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09
9659200000036

第36章 德国杂志行业因金融危机再起兼并硝烟

现在看来,德国经济的不景气,比预想的时间要长得多,比预想的程度要严重得多。出版行业受其影响自不待言,大多依赖广告收入生存的报纸、杂志行业,更是感觉度日如年。前些年,由于广告收入持续减少,报纸行业早已开始重组。近几年,杂志行业也出现重组的动向。

受不景气影响最大的,不是中小杂志社,而是那些杂志出版集团。中小杂志社往往负担轻,随机应变比较容易。而实现“康采恩”化的杂志出版集团,要有新的变化,往往先要健全财务管理,以资金实力为背景,实施合理化措施,重组购并,改善机制。

2004年,德国最大的杂志出版集团古纳亚尔收购了属于“汽车杂志之雄”施德托加路德的先行汽车杂志社。2007年至2008年前后,在杂志行业排名第二的比尔塔杂志出版集团,如愿以偿地收购了以汉堡为大本营的中等杂志出版集团弥尔毕舒德鲁。不仅如此,这些大集团并未善罢甘休。趁着2008年的金融海啸,又有一大批著名杂志社进入其收购的“候补名单”。

其中,像比尔塔收购弥尔毕舒德鲁,是大企业(大资本)吞并中等企业(中等资本)的典型事例。在其收购前后,为德国的行业报纸和一般大众传媒所津津乐道。

弥尔毕舒德鲁的发展历史说起来很有意思。20岁的狄尔库·曼德依,作为汉堡一个医生的儿子,“为了解闷”,于1975年创办了电影杂志《电影院》。此后依靠自有资本稳步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乘着私营电视台的繁荣和栏目(节目)多样化的东风,1990年,狄尔库·曼德依推出了德国第一本半月刊的介绍影视剧的杂志《电视剧、电影》,取得巨大成功。1992年,又推出大众杂志《麦克斯》。1995年,又相继推出崇拜年轻人体格的《前卫健身迷》杂志、面向新时代女性的《恋人》杂志以及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杂志。在这一时期,像“时代的前驱”、“改革创新的先锋”、“快速发展的榜样”、“获得巨大成功的典型”,成了弥尔毕舒德鲁的代名词。创业者狄尔库·曼德依被誉为可以把一切变成黄金的“弥达斯”(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一,戈尔迪的儿子,佛律癸亚王,可以点土成金——编译者注),在1991年被评选为德国“年度最优秀媒体人”。事实上,与其他杂志社(杂志出版集团)相比,弥尔毕舒德鲁的成功率是最高的。

然而,近些年来,弥尔毕舒德鲁明显走向衰落。2003年的销售额虽然为1.61亿欧元,但与2000年相比,广告收入大幅度减少,减少了8500万欧元。最近几年,社内加大调整力度,员工也从800人削减到490人,但收效甚微。杂志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发行销售册数明显减少。例如,《恋人》的发行销售册数从27.4万册减少到17.5万册,《前卫健身迷》的发行销售册数从39万册减少到24.9万册,《麦克斯》的发行销售册数从30万册减少到18.4万册。

弥尔毕舒德鲁走下坡路的原因,不仅仅是围绕广告收入减少所采取的对策不得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围绕经营权所产生的内部纷争。当年《电视剧、电影》杂志创刊的时候,弥尔毕舒德鲁由于资金不足,吸收了意大利大媒体集团利茨沃里的资金。当年,利茨沃里在向德国发展的同时,也把发展的触角伸向了美国。但是,1995年,利茨沃里在好莱坞的事业遭遇失败。由于损失巨大,经营陷入困境,情急之下,利茨沃里没有与弥尔毕舒德鲁商量,就把所持的一部分股份高价转卖给了比尔塔。

比尔塔早就对弥尔毕舒德鲁很感兴趣,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利茨沃里找上门来漫天要价,比尔塔抓住天赐良机,竟然接受了。拿到股份,就意味着比尔塔也进入了弥尔毕舒德鲁经营管理的高层。

一个集团,三个经营者,三种打算——利茨沃里想着拿到现金赶快从弥尔毕舒德鲁撤退,比尔塔想着怎么收购弥尔毕舒德鲁,弥尔毕舒德鲁则还在想着保持经营的独立性。“同床异梦”激化了三者的纷争。1999年,当纷争达到顶点的时候,创业者狄尔库·曼德依实际上被排除在经营管理的高层之外。在这期间,弥尔毕舒德鲁的经营方针错位,资金使用混乱,谁都指挥谁都不负责。编辑们心灰意冷,失去了往日创新进取的精神。1995年以来,也就是比尔塔参与经营策划以来,弥尔毕舒德鲁的业绩一落千丈,新创刊的几个杂志均以失败告终。到了这个时候,弥尔毕舒德鲁方才明白,比尔塔的错误指挥是故意的,目的是让弥尔毕舒德鲁先贬值,然后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收购弥尔毕舒德鲁。

比尔塔用心良苦,最终以破天荒的低价格全部收购了弥尔毕舒德鲁。最近,比尔塔的负责人来到汉堡,与策划、编辑、经营、管理人员一块分析了弥尔毕舒德鲁的过去,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战略。取消赔钱的业务,对有希望的业务注入资金,以使新的弥尔毕舒德鲁有新的发展。不过,弥尔毕舒德鲁在实际上已经解体,比尔塔只是保留了几个有影响、有品牌效应的杂志作为自己旗下的出版物,以形成几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已。

(商若男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