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9659600000041

第41章 主旋律电视剧审美化刍议(2)

其二,要按照和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艺术创作是一项艰巨的劳动,是艺术家感情投入的过程。艺术家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尤其是典型人物,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感受以及情感结晶,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起到“娱乐和美”的作用。要把主旋律电视剧拍得好看,一定要深刻领会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莎士比亚化”的文艺思想,这是两位导师在1859年分别给斐·拉萨尔的关于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信中提出的。他们批评拉萨尔在这部历史剧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人物“性格的描写太抽象化了”。革命导师指出作品中“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但这种“代表”的思想表达“更多地通过剧情本身的进程使这些动机生动地、积极地,也就是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所以两位革命导师要拉萨尔“稍微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革命导师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批评了拉萨尔作品过分理性的说教,人物性格抽象,从而导致了“传声筒”的缺点。革命导师提倡的“莎士比亚化”就是作品通过对社会生活真实的表现,通过人物性格典型化的刻画,从社会环境典型化中,经过戏剧冲突,使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莎士比亚化”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艺术规律呢?我认为是应该的。在一部分电视剧作品中,就犯了两位革命导师所指出的错误,即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出现概念化,不能做到恩格斯提出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53页),不能给人们“熟悉的陌生新鲜感”,从而成为思想的“单纯的传声筒”。空洞地、纯理念地、“席勒式”地说主题,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既不能感动自己,更不能激发观众的审美情感。

同时,还得按照电视剧创作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一方面要尊重电视剧美学特征,即它的真实性、纪实性。通过审美化的选择和艺术处理将生活真实转换成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也是电视剧吸引观众的强有力的手段。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电视剧的叙事手段,把故事讲得好看,引人入胜。我们既要充分研究电视剧的叙事特点,又要全面地调动电视剧叙事的视听手段,把故事讲得很有感染力。在有些电视剧创作中,这方面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这些作品不仅思想是平庸的,艺术上也是平庸的。有些作品的题材、故事是很好的,但在审美化上做得不到位,就大大地削弱了作品思想性的传达。

要把一部有一定水准的剧本拍成优秀的电视剧,一定要进行优化组合、强强联合,特别是重大的题材。创作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艺术表现手段,并得心应手地进行创造性的创作,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家的思想,即对作品、人物、事件等都要有准确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要具备正确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这是拍好一部电视剧的根本。

一个优秀摄制群体,既要有正确的美学观念,又要有出色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优秀电视剧来。有些电视剧拍得不太成功,在这两个方面都显示出驾驭能力的不足。

第三,要尊重群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趣味。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提倡多样化,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有深刻、精辟的论述。他说:“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业绩和普通人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反映主旋律的精神产品不仅思想内容要健康向上,艺术表现也应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精益求精……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只要是能够使人民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的精神产品,都应受到欢迎和鼓励。”

在电视剧创作中一定要考虑到人民群众对电视剧多样化的需要,特别是风格、样式、题材和类型上应是“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相结合,使群众在审美上得到多样、丰富的需求。尊重群众的审美需要,但同时还要通过电视剧的播出引导群众正确的审美需求,并提高群众的审美素质,而不是消极地顺从一部分人的不健康的需求。艺术家们要深刻地认识到任何精神产品在生产的同时也在生产自己的欣赏对象的规律。满足群众审美需求的多样性,提高群众审美素质是艺术家们的社会职责。娱乐和美、教育和启迪都要得到完好的融合。所以艺术家一定要努力做到电视剧作品的思想审美化。邓小平同志曾严肃指出:“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殃民。”

但是,不尊重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现象时有出现。有些人把电视剧当作个人挣钱的工具,甚至于成为惟利是图的商人,这些人搞作品淡漠“二为”方向,远离群众实践,迎合低级趣味,很不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审美需求。有些人搞作品胡编乱造、歪曲名著,热衷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也有些人搞作品粗制滥造、不善于运用艺术手段表现丰富的生活,人物形象概念化,作品严重地缺乏艺术感染力,不能让群众得到娱乐和美、教育和启迪……

面对中国电视剧创作现状,特别要在艺术上下工夫。我们也应该回顾近10年来中国电视剧创作,电视艺术家们已创作了一批较受群众欢迎,具有较高审美价值,既能让群众得到“娱乐和美”又能让群众受到“教育和启迪”的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外来妹》、《情满珠江》、《西部警察》、《和平年代》、《红十字方队》、《人间正道》、《走过柳源》、《开国领袖毛泽东》、《牵手》、《大法官》、《女子特警队》、《忠诚》、《大雪无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征》……其中《长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其最高收视率达24%,也就是说每天晚上有2亿多观众在看这部戏。这部作品做到了思想和艺术较好的统一,也体出了民族性和大众化的较好统一。这部作品可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优秀的电视剧的创作和播出,可以有力地证明:主旋律电视剧是可以拍得好看的,是可以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好的统一的。只有高质量的电视剧才能去占领市场的份额,也只有好作品才能有力地参与竞争;人民群众爱看真正优秀的主旋律作品,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应该得到真正的尊重。中国已有一批制作优秀电视剧的优秀的创作人才和基本经验,这是我们可贵的财富。

开展积极的文艺批评,是繁荣电视剧创作、多出优秀电视剧作品的重要途径。进行电视剧作品的评论,既要把握文艺评论的规律,更要联系电视剧的独特规律。

电视剧作品评论,可以及时地总结电视剧创作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无论对其进行一般性的“文学性”的评论还是结合电视剧本性的评论,都可以对电视剧的创作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尤其在中国电视剧历史短暂、创作数量多、理论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结合创作的评论,既可以总结创作经验,又可以推进电视剧艺术学科的理论建设。像《长征》、《大雪无痕》等优秀电视剧都非常值得全面总结。

对电视剧作品的评论,可以及时地对一些作品审美问题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讨论,通过电视剧评论、讨论,不但可以指出电视剧存在的缺点,而且由此可以帮助观众、引导观众认识电视剧特征和独特艺术表现手法及魅力,从而提高观众对电视剧艺术规律的认识并由此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例如对电视剧《大宅门》、《橘子红了》、《太平天国》等电视剧评论、讨论,就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对电视剧作品的评论,可以促进电视剧创作队伍的学术建设,提高创作人员的创作能力。鲁迅先生说:“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鲁迅全集》第四卷第39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评论,一方面可以指出作品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另一面也可以指出创作人员在创作当时并未认识到的优点和失误,此时,艺术家和观众一样从中也得到审美水平的提高,这就体现了评论的重要作用了。

但我们应该看到电视剧评论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电视剧本体特征所引发的优点和不足,评论尚欠针对性及理性的分析,泛泛议论多,一般性地叙述故事梗概多,“文学性”地分析人物多,而结合电视剧独特叙事手段——场面调度、蒙太奇技巧、造型表现、声音、演员表演等较少;说优点多,能尖锐地指出缺点的少。这里,笔者特别要指出的是北京广播学院的一部分教授及研究生,以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有些电视剧所存在的问题作了学术性的批评(如对电视剧《阿Q的故事》等),维护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态度。还有,极个别的、不负责任的评论,离开了艺术评论的科学精神,或无原则地吹捧“炒作”,或进行挖苦甚至对艺术家进行人身攻击,这不但不利于繁荣电视剧创作,而且也破坏了艺术精神的崇高理想,甚至引导有些观众误入歧途,这是要坚决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