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与文化
9661200000041

第41章 参考文献(1)

一、中文部分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韩敏中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

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哈默·巴尼特:《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施维达、胡华生译,载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贝内特,米尔顿·J.贝内特,丹兰珍M.:《跨文化培训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2005年版。

伯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肯尼斯·博克等著:《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消息,《法国向美国发起“文化反击”》,《参考消息》2005年3月22日。

曹海丽:《百年箴言报“弃纸从网”》,《财经》2008年11月21日。

曹继军、谢文、杜冰:《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光明日报》2006年12月5日。

曹卫东、张广海等:《文化与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伟:《美国雅各宾主义幽灵》,《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6月23日。

陈卫星:《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陈晓明:《文化研究——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来临》,《文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陈原:《社会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但海剑、石义彬:《网络社会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思考》,《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理查·丹肯:《血、汗与泪水——人类工作的演化》,张美惠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梅尔文·德弗勒:《大众传播学诸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梅勒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威·艾·伯·杜波伊斯:《黑人的灵魂》,维群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杜维明:《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段连城:《对外传播学初探》,中国建筑出版社1988年版。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房龙地理:关于世界的故事》,纪何、滕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张沛、张源、顾思兼译,吉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丰家卫、姜飞:《中国“三网融合”发展历程、问题及政策建议》,见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权威、(白人)权利与(黑人)批评家;或者,我完全不懂”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高翔:《从“天下”到“世界”(中国世界观)——中国认知世界的观念变迁》,《人民论坛杂志》2009年10月,总第269期。

高小康著:《大众的梦——当代趣味与流行文化》,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关世杰:《谈传播学的分支——跨文化交流学》,《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1期。

关世杰:《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对外大传播》2006年第12期。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中国龙海外形象调查:外国人不了解中国龙?》,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6-12/16/content_5495567_1.htm.

郭齐勇:《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海德格尔著,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

何小莲:《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塞缪尔·亨廷顿:《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忽视》,《外交》1997年第10期。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005年版。

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爱德华·T.霍尔:《超越文化》,居延安等译,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

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刘建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侯勇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

黄守愚:《中国人是猪的传人,而不是龙的传人》,http://culture.163.com/06/0908/11/2QGCLA5G00281MU3.html.

纪莉:《资本全球化视域中的文化同一性探究——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跨文化传播及其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姜飞、胡虎、丰家卫:《中国“三网融合”试点推进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山西省为个案》,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姜飞、张丹:《海外传媒在中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姜飞、黄廓:《对跨文化传播理论两类、四种理论分野的廓清尝试》,《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6期。

姜飞:《摆脱那喀索斯和风月宝鉴——从文化自觉到问题意识到新知识的生产》,《中国摄影家》2007年第3期(文中注释:2007b)。

姜飞:《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到文化协商》,《南方周末》2006年9月14日。

姜飞:《从学术前沿回到学理基础——跨文化传播研究对象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3期(文中注释:2007a)。

姜飞:《典型与常识在媒介中的意识互动》,《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3期(文中注释:2007b)。

姜飞:《东方学的变迁和美国当代东方学》,《光明日报》2004年11月30日(文中注释:2004b)。

姜飞:《构建世界传媒新秩序的中国方向》,《中国记者》2011年第7期。

姜飞:《后殖民时代》,《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文中注释:2006a)。

姜飞:《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西方媒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1期(文中注释:2004a)。

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姜飞:《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渊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07年8月29日。

姜飞:《跨文化传播战略:重塑中国神话》,http://blog.voc.com.cn/sp1/jiangfei/005106115341.shtml(文中注释:2006c).

姜飞:《龙不需废,亦无需正名》,《新世纪》(周刊)2006年12月11日(文中注释:2006d)。

姜飞:《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发展的理论脉络》,《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3期。

姜飞:《善待网络受众的“成人礼”》,《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7日。

姜飞:《试析跨文化传播的几个基本问题——兼与童兵先生商榷》,《新闻大学》2006年第1期。

姜飞:《网络时代的信息革命》,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文中注释:2006b)。

姜飞:《以窄眼界应和狭心理的文化解构要不得》,《南方周末》2007年1月11日(文中注释:2007a,1月11日)。

姜飞:《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30年探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5期。

姜飞:《中国视角下的新知识生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日。

姜岩:《互联网用户知多少》,《厦门日报》1998年4月8日。

金克木:《文化的解说》,三联书店1988年版。

金立鑫:《龙是封建专制符号应取消》,《南方都市报》2006年12月14日。

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

Fiske,John:(1995).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张锦华等译:《传播符号学理论》,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5年版。

E.卡西勒:《启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R·G.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张锡彤译,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贝尼季托·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雷广臻:《龙脉相传》,《文明曙光——纪念苏秉琦百年诞辰暨牛河梁遗址发现三十周年大会》,《光明日报》2009年10月22日。

李金铨:《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书文:《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抗体研究——以故宫星巴克咖啡传媒事件为个案》,《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5期。

李展:《互联网上的跨文化传播》,《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蒂芬·罗:《再看西方》,林泽铨、刘景联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布莱尔·莱文、J·埃里克·加尔:《宽带成就新美国》,《华盛顿邮报》2010年7月16日。

B.A.利西奇金,л.A.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倡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吴奈、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中译本”前言。

林东泰:《大众传播理论》,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0年版。

令飞(鲁迅):《科学史教篇》,《河南》1908年第6期。

刘斌:《大众媒介:权力的眼睛》,《现代传播》2000年第2期。

刘华芹:《怀特:对文化作最精确的分析》,《中国民族报》2009年5月15日。

刘坚、程力:《语境控制理论的跨文化传播意义》,《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刘健、林嵬、周立权:《专家称“县官”成网络弱势群体担心被妖魔化》,《半月谈》,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2/c_121067971.htm.

刘菊花:《新华社与中移动签约成立搜索引擎新媒体国际传播公司》,光明网,http://www.gmw.cn/content/2010-08/13/content_1214146.htm.

刘丽娜,蒋旭峰:《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建设全美高速无线网络计划》,http://news.cn.yahoo.com/ypen/20110211/204949.html.

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刘阳:《试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以2000-2008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三联书店2000年版。

陆杨:《德里达——结构之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栾海:《打造“电子俄罗斯”俄奋起填补“数字鸿沟”》,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5/19/content_399408.htm.

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吕叔湘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