作。

诗是心灵的火花,生命的咏叹。诗拒绝平庸,拒绝无病呻吟。诗歌创作求一个“真”字,真心情、真性情、真感情。因此,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所在,才有好诗。在今天,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现代人普遍有一种浮躁的心理,诗歌恰是现实生活中的一湾清流。欣赏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电视诗歌是最适合现代人生活的欣赏方式。

电视诗歌的创作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难在创作者本身的文化积淀、文学修养以及艺术感觉。而大多数从事影视传媒的人,整天忙忙碌碌,静不下来也坐不住,何谈诗歌创作。正因为如此,诗的气质,诗意空间,诗的品格是当下影视传媒人最需要塑造的形象工程。

诗是为歌而作,歌为情而发。情是诗人的内心体验。何为歌?为何歌?皆是诗源所在,即生活、生命、情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是诗的出发点。生活的点滴,生命的感悟都可点燃诗的灵感。题材可大可小,诗行可长可短,或吟诵,或讴歌,或叹息,将形象化为文字符号,又将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文字是用来诵的,形象是可视的情感载体。诵与看有机的融合,形成独特的视听结构。

潮州有“南国瓷乡”之美誉,2004年潮州荣获“中国瓷都”殊荣。10月,全国百家电视台齐聚潮州,为潮州而歌。潮州古风古韵,且又现代时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潮州人走出国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几天的采风和搜集资料,潮州的印象越来越亲切、鲜明。于是,电视诗《瓷都印象》呼之欲出。

电视诗:瓷都印象

徐先贵

潮起潮落,

潮来往复。

大潮托起一方圣土,

潮涌捧出璀璨的瓷都。

五千载风云岁月,

汇聚成流不完淌不尽的大江;

五千个神奇的故事,

孕育出一座看不完道不尽的古城。

潮州,

因潮州人而美丽,

潮州,

因瓷器而神奇。

在洁白的梦幻中,

在铿锵的节拍里,

放飞所有梦想,

迸发积攒千年的能量。

都说:

潮州有“飞天燕”瓷土。

谁曾想,

我们祖先在炎炎赤日下的劳作;

都说:

潮瓷古来有之。

谁曾想,

潮瓷制作的第一人。

精明、细致的潮州人啊!

用自己的奇思妙想,

用自己灵巧的双手,

用水与火,血与汗,

浇铸出千年的“南国瓷乡”。

吭嗨,嗨唷,吭唷,嗨唷……

那是祖先劳作的音韵,

吭嗨,嗨唷,吭唷,嗨唷……

那是“百窑村”。

一条条长龙发出的歌吟。

于是,

我们看到了,

洁白的瓷土,

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瓷器。

于是,

我们看到了,

韩江边窑火映红了天际,

熊熊的火焰,

述说着瓷乡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传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精明的潮州人呵,

把财富进行再投入,

创造出更多、更大的财富;

传统又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聪明的潮州人呵,

清醒地知道,

固步自封——必将被淘汰。

背上包袱,

必然落伍。

从笔架山到枫溪镇,

从潮州到世界五大洲,

不必说道路有多长,

不必说年代有多久,

只需看一看今天,

看一看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

潮州人,

用自己惊人的勇气和魄力,

用自己不懈的追求和拼搏,

把保守抛在身后,

把落后沉入江流,

用务实创新,

再一次把新的辉煌铸就。

中国——China,

瓷器——china,

中国瓷器——Chinese china,

掂一掂“中国”二字,

它的分量不轻呵!

可敬的潮州人,

你敢扛起中国瓷器的大旗么?

你能扛起中国瓷器的大旗么?

惊涛裂岸、

潮起潮落,

勇敢的潮州人,

站在时代的浪头。

融汇古今,为我所用。

敦厚、勤奋的潮州人,

都有一双神奇的魔手。

在他们的

白色瓷土绽放出五彩的花朵;

在他们手中,

每一件作品,

都晶莹剔透。

美呵,美之大美;

精呵,精之细微;

谁能想到,

潮州的瓷器,

是这般美轮美奂,

美不胜收!

潮起潮落,

又迎来一个发展的潮涌。

啊,

中国瓷都——潮州,

金灿灿啊,沉甸甸,

潮州人走在中国陶瓷业的前头。

(歌声起——《中国瓷都颂》)

电视编导:徐先贵、顾萌

四川电视台

2004年10月12日

“潮起潮落”是这首诗的“眼”,既是承上启下的段落,又是作者对瓷都的感叹。说到瓷器,我们很自然地想到江西景德镇。然而,今天中国瓷都的大旗却让潮州人扛起,因此在钦佩之余,不得不发出:“可敬的潮州人,你敢扛起中国瓷器的大旗么?你能扛起中国瓷器的大旗么?”这样的句式。诗在诵读的过程中一咏三叹,感情的堆积,使形象更加丰满。在电视诗的创作中,心中一定要有两条非常明晰的线。一条是意向线,一条是情感线,这两条线平行发展,又相互对应。

2008年5月12日,大地晃动,山河破碎,瞬间8万多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民族表现出空前的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绽放出人性的光辉。一件件可歌可泣的事迹,都在张扬着普通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美。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奠祭,这些都汇成了情感的潮流,仿佛一夜间中华大地横空出世了无数个诗人。诗,在那个特殊时期是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

为逝去的灵魂

徐先贵

我不知道

你的名

我也不知道

你的姓

我知道

我们都是黄皮肤、黑眼睛

就在那一天、那一刻

地球做了一次

荒诞的游戏

你就匆匆离去

离开了你的父母

离开了你的夫君

离开了你的妻子

离开了你的兄弟姐妹

离开了你的……

你所有的朋友和家人

你走了

把无尽思念和痛苦

留给了我们

孩子——你走了

走得那样不甘心

妈妈知道

你是一个好孩子

勤奋、好学

走时手里还攥着一支画笔

孩子呵!

妈妈心痛呵!

妈妈愿意用所有的一切

甚至生命

换回你

重回明净的教室

你走了,走了……

亲爱的,

你还记得么?

五月十二日是你的生日

我悄悄地

为你准备了生日蛋糕

还有25支蜡烛

我设想

在那天晚上

在淡淡的烛光中

拥抱你

为你献上一支最浪漫的歌

可是,可是

妻呵!

你怎么就走了呢?

在这空旷的房屋中

留下我自己

有朋友告诉我

说你在地动山摇的

那一刻

你正在和孩子们

演算一道算术题

本来,你可以第一个冲出教室

但你没有

你把孩子们

一个一个地救了出去

你的学生得救了

你却被压在垮塌的废墟

妻呵!

你走了

走得那么安然

那么镇静

妻呵!

你虽然走了

我为你骄傲

憨憨

那天我收到一条短信

是你从映秀发来

你说

刚进了一批山货

还说这批货

能让我们家今年的收入翻番

我盘算着:

今年,我们能还清所有的贷款

再购置一辆小车

把我们全家的生活

也装上四个轮子

……

我的憨憨啊

你真憨

电视上我看见了你

你把所有的山货、食品

都分给了受灾的灾民

你说你就是志愿者

你最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