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与文化
9661200000042

第42章 参考文献(2)

维纳·洛赫:《德国史》,三联书店1959年版。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兰茨·梅林:《中世纪末期以来的德国史》,三联书店1980年版。

蒙天祥:《为“龙”正视听是我们的责任》,《广西文献》(台北市广西同乡会)2004年1月10日。

苗苗:《该如何称呼你,中国龙》,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12/25/content_5527903.htm.

闵大洪:《网络传播学科发展报告》,《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1期。

约瑟夫·奈:《美国走向闭关锁国?》,http://www.chinanews.com.cn/gj/news/2010/04-24/2245236.shtml.

大卫·宁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南洋:《美国曾经有一个“中国梦”》,http://www.taoguba.com.cn/Article/169221/1.

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潘岳:《人类文明转型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明》(文明论坛特刊)2006年第12期。

潘岳:《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中国环境报》2007年10月22日。

潘忠党:《“战争”作为话语中的隐喻》,王铭铭、潘忠党:《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庞红卫、方凌雁:《略论全球化教育的陷阱》,http://www.edu.cn/20010823/208277_1.shtml.

彭兰:《Web2.0时代信息消费的双重旋律》,《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3期。

彭兰:《网络与跨文化传播问题初探》,http://www.zijin.net/blog/user1/118/archives/2005/266.shtml.

门罗·E.普莱斯:《媒介与主权:全球信息革命及其对国家权力的挑战》,麻争旗等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日本《朝日新闻》记者(2009年2月3日):《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认为,世界进入文明“转换期”》,《参考消息》2009年2月3日.

阮西湖、姜飞:《民族意识的复甦还了美国原来的国家特性——评亨廷顿在〈我们是谁:美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的哀叹》,《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吴琼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

邵培仁、潘祥辉:《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沈苏儒:《有关跨文化传播的三点思考》,《对外传播》2009年第1期。

沈伟光:《信息边界:一个必须关注的战略话题》,from http://www.infowar.cn/show_hdr.php?xname=1V6K411&dname=N6JK411&xpos=10.

史安斌:《从陌生人到世界公民:跨文化传播学的演进和前景》,《对外大传播》2006年第11期。

维尔纳·施泰因:《人类文明编年纪事·科学和技术分册》,龚荷花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

G.埃利奥特·史密斯:《人类史》,李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孙丹:《文化压路机向中国驶来?》,http://bbs.cqzg.cn/thread-56136-1-1.html.

唐风:《新闻集团默多克发布iPad电子报纸The Daily》,http://tech.sina.com.cn/i/2011-02-03/09055155407.shtml.

A·J·汤因比著,D·C·索麦维尔节录:《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1962、1964年版。

童兵:《跨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成长》,《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

汪琪、钟蔚文:《第二代媒介:传播革命之后》,台湾东华书局1989年版。

王东宾:《呵护全球互联网公共性[Electronic Version]》,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a1975.

王卉:《构想网络时代的出版业》,《中国出版》1998年第5期。

马克斯·韦伯:《文明的历史脚步——韦伯文集》,张晓玲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

温儒敏、李细尧:《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吴飞:《哥本哈根谈判破裂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http://hexun.com/linkwf/default.html.

吴予敏:《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与现实关切》,《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1期。

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施维达、胡华生译,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星岛环球网:《文化相对主义的困境:冲不破的全球化瓶颈》,http://www.stnn.cc/weekly/weekly0611/weekly0611_13/t20060919_335464.html.

徐苹芳:《文明两议》,《文明》(文明论坛特刊)2006年第12期。

许莽:《专家称未说过“中国国家形象可能不再是龙”》,http://news.163.com/06/1205/07/31IGDT5M00011229.html.

薛涌:《“龙的传人”新解》,《南方周末》2007年1月9日。

迅行(鲁迅):《文化偏至论》,《河南》1908年第8期。

叶舒宪:《狼图腾还是熊图腾?》,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a759f010008j2.html.

尹韵公、刘瑞生:《中国新媒体的本土化与社会化——2010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特征》、《传播影响与热点解析》,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尹韵公:《谁在对谁行为——跨文化传播的思考》,姜飞著:《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版。

袁蕾:《他们不是龙的传人》,《南方周末》2006年8月24日。

张从兴:《中国龙和美国鹰》,《联合早报》2005年8月2日。

张聚国:《杜波伊斯对解决美国黑人问题道路的探索》,《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

张利:《汉城中文名称改为“首尔”》,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1/19/content_2482227.htm.

张隆溪:《走出文化的封闭圈》,三联书店2004年版。

张炜:《亚利桑那州通过全美最严厉反非法移民法案》,http://www.chinanews.com.cn/gj/news/2010/04-24/2245236.shtml.

张西明:《新美利坚帝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云江:《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儒学背景》,http://www.fjsen.com/q/2009-10/12/content_1166596_3.htm.

赵国新:《狱中札记与英国文化研究》,《中华读书报》2001年4月4日。

赵可金:《网络公共外交大有可为》,《人民日报》2011年5月30日。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1月。

兹拉特科夫斯卡雅:《欧洲文化的起源》,陈筠、沈澂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二、英文部分

Aldridge,A.O.(1993).The dragon and the eagle:the presence of China in the American enlightenment.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pfel,I.B.(1992).Dragon threads:court costumes of the celestial kingdom:Chinese textiles from the Iris Barrel Apfel and ATTATA Foundation collections:Newark,N.J.Newark Museum.

Ashcroft,B.,Griffiths,Gareth.,and Tiffin,H.(1999).Key Concepts in Post-Colonial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Benedict,R:(1959).Patterns of Culture.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habha,H.K:(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Bingqi,S:(1997).Hua people-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Chinese:an archaeological seeking after roots.Antiquity,71(271).

Boas,F:(1887).Museums of Ethnology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Scienc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