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9659600000042

第42章 精深 精湛 精良(1)

——评析中国电视剧的八次轰动效应

■张凤铸

曾几何时,外国和港台电视连续剧像潮水涌来,几乎淹没了我国的荧屏天地。

《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神探亨特》、《战争风云》、《豪门恩怨》;《姿三四郎》、《血疑》、《血的锁链》、《血的迷路》、《命运》、《排球女将》、《阿信》;《女奴》、《诽谤》、《卞卡》、《坎坷》;《福尔摩斯探案集》、《死亡档案》;《霍元甲》、《陈真》;《几度夕阳红》、《烟雨》、《庭院深深》、《在水一方》、《海鸥飞处彩云飞》、《婉君》、《星星知我心》、《万水千山总是情》、《昨夜星辰》……

中国电视剧尽管遭到“内挤外压”种种阻力,困难重重,但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群策群力,发愤图强,精心创作,终于扭转被动局面,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都有了跨越式发展和提高,占领了中国的荧屏天地。1980年以来,中国电视连续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调到丰富,从粗糙到精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目前全国共有电视台566座,县级广播电视台1562座,拥有3595个电视频道。

已基本建成由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广播电视卫星上行站、卫星收转站、微波站、检测台(站)以及由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构成的多技术、多层次混合覆盖的现代化的、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网。广播影视已成为我国强大的舆论宣传主力军和极其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成为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其中电视剧成为我国城乡人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晚有五亿左右的城乡居民在观看丰富多彩的电视剧,顶住了好莱坞电影的挑战和冲击,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成为亚洲的一大电视奇观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实绩,再现了时代的辉煌,为参与世界文化竞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今天,面对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和扩张的强劲势头,全球范围内视听传媒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我国的信息传媒事业和广播影视艺术作品,特别是电影和电视剧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看到我国优势所在和独领风骚的一面,也要看到形势严峻的一面。

电视剧在中国所拥有的观众和巨大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戏剧、电影、小说等文学、艺术诸形式。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电视剧消费量最可观、最有发展潜力、最有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的国家。世界华语地区拥有十多亿的观众,中国优秀的电视剧已经跻身于世界电视剧之林,以中国特色吸引全球观众,尤其是东南亚各国和台、港、澳地区。

1993年和1994年,我国拥有一部分优秀电视剧走入海外市场,销售播出版权:《三国演义》播出版权销售给了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电视台。

《北京人在纽约》播出版权销售给了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英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电视台。

《红楼梦》播出版权销售给了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电视台。

《末代皇帝》播出版权销售给了韩国、泰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电视台。

《水浒传》也形成了购买热潮。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我国台湾、香港也都前来购片。在美国、欧洲还有《水浒传》录像带的代理发行。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中国电视剧对外销售渠道更加畅通,中国电视剧进一步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据广电总局在《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上公布的历年统计数字,“除去1992年的统计资料空缺,从1990年到2001年,全国总计生产的电视剧作品是10030部,93588集。算上1992年和2002年前9个月的数字,总产量是1.1万部左右,11万集左右。其间,1998、2000、2001这3年的年产量都超过了1万集。虽然,实际上获准发行的电视剧作品比这个数字要少一些(获准发行455部、7535集),即便如此,这一成就也令世人瞩目,国人振奋。”

电视剧不光要看数量,更重要的是靠质量取胜。精品战略工程便是抓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吸引观众,抵御好莱坞文化冲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我们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也反对民族封闭主义。“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是行之有效的既定决策。电视剧园地从来就不是一块封闭的领域,它的生命力来自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来自艺术质量和创新能力。

精品,顾名思义,一是精华、精彩,二是品格、品位。精品,是立台、兴台之本,是和境内台、境外台、亚洲台、全球台竞争的本钱和法宝。它是电视剧生命力、感染力的重要标志,是提高电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精品,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就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结合。从《四世同堂》(1985)、《新星》(1986)、《西游记》(1985~1987)、《渴望》(1990)、《北京人在纽约》(1993)、《三国演义》(1994)、《水浒》(1998)、《激情燃烧的岁月》(2002)八次轰动效应,可以“管窥”中国电视剧的成功之路及成功经验,这种经验可以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升国际竞争力,占领电视剧市场,赢得国内外更多的观众。

下面就八次轰动效应分别论述之。

第一次轰动效应——《四世同堂》

198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40周年期间首播,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又多次重播的28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产生了我国电视连续剧的第一次轰动效应。《当代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大事记》写道:“(1985年)4月21日—7月24日,北京电视制片厂根据老舍先生名著《四世同堂》改编摄制的同名大型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28集),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著名戏剧家、作家、话剧导演曹禺、蓝翎、端木蕻良、夏淳等纷纷在《红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称赞《四世同堂》的专文。据统计,10家报刊发表评介文章300多篇。8月16日,中央宣传部艺术局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召开有中央一级文艺宣传、新闻等单位负责人和北京电视观众代表参加的《四世同堂》座谈会。8月23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召开《四世同堂》电视剧艺术研讨会。据不完全统计,仅文艺界、新闻界、戏剧界、影视界以及学术研究界就召开了20多个专题座谈和学术讨论会。”1985年10月16日,广播电视部决定授予《四世同堂》电视连续剧特别奖,向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颁发锦旗。胡乔木、薄一波和广播电视部部长艾知生、文化部部长朱穆之出席了发奖大会。在第六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评奖时,《四世同堂》获连续剧特别奖。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得民心、顺民意,合观众胃口;其次是得助于老舍原作的功底、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京味风格,以及作曲、演员、导演、摄影、录音、化妆、服装、道具等的通力合作和达到的交相辉映的一流水平。《四世同堂》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具有扶正祛邪、扬善抑恶、去伪存真、弘扬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具有艺术上的“京味”特色。《四世同堂》是一部激扬爱国主义的史诗,是对1983年6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化日本法西斯分子的电视剧《最后一幅肖像》的反拨和抗争。有识之士、亿万同胞对电视剧《最后一幅肖像》中的日本宪兵队长、侵华日本法西斯分子的摇身一变为“和平友好”使者的盛气凌人的样子非常愤慨,对剧中主人公的丧失民族尊严的言行非常反感。《四世同堂》是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最好的礼物。剧中北京小羊圈胡同所发生的一切,乃是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缩影,是响彻云霄的民族正气歌,也是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如果说老舍的力作《四世同堂》是“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那么,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则是我国电视剧发展史上“一个较大的纪念品”。广大观众和电视界同行一致称赞《四世同堂》不愧是“宣传爱国主义、发扬民族风格、攀登艺术高峰”的精品。

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从根本上说,是依靠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这部文学名著。

有名人名著,才有名戏。《四世同堂》原著的深厚人文精神、民族风格和精彩的语言功力奠定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成功的坚实基础。

1980年,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重新出版,当时反响并不太大,而一把它搬上荧屏,首次放映又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收视率之高、观众之多、反响之大、感人之深达到非常罕见的程度。不少专家撰文,认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出现,是我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今后我国电视剧思想、艺术质量的提高和进一步繁荣具有推动的作用。《四世同堂》的成功,犹如一股强大的热流,冲击着国内外亿万观众;犹如重磅炸弹,轰开了历史题材、严肃主题在连续剧方面获得成功的障碍,剧坛为之一振。第六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给它的评语是:“《四世同堂》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把小说搬上屏幕,创造出一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为推动电视连续剧的拍摄做出重大贡献,被评为第六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连续剧特别奖。”这是受之无愧的高度评价。

《四世同堂》由林汝为(执笔)、李翔、牛星丽编剧,林汝为总导演,史可夫、蔡洪德、史宪富为导演,由梁世龙、邢培修、王晓晖摄影。《四世同堂》每集开头,先声夺人,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有相当的容量和深度,它是历史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未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激越高亢、苍劲悲壮的歌声,把观众带进《四世同堂》所展示的特定氛围之中,民族精神为之一振,“一腔无声血”为之沸腾。《四世同堂》的主题歌是成功的。主题歌的歌词借用了中国古典诗歌律诗的某些手法,将五字句与七字句错综结合,形成起承转合的四组八句,并采用了隔句用韵、排偶对仗等手法,使歌词精炼(共48个字)、音调铿锵、沉郁悲壮。由于歌曲借用了京韵大鼓这种民族形式来创作,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非常浓郁,华夏文明与野蛮侵略形成鲜明对照。雷振邦、温中甲、雷蕾的音乐再创作和骆玉笙苍劲激越的歌唱为《四世同堂》增光添彩,情绪、氛围、京味立即出来了,得到广大观众的击节赞叹!《重整河山待后生》获得中国首届电视剧优秀歌曲评选的金奖(1993年1月揭晓)。当每集《四世同堂》上映前电视屏幕中出现两行耀眼的大字:“献给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的时候,亿万观众心潮澎湃,伴随着骆玉笙的浑厚高亢的歌声,随声哼唱。

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原著贵在真实。《四世同堂》剧组人员把文字剧本搬上屏幕,进行了电视艺术的再创造。《四世同堂》的艺术感染力不是来自投合时尚,不是以离奇情节取胜,而是始终以一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沦陷区一群普通人特别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通过祁老人、瑞丰、瑞宣、韵梅、钱诗人、小文夫妇、李四爷、白巡长、孙七、小崔、马老太太、常二爷、小妞妞以及大赤包、招弟等性格迥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表现出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苟且偷安、助纣为虐、卖国求荣的鲜明对照。

在艺术处理上,编、导、演、摄、录、美、光、服、化、道追求的是老舍先生作品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中国传统的、浓烈的地方特色,即北京味。剧组注意精选演员,对演员要求的原则是:(1)熟悉北京生活;(2)素质好;(3)形象与年龄符合小说中的描述,经过造型及排练能够真让人信服是小羊圈的人。播映效果确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观众完全忘记了荧屏上是演员在做戏,好像是生活再现,确认他们“是小羊圈的人”。像邵华扮演的祁老太爷,李维康扮演的长孙媳妇韵梅,郑邦玉扮演的祁瑞宣,黄少泉扮演的白巡长,李婉芬扮演的大赤包,首钢工人赵宝刚扮演的老二瑞丰,汽车修理工杨玉斌扮演的程常顺等,都各有千秋,各展演技,角色被他们演活了,演出了“京味”,使各个阶层的观众都感到亲切,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中尚有不足之处,有的地方仍欠火候,没能表现出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原著中韵味很足的台词、对话,未能更深地挖掘原著中浓厚的生活气息、内在的诗情画意和哲理式的意蕴;片尾日本老贵妇的艺术处理,图解生活和人工设置的痕迹过重;节奏张弛欠佳,弛缓有余,紧张、明快不足。在声音处理上,台词、音乐比较考究,对生活音响、环境音响、自然音响的处理尚有粗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