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写作与语言教程
9658500000006

第6章 写作主体的修养和能力(2)

4.联觉感受。写作者对于客观世界的感知、观察、体验,诚然以视觉和听觉这两种高级感觉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不过其他的感觉,诸如味觉、嗅觉、肤觉、渴觉、饥觉、动觉和平衡觉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抒发感受时能把两种以上的感觉沟通起来,就是联觉感受。季羡林先生在《爽朗的笑声》一文中这样写道:“这样的笑声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了。乍听之下,有如钧天妙乐,滋润着我的心灵,温暖着我的耳朵,怡悦着我的眼睛,激动着我的四肢。我觉得,这爽朗的笑声,就像骀荡的春风一样,又仿佛吹遍了整个燕园,响彻了整个燕园。”笑声属听觉,这里还以视觉、动觉、肤觉来抒写在民主与法治时代的“爽朗的笑声”的动人意象,增添了笑声的语义内涵和外延张力。

当然,表现在写作的成品里面时,这四类又可以两结合、三结合乃至于四结合,而显现出多姿多态的情感体验。

四、记忆能力

记忆是人类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指的是人脑对于外界输入的信息,或者说是所亲历过的事件、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所体验过的情感的一种储存和保持,在必要的时候使之重现和再认,即可以提取出来的过程。“走马观碑文”、过目不忘、过目成诵,就是对于记忆能力高超的绝妙写照。

记忆能力与写作者休戚相关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1.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和语词语义结合在一起。当然语词语义可以单独记忆,牢记三千五百个常用字、两万多常用词、一千多常用成语,并且会读、会写、会用,是初学写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但是,这种孤立的语词语义记忆,莫如与知识的记忆,抑或与美文佳句的背诵结合起来,这样会更便于保存、激活与输出。

2.情景和情绪的记忆。也可概括为形象的记忆。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里,认为这是艺术家“创造活动的首要条件”。他指出:“属于这种创作活动的首先是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里,此外,这种创造活动还要靠牢固的记忆力,能把这种多样图形的花花世界记住。……他应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一般地说,卓越的人物总是有超乎寻常的广博的记忆。”这种形象的记忆,对于艺术家来说,要牢固、要广博,在此基础上写出的作品才能引起人们的兴味,才能广而传之,久而传之。

五、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可以说是写作与欣赏的翅膀。想象力与联想力的结合,可以称之为艺术形象思维的动力,它推动着写作主体的表象记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向高,浮想联翩,使其形象跃动而出,美感魅力张扬拓展。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生动地阐述了记忆、联想和想象的关系:

想象依据记忆,而记忆依据现实的现象,记忆的积累不是杂乱无章的。有一种规律——联想的规律,或者像罗蒙诺索夫所说的“共同想象的规律”,它把全部的杂乱的回忆,照其相似或时间和空间方面相似进行分类,即概括起来——拉成一条无尽无休、接连不断的锁链,这条联想的锁链便是想象的导线。

联想的丰富,便标志着一个作家内心世界的丰富。如果内心世界丰富,那么任何一种思想,随便一个题材转眼便会出现生动的轮廓。

有了这种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写作者就不会拘泥于眼前或已有的人物、事件、景象,就会把当前的和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感觉的和幻觉的串成一条线,或者化合成一个新的晶体,这样就有了艺术的品位。

作为心理活动过程的概念,联想和想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联想

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想起另一种或几种在思想意识上有联系的事物,是从一种经验想到另一种或几种经验的心理活动机制。联想分为四类: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

类似联想说的是事物在性质方面有某一点相似,比如由鸟儿的叫声想起了歌手的歌唱。修辞中的比喻和比拟就与人的类似联想有关。

接近联想说的是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比如爱屋及乌就是如此,因爱其人,推及到其人住宅屋顶上的乌鸦也爱,这是空间接近所致,而佳节思亲则是因为时间的接近。

不过,朱光潜先生有这样的看法:“这两种联想有时混在一起,例如看到菊花想起陶渊明,一方面是接近联想,因为陶渊明常做菊花诗;一方面也是类似联想,因为菊花有高人节士的气概,和陶渊明的性格很类似。”

对比联想说的是两种事物或两种经验可以相反相成,由此而想起彼,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此对彼式的联想,如荀子的《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由舍之、不折,想到其反面——不舍、可镂。一类是以此衬彼式联想,如王夫之所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道出了互为反衬的联想效果。修辞中的对比格、反语格、反衬格等,皆由此而生。

关系联想说的是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态。比如,由部分想到了全体,从个别留守子女的艰难,想到打工群体的社会问题;由原因想到结果,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即为诗人由“雨疏风骤”之因想到的结果之象。

(二)想象

想象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虽然不完全排除逻辑思维,但它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甚至一直是伴随着具体形象。当然,想象不是文学艺术所独有的,科学技术也需要想象,飞机的发明就与科学家由于飞鸟诱发的想象有关,但这种想象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设想,虽然现实世界不存在,但未来世界有实现的可能。因而,不妨这样来概括:科学技术是从无到有的求真的想象,文学艺术不仅是求从熟悉的升华为陌生的真的想象,而且还必须是求美的想象。

因之,这样来阐述想象才是比较完整的:想象是把头脑之中已有的表象加工改制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想象的果实——新形象的最大特点是新颖奇特,其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之前,抑或是现实中从未存在过的东西。这种在某种程度上超脱现实的意象性的反映无论多么离奇,它都不是凭空而生的,归根结蒂仍是源于生活,取自以往的经验记忆。因此,可以有意求得,也可在无意间出现。

想象依照自发与自觉的角度,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属于没有预期目的和意图,没有主动要求去想什么,是随心所欲的一种想象。人的梦境和幻觉,由人的本能欲望,诸如饥、渴、性等所引发的想象均是如此。

有意想象则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意图,属于自觉性的想象。这种想象与写作的关系很是密切,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三类。

1.再造想象。这是根据话语、图形示意而在头脑中显现出来的形象。当然,这种再现已是那种不完全同于原型原貌的新的形象。比如,纪实文学的写作也离不开写作者想象力的发挥,但恐怕有不少笔墨属于由现成的文字材料,或说第二手材料,而形成的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这是根据写作者主体所感知的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独创而成的新颖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开了创造想象,也就没有了文学和艺术。现在有的电视剧编导过分强调原生态、生活化,有的甚至认为“要是把故事片拍成纪录片就好了”,这不能不说是对于艺术想象力在创作中实现审美价值重大作用的低估,甚至是一种否定。

3.幻想。这是纯属受个人愿望支配的某种向往和追求的形象浮现。它不同于幻觉,幻觉是没有外界刺激的虚幻产物,有时是知觉障碍的病态反映;它也不同于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由已有的语言、音像符号所诱发的;它与创造想象有相似之处,即都是个性化的、超现实的,但它不必经过那么复杂的创造性行为就可以显现,而且若是它符合生活规律那就是理想,反之则是梦想和空想。

从想象与记忆表象的联系角度来看,可将想象划分为神似想象、象征想象、类比想象、推测想象和组合想象。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