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写作与语言教程
9658500000007

第7章 写作主体的修养和能力(3)

六、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能力对于鉴赏主体来说,乃是由艺术活动的爱好和兴趣所积累的经验记忆而形成的审美心理活动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有了艺术的眼光,就能够鉴别什么是真善美的佳品,什么是假恶丑的劣品,因此,艺术鉴赏能力又可以称之为艺术的感受力或审美的理解力。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于写作者来说首要的意义在于同时也提升了他精神境界中的真善美。高风亮节之人,才能写出格调高雅之文。

有了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经过大脑的再造想象就会出现语词的绘画、语词的雕塑、语词的建筑、语词的音乐,这就是写文章时所说的艺术复述的彩笔。如果再从感性的认识上升为审美的理性剖析,那么一篇艺术评论文章的产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于写作其他类型的文章,也会从艺术经验的借鉴当中汲取大量的营养。之所以很多作家同时也是画家、雕塑家、书法家、音乐家、戏曲演唱家、电影艺术家,是因为艺术语言符号的组合机制与提炼艺术感染力的经验感悟,有很多相通之处,其感情性和形象性的美感特征也是艺术品所共有的。苏轼评论唐代诗人王维时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歌写作讲究诗情画意,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对于绘画鉴赏能力高的人,运用文字符号来描绘这种画意当然就是胸有成竹了。小说也有景物、场面的描写,高尔基还特别强调过小说要写出风俗画的意境,这种画面和场面的构图,对于懂得绘画、建筑等门类艺术的人来说,就会产生语言表达的立体感,可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一个对于音乐的旋律有较高鉴赏能力的人,他也易于捕捉到语言的旋律美,使读他作品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音乐美。很多诗人、散文家都喜欢用听觉的乐音的感受,来表达视觉美感的享受,当然也可以反转过来以视觉的画意美,来抒写听觉的音乐美。熟悉或掌握电影镜头蒙太奇组接的报告文学家,有时就以蒙太奇的手法组织报告文学的结构,显得语言十分简洁而且能给读者留有悬念的引力,这就是吸收了镜头语言的艺术魅力。再就艺术构思而言,文学文本讲究“召唤结构”,水墨画讲究“计白如墨”,话剧台词讲究“潜台词”,戏曲讲究“虚拟手法”,音乐讲究“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固然各有审美情趣,但共同的特质是留出美感意义的空白,让欣赏者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对于写作者来说,在采用文字语言符号描述客观世界时,各种艺术形式的“意义不定”和“意义空白”的构思,都是有启示性的、有借鉴性的。

七、思维能力

思维是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和规律的心理活动,它是以感知和表象为基础的对于客观事物的高级认识过程,它经常借助语言为工具来进行。而写作行为正是思维的内部语言演化为外部语言的活动过程,所以人们常说写不好是因为没有想好。

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钱学森先生在他主编的《关于思维科学》一书中为思维立“学”,就提出过一种三分法:“思维学又可以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学、形象(直感)思维学和灵感(顿悟)思维学三个组成部分。”

1.形象思维。亦称直感思维。这是始终伴随着的具体的感知表象,从而把握客观世界——诸如人物、场景、事物等本质特征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一思维过程的起点是客观事物的直觉表象,而后由单一的属性进入整体的全面的属性表象,这样渗透着写作者意念的意象出现了,最后以富有表现力的言语形象果实宣告形象思维的初步完成。形象思维的能力在叙事文体和抒情文体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能力的薄弱,势必酿成抒情写意呆板单调而落入俗套。在议论文和说明文中,这种能力的发挥有助于文章的鲜明生动,不是有形象说理和形象说明的表达手法吗?

2.逻辑思维。亦称抽象思维。它是舍弃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直感表象,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概括其本质特征和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有些文体,诸如议论性的、实用性的、说明性的等,需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方可驾轻就熟。即使文学性的文体,也常在形象塑造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符合生活的逻辑、感情的逻辑,这里面也需要逻辑思维的介入。逻辑思维的基础是要把握形式逻辑的规律,正确地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割成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分析,认识才能深入;只有通过综合,认识才有结果。写作活动的每一种行为,都需要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无论是材料的取舍,还是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都概莫能外。

逻辑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还不能忘记以辩证逻辑认识世界。这样写作者才能做到全面深入地反映客观事物:不仅是静止的真实性的反映,而且是运动中的规律性的反映,从而能够敏锐地认识到现实生活发展中的新事物的生命力;不仅是孤立的真实性的反映,而且是对立统一的规律性的反映,从而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反面转化的真理。《老子》和《庄子》就是古代朴素辩证思维的杰作,而且庄子的辩证思维不止于逻辑上的,还是形象上的,他所开拓的相反相成、虚实相生、抑扬相衬、形神兼备的艺术方法论,可以说是辩证的逻辑思维和辩证的形象思维协调统一的美感成果,对于过去和当今的艺术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灵感思维。亦称顿悟思维。灵感或者顿悟是人的智慧高度集中的精神力量的产物,是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过程中突发的创造性思想的闪光。之所以又称之为顿悟,是因为它有时是已有经验和多次失败的产物。灵感虽有突现性,但却是写作者深广的观察体验而积累的果实,是心中久有而生,而绝不是心中无有可现。不过,写作者在一般情况下对此很少察觉,那是因为有时它在人的无意识里,虽有语词形式,但却是模模糊糊、时断时续、残缺不全的,形不成整体的意象和完整的思想;有时它甚至沉没在人的潜意识里,没有通过语言区,因此梦境生发灵感就是这种心理现象进入到无意识又升华为显意识的反映。为什么说写作者要捕捉灵感,要抓住灵感?就是因为它既有突发性,又有速灭性,即转瞬即逝。换句话说,它有时能够从潜意识和无意识突进到显意识,也可以从显意识化为无意识以至于沉没到潜意识,这就是所谓的意象遥化。因此,写作者且不说要在灵感进入显意识时疾速地以语词形式将其记载下来;而在无意识阶段,哪怕仅是几个词语或一两个残句,也要视为宝贵的记忆,切莫丢弃在遗忘的角落,因为它很可能是激发灵感的契机,是敷演成光彩夺目意象的火种。

八、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交际工具,是思维工具,是社会化的为全民服务的符号系统。写作是以语言为工具,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信息交流的思维活动。写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何,可以直接透过写作的成品反映出来。所谓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能够准确、鲜明、生动而又简明地编织语言,用以抒情写意的个性化的心理特征。这种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水平如何,语言运用的艺术化程度如何。

1.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自200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开始施行,这就意味着现代中国人的写作活动必须依法使用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现代汉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三以”就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规范汉字,目前主要以国家发布的1955年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86年新版的“简化字总表”,1988年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包括《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准绳。这样一来,在写说活动当中就不能滥用地方音、滥用方言土语词,滥用异体字和繁体字。

遵循语法的规范化。根据语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要想写出表意恰到好处,成效明确到位的话语,就必须顾及到语义和语用这两个平面的一些法则。早年朱德熙先生撰写《现代汉语》语法部分时提到“被”字句的一个特点:“从历史上看,‘被’字句所表示的事情对于受事者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例如:我们被人欺负了。(《红楼梦》)老太太也被风吹病了。(《红楼梦》)史妹妹这样一个人,又被他婶娘硬压着配人了。(《红楼梦》)”“被”字的这个语义内涵,“被字句”语用的这种言外之意,至今仍然保持着部分的传统影响力。

由于汉语语法结构的简明性或者说简约性、简易性,有些看似句法结构的问题,究其实、溯其源却是语义自身或语义组合的不当。因此,写出不通的文句,也就是不合乎语法规范,往往是由于没能搞清楚每一个语词的全部词义和语义,诸如内涵意义、外延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等等。

语言的社会性和全民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全民需要的变化而有所发展变化。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进程当然也不例外。作为写作者应当注意到这种变化,从中汲取新的滋养。2007年教育部网站公布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态报告”,公布了一批新语词,特别是那些网络上出现频率较高的新词新语,引起了大众的瞩目。语言的社会性和全民性还表现在语言是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向前发展的,那些不健康的东西,固然也会流行一时,但最终的结局还是为社会所淘汰;而那些健康活泼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必然会充实到普通话里,使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得到发展。

2.语言运用的艺术化。作家秦牧的一段话讲得简明扼要:“应该培养起自己对于语言的敏感,才有利于遣词用字,写出明确、清晰、生动、鲜明、节奏和谐、音调优美的作品来。”张志公先生将修辞活动的一个主要任务定为运用语言的艺术,而谭永祥先生把这一特质提升为全部使命:“修辞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言语艺术,是言语和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提高语言运用的艺术化,还有一个实用有效的途径,那就是鲁迅先生所教导的研读著名作家的修改笔墨,他说,这“是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这方面的力作当首推著名修辞学家倪宝元先生的《汉语修辞新篇章——从名家改笔中学习修辞》。

写作者语言艺术化的高低,也可以说是修辞运用的审美价值高低,并不取决于铺陈了多少美词丽句,摆开了多少修辞格式,而是以修辞的运用是否得体这一修辞学的最高原则为准。这里仅从初学写作者易出疏漏的三个下位法则——适度、适境(语境)、适体(语体),说说提高语言艺术化效果的注意之点。

首先是适度。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都强调修辞的运用要适度;德国哲学家尼采则引用他的前辈叔本华的话,批评了修辞的过度:“每种过度都引致某类后果,此后果通常与意愿相反,同样,词语的确用于使思想让人领会,然而唯有恰到好处方可。词语堆积起来,超出了这个限度,就使得交流着的思想愈趋晦涩……”尼采还指出修辞格过度的害处:“隐喻过度使用了,遂趋于模糊,引致隐晦。”

其次是适境。即切合语言环境。亚里士多德的“切题”说,陈望道先生的“适应题旨情境”说,都是适合语境的意思。语境可划分为语言因素语境和非语言因素语境两大类。语言因素语境讲的是言语作品上下文的组合关系,组织得协调一致,就能有效地提高语言运用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非语言因素语境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指的是写作主体身份、接受对象、社会背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场合情境等。现代语境学研究更强调人本观念,将人际关系环境、人的性别年龄、人的心理状态、人的文化水准、人的动作表情、人的宗教信仰等等都列入非语言语境之中。自古流传下来的关于“推敲”的典故、“一字师”的故事、炼字炼句的佳话都可以从切合语境法则的视角来分析这些语言艺术化的提炼进程。

最后是适体。这个“体”是狭义的,与得体之“体”不同,专指语体。语体在王希杰先生看来“就是语言的语境偏离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模式,或者说是语境变体,是语言零度形式在语境的影响和制约之下而产生的偏离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一系列区别性特征所构成的系统。”因此语体也可以说是语言因素语境的一部分内容,但是语体,特别是文艺语体的恰切选用对于增强语言艺术化的表现力颇具价值。这方面在本教程的下编将有专章予以详尽的阐述。

以上所阐述的每一种修养和能力,都是写作主体修养和能力结构的重要方面,这四种修养和八种能力或互为因果,或相合升华,而当这四种修养和八种能力在写作者身上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时,写作成品的质量就会升腾到一个新的高度了。

【思考与练习】

一、整理中小学阶段精读过的书刊,并写出五种书和一种刊物的简明介绍。

二、观察校园环境和学校建筑,各以300字左右的篇幅,描述其概貌。

三、简述观察四法、四类联想和五种想象,并各举一例分析之。

四、思维学由哪三个部分组成,对于写作活动各有什么意义?

五、你对于音乐和绘画有所爱好吗?各举一个名作写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