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口语艺术实用教程
9658600000020

第20章 口语艺术成长(4)

二、朗读准备

朗读需要事先做准备。准备工作分为四步:理解作品,产生愿望,引发心动,调配技巧。一个人若做多做熟了,这个过程会于片刻之间快速完成。

(一)理解作品

也许人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遗憾,就是当你读完一篇作品后,有一段不短的时间,心里总缠绕着一种莫名的情感,令人不快不安也不能释怀,就好像梦魇般想动却动弹不得,又像是付了点小钱却无意间拿走了人家昂贵的物品,虽然没人前来讨要,自己却怎么也不能心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反复被一篇作品拽着重读后,终于明白:当朗读超前于理解时,这种朗读会因太不到位而受内心的指责。比如对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中第一句话:“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用力表现“更宏伟、更感人”,而这样朗读过后,会感到很不是滋味。当真正读懂全篇后,坟墓的普通与人格的高尚之间的巨大反差令人心灵震撼不已,那时“托尔斯泰墓”是费力读出的,读其后的“更宏伟、更感人”就像梦境已过尚未清醒般若有所思、若有所失罢了。现在就让我们来重温该文(节选),弄明白怎样才算理解作品。

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

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只有朴素谈不上最美,一定另有原因。)

这位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却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朴素得没有一点标记或提示,甚至连点保护设施都没有。)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圭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体里安放着一位当代最伟大的人物。(“逼人”表现了人们内心对这位伟人的敬仰和钦佩,所以不会再……)

然而,恰恰是这座不留姓名的坟墓,比所有挖空心思用大理石和奢华装饰建造的坟墓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到他的安息地来的成百上千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没有比托尔斯泰最后留下的、这座纪念碑式的朴素坟墓,更打动人心的了。(朴素坟墓更打动人心是因为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

可见,理解作品就是指通过看作品来了解作者说了什么,把他直接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寓意都找到,这样才能让作品成为唤起情绪记忆和联想活动的凭据,进而整理思绪,理清脉络,区分主次,进行朗读的整体设计。真正地理解作品是朗读再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必备前提。

(二)产生愿望

朗读的再创造活动需要由朗读愿望来驱动。朗读愿望强烈与否、实在与否、端正与否直接影响朗读效果。没有愿望的朗读会表现得平平淡淡、无精打采、不动感情、应付了事;有朗读愿望但如果没有落在实处,也容易给人空空洞洞、飘飘忽忽的印象;如果朗读动机不端正,过于关注文本以外的东西,如靓丽的外表等,私心杂念就会干扰朗读、损害朗读。强烈的朗读愿望要么根植于文化传承的责任心;要么是参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热情;要么是为他人服务的精神等。总之,明确目的容易激发朗读愿望;由愿望来驱动朗读则容易唤起真情。

(三)引发心动

引发心动是指由作品激起朗读者情感和思维的积极运动,朗读需要有这种内在运动作为依托。心动主要表现为感受活动和潜语活动。

1.感受活动

与说话的由想到说过程不同,朗读的过程是由看作品到理解、到感受、到发声,这其中感受是关键。感受如果不活跃敏锐,便容易使朗读变为机械读书、有口无心。而要让感受活跃起来,就要启用全脑。形象的想象力和抽象的理解力对感受一样重要,不可缺少。因此,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中既包含形象感受,也包含逻辑感受。我们先来体验一下形象感: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这天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也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让·彼浩勒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一句极能触动心灵的话,它创设了一种情景,令人产生切身感受,从而萌发同情心。

在朗读纪广洋先生的《一分钟》(节选)时,感受一下观点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性:

著名教育家班杰明曾经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救电话,并与那个向往成功、渴望指点的青年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待那个青年如约而至时,班杰明的房门敞开着,眼前的景象却令青年人颇感意外——班杰明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狼藉一片。

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一边说着,班杰明就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班杰明就又打开了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客厅。这时,青年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水气息里还漾着微波。

可是,没等青年人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班杰明讲出来,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青年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既尴尬又非常遗憾地说:“可是,我……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班杰明一边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言细语地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班杰明舒心地笑了。青年人把杯子里的红酒一饮而尽,向班杰明连连道谢后,开心地走了。

其实,只要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了理想的人生。

人生要成功就要做很多事;多做事需要很多时间;善于抓住每分钟做事,很多事都能做成。这就是本文展示的思维逻辑,它令人在听故事的轻松中不知不觉地认可结论。下面从对老舍先生《住的梦》(节选)的朗读中,能够同时获得形象与逻辑两方面的鲜明感受:

不管我的梦想能否成为事实,说出来总是好玩儿的:

春天,我将要住在杭州。二十年前,旧历的二月初,在西湖我看见了嫩柳与菜花,碧浪与翠竹。由我看到的那点儿春光,已经可以断定,杭州的春天必定会教人整天生活在诗与图画之中。所以,春天我的家应当是在杭州。

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在那里,我虽然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只有这里没有使我失望。到处都是绿,目之所及,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地颤动,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似的。这个绿色会像音乐,涤清了心中的万虑。

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从我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论天气,不冷不热。论吃的,苹果、梨、柿子、枣儿、葡萄,每样都有若干种。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

冬天,我还没有打好主意,成都或者相当得合适,虽然并不怎样和暖,可是为了水仙,素心腊梅,各色的茶花,仿佛就受一点儿寒冷,也颇值得去了。昆明的花也多,而且天气比成都都好,可是旧书铺与精美而便宜的小吃远不及成都那么多。好吧,就暂这么规定:冬天不住成都便住昆明吧。

在抗战中,我没能发国难财。我想,抗战胜利以后,我必能阔起来。那时候,假若飞机减价,一二百元就能买一架的话,我就自备一架,择黄道吉日慢慢地飞行。

老舍先生借描写旅游感受来论证最理想的四季居住地,歌颂了杭州、成都、北京、昆明等大都市的自然与人文美景,令人不禁要表示认同,而且渴望一一前往以亲身体验。这就是作品给予人的心服口服之理和由衷向往之情。

2.潜语活动

有些作品,它某处的字面意义与整体的内涵意义之间有某种不同,要想把这类作品字里行间丰富的含义挖掘并体现出来,就必须准确地找出暗含其中的潜语。潜语又叫内在语,在戏剧艺术中又叫潜台词。潜语能量很大,在言语下流动,随时赋予语言以根据和生命。只有把握住潜语,朗读才有深度,也才会迷人。如说:“我怕啥!”时有“我什么都不怕”的潜语。在朗读宗璞先生的《紫藤萝瀑布》(节选)时,可以体味潜语在情感表现上所起的微妙作用: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为什么?出现了什么值得关注的事呢?哦,快看哪……)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还不算完,还有更美妙的呢!)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引发的回忆那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有些许遗憾,因为回想到当时的景致不怎么完美。)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象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并不心服于这种解释,但无可无奈何于眼前的现实。)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没指望再见到藤萝花了”这是文章开头惊喜发生的心理预设。)

(回到现实的喜悦中)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是流向“人的心底”,因为让人从中领悟到人生真谛。)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幸之后总有新的更美好的东西诞生)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了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就像一个人)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种对生命的感悟令人重获激情和活力,跃跃欲试。)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四)调配技巧

朗读需要的发音技巧很多,不只需要一种。所以,既要根据内容从自己已经掌握的所有技巧中选出适用的,又要将入选的几种进行巧妙的组合安排。技巧的合理搭配对朗读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搭配不同则表现力强弱不同(朗读有哪些可用技巧,可参见前面的节律那一讲)。

三、朗读析要

(一)用心亮相

这里的“亮相”一词专指朗读的开篇,即全文开始朗读时出口的第一句话。开口“亮相”若能使人信服,就成功了一半。所以,第一句一定要读好,自己要读出感觉,也要让他人听出味道,就像戏剧主角第一次出场便要以独特的形象吸引人一样,刚拿到文本首要的事是确定怎样好好“亮相”。一个好的亮相往往是由全文规定下来的:怎样的音高、怎样的节奏、如何咬字……开口朗读那种没有来由的突兀和莽撞会令听众即刻“改换频道”。如对《珍珠鸟》的开场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有人以不知要做什么的糊涂给人莫名其妙之感;有人以鸟与我无关给人言不由衷之感;有人以那可不是我的给人以假模假样之感……这样亮相真是出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