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做好现场采访
由于田径世锦赛具有项目多、时间紧、报道任务重的特点,要求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必须速度与质量并重。凭借积累的关于世锦赛的信息和田径项目的知识,严格按照报道计划进行报道。首先,重要的报道环节是参加赛后的新闻发布会,记者能够从中获取所需信息,力争在现场提问,做好现场采访;其次,混合区是记者利用的另一个采访地点,外语是交流工具,如果记者能够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比如英语和法语,工作起来就会很方便,大多数混合区的采访都能听得懂,凭借外国记者提问本国选手的问题,就可以作出内容丰富的报道。最后,训练场也是进行现场采访的重要地点,因为记者在这里可以不受限制,能透过金属网利用观察法进行采访。选手的竞技状态、受伤恢复情况、训练水平都能显露无遗。当选手从训练场进出时,记者能获得提问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现场采访通常是时间仓促,因此要事先准备好问题,抓到机会就提问。在报道过程中,记者应保持高度敏感,力求角度独特,信息丰富,以达到最佳报道水平。
6.充分利用信息渠道
为了完整、准确地报道世锦赛,除了要亲赴现场观看比赛和训练,参加赛后的新闻发布会,前方记者还要关注田径世锦赛的几个重要信息渠道,尽量多地搜集信息。
(1)国际田联官方网站
为了给世界各国媒体以及关注大赛的各方人士提供及时、准确、丰富的世锦赛信息,国际田联官方网站(http://www.iaaf.org IAAF)从1999年第七届塞维利亚世锦赛起,推出了世界田径锦标赛官方网站,即国际田联网田径世界锦标赛专题。专题通常设有新闻、赛程、比赛成绩、运动员、历史、图库、官方合作伙伴、网友论坛、多媒体报道等栏目。这些栏目提供了赛事新闻、大赛日程、最新比赛成绩、奖牌榜、运动员资料、人物访谈、历届世锦赛历史成绩等丰富的信息,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大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世界各国媒体都可以通过国际田联官方网站的世锦赛专题了解到最新、最快又相对完全的信息。
(2)当地组委会官方网站
世锦赛举办地组委会官方网站是广大媒体在大赛期间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源头。相对于国际田联网站的世锦赛专题,当地组委会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更为具体,具有较强的沟通功能和服务性质。从赛事筹备、举办比赛到赛后的综述与评估,组委会官方网站均会有报道,因此,它是了解世锦赛整个举办过程的最佳窗口。
以2003年巴黎田径世锦赛组委会官方网站为例,巴黎官方网站(www.IAAF 9th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 Paris 2003)共开设了13个栏目,分别为新闻、成绩、赛事信息、票务、运动员村、志愿者、合作伙伴、住宿、旅游指南、有效信息、组委会介绍、购物和联系方式。其中,除旅游指南、购物和联系方式外,每一项又下设数目不等的子栏目,总数多达44个,为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报道资源。
上述两个世锦赛官方网站提供的报道具有快捷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权威性,提供了丰富而又新鲜的场内外资讯,成为各媒体获取世锦赛信息的主要渠道,为前方报道人员做信息的补充,使得报道更加完整、充实,而且信息准确。
(3)有影响的世界媒体
面对两年一届的田坛盛事,国内外媒体都会浓墨重彩地报道一番。因此,记者在做好采访报道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其他重要媒体的动态,特别是有特色的人物报道和深度评论等。一般来讲,国内媒体比较关注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雅虎、ESPN等媒体,他们关于体育大赛的报道更新速度快、观点新颖、分析深入,值得我国媒体在报道世锦赛过程中参考与借鉴。
(4)重点报道对象所在国媒体
报道田径世锦赛,除了要关注上述信息源以外,还要密切注意来自重点报道对象所属国家的信息。这方面的信息一是来自该国田径协会的网站,二是来自其权威媒体。相对于国际田联网、组委会网和美联、路透、法新等知名通讯社,要想从某个特定国家的田协或其国内媒体获取信息就相对困难,记者应在赛前的准备过程中,关注和搜集重点报道对象所在国的田径协会以及权威媒体的网址,以备查询。同时,在比赛过程中应尽量与该国同行取得联系、处好关系,争取得到所需信息。
(5)世锦赛举办地媒体
世锦赛举办地的广播、电视、报纸也是采访记者可以充分利用的信息渠道。东道主的身份使他们能够及时地了解更多的信息,例如,世界纪录诞生后,往往由购买转播权和东道主电视台首先进行采访,信息丰富而及时,报道内容往往比其他国家的媒体更有厚度。同时,举办地媒体的报道角度也颇具参考价值,但要求采访记者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本节思考题
1.简述田径世锦赛的报道规模及其特点。
2.田径世锦赛的报道业务包含哪些内容?
第四节F1赛事报道模式及其特点
在欧洲,乃至在全球,历来有将F1与奥运会、足球世界杯并列为世界三大体育赛事的说法。这不仅是因为F1运动历史悠久,赛事时间长,规模大,花费高,影响广,而且F1运动还代表了当代人类最高的汽车制造水平。F1运动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体育与科技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F1是英文“Formula One”的缩写,中文译作一级方程式赛车。F1比赛的全称为“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一级方程式世界锦标赛”(Fia Formula One Worold Championship)。国际汽联(FIA)是国际汽车运动的最高权力机构,总部设在巴黎,负责统筹世界各国汽车运动,有一系列国家级会员。国际汽联制定汽车运动的规章制度,包括比赛的运动规则和技术规则,监督其执行情况。
一级方程式赛车是按照国际汽联规定的标准制造的,这些标准对赛车的长度、宽度、轮距、重量、发动机以及轮胎的尺寸有着严格的规定。与其说F1是一项体育运动,不如说是世界汽车技术的高级竞赛。如今的F1赛车,几乎和太空飞船一样,集合了尖端技术和宇航材料,就像是一支平置的火箭,其速度以千分之一秒为单位,在赛道上完成一圈圈贴地的飞行,实现了人类无止境的超越与追求。
一、F1赛事的起源与发展
F1运动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起步的20世纪50年代,技术革命的六七十年代,进入维修站的80年代,推出安全车的90年代以及一部引擎的21世纪。在不同的年代,F1的发展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迹。
1.起步的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是F1的起步阶段。F1大奖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在法国一个叫Paut的小镇上,举行了汽车比赛,比赛第一次采取了统一的一项“规则”(a formula),Formula One由此得名。1950年5月13日,首届F1大奖赛在英国的银石赛道(Grand Prix)举行,这里曾用作军用机场。阿尔法·罗密欧车队的意大利车手古斯佩·法里纳夺得冠军。这一年,法里纳以总分30分摘下第一个F1年度总冠军,阿尔法·罗密欧车队以81分高居各车队榜首,可惜的是当时尚未设立车队冠军的称号。
在F1的第一个十年里,荣誉被两名伟大的车手所垄断,一位是阿根廷人胡安·曼努尔·方吉奥,38岁的他,在1951年夺得了个人第一个F1年度总冠军;另一位是法拉利车队的阿尔贝托·阿西里,他在1952年、1953年连续夺冠,成为第一个蝉联F1冠军的车手。F1的高速运动从一开始就与撞车连在了一起,在1952年的蒙扎赛道上,方吉奥驾驶的赛车撞向了围墙,摔伤了脖子,在战胜了死神之后,他夺得了1953年度的亚军。自1954年起,方吉奥连续夺得了四个年度的总冠军。1958年的法国大奖赛上,面对最后一次参赛的方吉奥,始终领先于他且几乎套圈的麦克·豪松出于对这位伟大车手的尊敬,最后时刻让方吉奥率先冲线,成为F1史上的一段佳话。
50年代末期,F1开始了一场技术上的革命。1957年,英国新军库柏车队带来了一股清风,他们推出了第一种中置引擎的F1赛车——库柏T53。与此同时,国际汽联于1958年作出一项决定:设立车队年度总冠军,大大激发了各车队的斗志,英国的一支新军温沃尔车队获得了第一个车队冠军。库柏车队先进的设计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1959年、1960年,库柏车队两夺车队总冠军,其车手杰克·伯拉汉姆则蝉联车手冠军。
2.技术革命的六七十年代
进入60年代,F1的技术革命也随之开始。库柏T53的四汽缸引擎能发出240匹的最大马力,将仅有440千克重的赛车推上近300千米/小时的速度。1958年闯入F1世界的莲花车队,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使用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62年,车队展示了莲花25型赛车,车手不再是直挺挺地坐在驾驶舱内,而是用几乎平躺的姿势“坐”在驾驶座上。这一改进一直延续到今天。同年,小直径的钢制方向盘也开始被各车队普遍使用。法拉利在坚持保留大直径木制方向盘一年后,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1967年,莲花-49赛车率先采用了前后扰流器,加强了车身的贴地性能。1968年,赛车第一次加装了尾翼,从而提升了整车的下压力。从此,F1进入空气动力学时代。同时,迈凯伦车队布鲁斯·迈凯伦亲自参加比利时大奖赛,为车队第一次赢得冠军称号。
这一时期的F1车坛,被英国车队所统治。1962年至1973年间,英国的F1车队赢得了12个世界冠军。
1973年,迈凯伦车队推出了经典的M23赛车。在这一年退役下来的杰克·斯图尔特,获得过三次车手总冠军以及27个分站赛冠军。斯图尔特对F1最大的贡献是他给F1带来了更多的安全意识,他领导的安全革命使F1的赛车、赛道、车手装备等,都从安全角度进行了审查、论证和改进。
1977年,第一辆配备了涡轮增压器的雷诺RS01赛车在英国站比赛中登场亮相。涡轮增压引擎很明显地提高了赛车的速度,但非常不稳定。F1从此出现了涡轮增压式与自然发动机并存争霸的局面。
70年代后期,莲花车队又开发出了侧导流箱、活动裙边等几项空气动力学的新技术,并夺得了1978年的车队和车队双冠军。同期,F1赛车在驾驶座后装上了进气箱,从而增大了进入引擎的气流,进一步提高了速度。
3.进入维修站的80年代
80年代在赛车运动中是一个空前的、伟大车手云集的年代。包括巴西人皮盖特、历史上最伟大的车手塞纳、法国人阿兰·普罗斯特和曼塞尔,他们之间展开的激烈而精彩纷呈的赛场竞争,将F1带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在车队方面,由普罗斯特和塞纳驾驶的迈凯伦赛车赢得了80年代的五个车手总冠军和四个车队总冠军。特别是1988年,也就是塞纳的第一个车手总冠军年里,迈凯伦赢得了16个分站赛中的15个冠军。法拉利则获得1988年意大利大奖赛的胜利。在这一年,法拉利车队创始人恩佐·法拉利去世。
80年代,在F1车坛无意间诞生了一项新的技术——维修站加油技术。1982年英国大奖赛开始时,尼尔森·皮盖特驾驶的赛车油不够,他的这一特殊情况促使一级方程工比赛设立了现代的第一个维修站。不久,维修站就成了F1大奖赛的一部分,这道风景给观看比赛的观众带来新的感受与悬念。
1984年,FIA推出了F1的准入标准,规定车手只有在赛车生涯中达到了标定的标准,才能进入F1,这种提高参赛标准的做法,无疑使F1车手的水准变得更高,更有竞争力。
随着各队都在致力于发展涡轮增压引擎技术,油轮增压引擎时代宣告正式开始,并以1993年初,尼尔森·皮盖特驾驶带有宝马油轮增压引擎的赛车赢得第二个冠军头衔为标志。1984年,安装了这种引擎的迈凯伦MP4/2赛车赢得了全年16站比赛中的12站胜利。1989年,FIA规定用原来的自然吸气引擎,换掉了油轮增压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