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体育新闻学
9658300000061

第61章 世界著名赛事报道模式及其特点(10)

1.世界田径锦标赛报道规模

世界田径锦标赛在全球的影响力仅次于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特别是在欧洲,田径运动受到普遍关注,有广大的爱好者,看台上总是座无虚席。田径世锦赛被认为是一场盛宴,是人类凭借自身力量向大自然挑战的最好场所,因此,每当田径世锦赛举行时,世界各国的媒体都要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报道,而在各类媒体中,电视首当其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国际田联官方网站报道,在2005年第十届赫尔辛基田径世锦赛上,有200个国家和地区的190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共有192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媒体进行了现场转播,转播国家与地区和参赛国家与地区的数字基本持平。第十届世锦赛全世界共有40亿人观看了比赛,这个数字相当于14站F1大奖赛观众人数的总和。在第十一届大阪世锦赛上,2007年8月25日至9月2日期间,来自世界各地各类媒体的大约有3500名记者涌入日本大阪参与了世锦赛的报道。近几届世锦赛以来,各国的采访记者队伍呈现越来越壮大的趋势,从2003年第九届巴黎世锦赛开始,包括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在内,采访的记者人数就超了3000人。在国际体坛,人们普遍认为媒体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是衡量某项比赛知名度和重要性的一把尺子。在各类世界大赛中,报名采访田径世锦赛的记者人数仅次于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可见田径世锦赛在国际体坛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欧洲媒体而言,田径世锦赛如同他们的一道看家菜,历史悠久,报道深入,记者的专业水平高。2001年第八届世界田径锦标赛期间,笔者曾作为《中国体育报》特派记者,前往埃德蒙顿采访了比赛,并亲眼看到欧洲及美国等国的记者对田径赛事的高度关注及报道规模。在电子媒体中,NBC、BBC、ESPN、法国电视二台(France2)、德国电视二台(ZDF)、ORT(俄罗斯公共电视台)、NHK、CCTV等世界知名的电视和广播公司纷纷派出了采访团,电视中心连绵起伏的白色帐篷成为体育场的一景。在通讯社中,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俄通社-塔斯社、新华社五大通讯社全部聚齐,它们租用了独立的工作间,最多的通讯社有十几人在进行采访。平面媒体中,在国际体育媒介中影响力较大的美国《田径》杂志、法国《队报》、德国《图片报》、俄罗斯《苏联体育报》与《俄罗斯体育快报》、《中国体育报》等媒体也悉数到场,竞相报道这届世锦赛。在新闻中心大厅的一侧,长长的媒体新闻资料柜上贴着各媒体的名称,大厅里整日见到各国记者如同勤劳的工蜂般进行采访和报道。在不远处数百平方米的新闻发布厅,每天都要举行几场新闻发布会,只要是有著名选手露面、重要赛事举行或在突发事件之后,这里便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媒体大战的火暴景象显露无遗。

相比世界其他国家媒体对田径世锦赛的高度重视,我国媒体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各类媒体派出的记者人数加在一起不过20人,而日本大阪世锦赛则超过了40人。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2.世界田径锦标赛报道特点

(1)电视台的赛事直播与专题报道

在田径世锦赛期间,世界各大电视台都会向国际田联购买赛事转播权,对影响力较大的比赛项目进行直播或录播,尤其是男子百米大赛,更是报道的重点。从项目受重视程度看,男子4×100米接力是仅次于百米的比赛,其次为女子百米、男子200米,媒体无不将这些比赛当做重头戏加以策划。

各国媒体之所以如此重视田径世锦赛的采访报道,主要是由于田径项目对于其他运动项目产生的重大影响,“田径是运动之母”,这句话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没有基础项目田径成绩的提高,就没有其他项目在速度上的跟进。

设立专题是各媒体报道田径世锦赛的另一个特点。田径项目虽是基础运动项目,但全年的国际赛事相对较少,除了国际田联举办的大奖赛,只剩下一些区域性或国内的比赛。由于缺乏长期性和连贯性,田径在平时的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上充当不了主角,只能靠田径世锦赛这样的机会大张旗鼓地报道,而报道的主要形式就是建立专题。电视台的专题内容十分丰富,从田径世锦赛的历史、比赛规则到世界名将、各届比赛成绩等,一切应有尽有,为广大受众提供了翔实的资讯。以2007年第十一届大阪世锦赛为例,我国电视媒体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转播。CCTV-5设置了专题报道,还挑选了中国受众感兴趣的项目进行了总计13次赛事直播,如刘翔的110米预赛、半决赛和决赛,男女20公里竞走、男女马拉松、男子万米等。而男女百米决赛、男女4×100米接力等重要比赛,则放在央视的新闻联播或CCTV-5的当日赛事播报中播出。

(2)通讯社的专稿和快讯

通讯社的田径世锦赛报道特点是专稿和快讯。前面提到的世界五大通讯社对世锦赛都非常重视,每届比赛都派记者前往举办地进行采访,报道量也相当大,尤其是通讯社的专稿形式,大大满足了电视观众在镜头外的信息需求,为各类媒体提供了许多有针对性的稿件,可以作为深度报道的素材。田径世锦赛是一个频出世界纪录的赛事,通讯社的宗旨是抢新闻,在破纪录之后一分钟内就要发出稿件,因此快讯在通讯社的田径世锦赛报道中是另一个鲜明的特点。从以往的比赛情况看,通讯社提供的信息不仅全面,而且具有深度,在中国媒体尚未参与田径世锦赛采访的20世纪90年代,信息来源都出自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和俄通社-塔斯社,报道内容之详细、之丰富是国内媒体无法比拟的。

新华社多年来一直有专项记者采访田径世锦赛,如跳高运动员出身的杨明,田径是他主要负责报道的项目之一,由于有多年运动生涯的经历,又有良好的写作功底,新华社的田径报道的深度因而在国内首屈一指。2007年大阪田径世锦赛,新华社派出王子江、肖春飞前往赛地,并进行了系列报道。在赛前的预测分析中,新华社网推出了一组文章,大标题为《大阪田径世锦赛八大对决刘翔注目世锦赛首金》。文章对八个项目竞争金牌的潜在选手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分别是刘翔对古巴的特拉梅尔和美国的罗夫莱斯之间的男子110米栏竞争;鲍威尔对盖伊的男子100米跑飞人逐鹿,室伏广治对安努斯与吉洪的男子链球亚欧的铁人对抗,埃塞俄比亚贾马尔对巴林契申科的女子800米竞逐,瑞典克鲁夫特对乌克兰布伦斯卡的女子七项全能的比拼,均来自埃塞俄比亚的迪巴巴对德法尔在女子5000米和10000米的同室操戈,贝克勒与莫特拉姆在男子5000米的“黑白对决”,伊辛巴耶娃对费奥法诺娃的俄罗斯女子撑杆跳的“德比大战”等。

(3)平面媒体的系统与深入报道

在平面媒体的田径世锦赛报道中,专业体育报纸《中国体育报》比较突出,它是我国纸媒中最早进行系统报道田径世锦赛的媒体。其报道模式是,将世锦赛分为三个阶段,即赛前预测、赛中报道和赛后综述,这样系统的报道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媒体中是绝无仅有的。《中国体育报》也是我国最早派出记者采访世锦赛的媒体之一,虽然出国采访的费用较高,但从1993年第四届哥德堡世锦赛以来,一直坚持派记者出国采访,每届的报道总量都达到七万至八万字。如此大的报道规模是其他报纸难以比拟的。

(4)网络媒体海量与丰富的资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对田径世锦赛的报道也日趋重视。以新浪为例,在2007年大阪世锦赛期间,组织了专题报道,主要栏目包括:聚焦刘翔、中国军团、诸强逐鹿、群芳争艳、赛场花絮、完全赛程、完全赛果、八方点评和精彩图库。从专家点评、兴奋剂丑闻、热点调查,到明星风采、读者互动,不一而足,丰富的信息和琳琅满目的网页令人目不暇接。在田径世锦赛的专题中提供海量而丰富的资讯,形成一定的报道规模,是网络媒体的一大特色。

四、世界田径锦标赛报道业务

世界田径锦标赛可谓是一次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多个项目同时、同地举行,赛况激烈,令人应接不暇。要在如此复杂的竞赛环境中,作出准确、相对完整而又精彩的报道,就要求前往赛场采访的记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高尚的职业精神,在赛前完成一些基本功课。

1.熟练掌握专业知识

项目多是田径赛事的一大特点。每一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都要进行多个项目的角逐,男子项目最多的一届达到27项(包括三个残疾人项目),女子项目最多的一届达到25项(包括三个残疾人项目),记者要想顺利完成报道任务,首先必须做大量的赛前功课。最重要的是熟悉每一个田径项目,特别是重点报道项目,补充田径知识,对项目发展的历史、竞赛规则的改变、基本技术的特点、世界田坛的实力分布以及著名运动员的动态等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对重点报道项目,如男女百米的比赛更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男子百米比赛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不到十秒钟,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足文章,仅靠比赛现场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记者要想写出有深度的稿件,就要在平时积累起相关的各种知识,掌握明星选手的动态与变化,才能够在进行世锦赛报道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田径比赛中的技术因素很多,除了运动技术外,运动设施、运动器材及运动装备等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世界不断地推出新技术和新手段,也是记者应该悉心掌握的内容。比如伊辛巴耶娃的撑杆、鲍威尔的跑鞋、体育场新型的塔当跑道等。风速对于运动成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记者也要加以研究。兴奋剂是田径比赛的痼疾,每届世锦赛几乎都要曝出兴奋剂丑闻,对于新型的兴奋剂及其检测技术,同样是记者要了解的内容。

2.研究赛程,制订计划

由于田径比赛是多个项目在同一场地内进行,且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赛间隔非常短,因此在赛事开始之前,记者应对比赛日程进行细致的研究,对每一天、每个项目的比赛时间、比赛地点都要烂熟于心。特别是当两个重要比赛同一时间或相继在场上举行之时,如何安排观察点和设计采访计划就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记者要根据比赛日程的安排,画出一份采访时间表,锁定重点报道项目,制订出一份详细的报道计划,细致到每一分钟、每个细节。例如,班车时刻表及乘车点,前往新闻中心、新闻发布厅和混合区的准确路线,以何种方式能够最快到达等,这样记者才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会漏掉报道重点,有助于在出现重大新闻事件时,不会手忙脚乱。尤其是当新的世界纪录诞生时,能够迅速找到采访地点,不至于在慌乱中手足无措,错过采访的好机会。

3.赛前采访和案头准备

世界田径锦标赛是高手云集的比赛,赛程紧凑,运动员人数众多,要想顺利完成报道工作,做好赛前采访和案头准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对本国选手进行深入的采访,有条件的要下到运动队里,在训练时采用观察法进行采访。对可能参赛的人选情况,要尽可能掌握详细的材料,对其成长经历、比赛成绩、参赛经验等做到心中有数。对教练员的采访,重点放在训练计划的内容、如何实施、训练和比赛的水平,特别是我国优势项目,如刘翔的110米栏、女子长跑及女子竞走等传统项目,不仅要了解这些比赛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还要在同项目上与世界水平进行横向比较。

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大多数项目是外国选手占先,他们遍及五大洲,人员繁杂,对于外国优秀选手的情况,必须提前了解,通过各种渠道,长时间地积累材料并加以整理。对于专业体育报刊而言,一般有专门负责田径报道的人员,应该至少有近三届世锦赛的各方面资料。否则,要想使自己的赛事报道具有深度是难以实现的。

为了顺利进行田径世锦赛的采访,认识选手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外国选手,中国的媒体大多是在印刷品或网络上看到选手的照片或资料,但当他站在你面前时,却往往认不出来。田径项目毕竟比不上足球、NBA和F1,一年里有足够的电视转播时段,参赛选手的形象早已刻在心中,所以多看比赛录像,了解他们在不同场合、不同打扮时的模样,以便当机会来临时,能够走上前去进行攀谈,或许能增加一个采访角度。实际情况是,记者在新闻中心就能见到大牌明星,外国记者能够抓住机会进行快速采访,一般对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是不会拒绝的。但坐在一边的中国记者,却因脸不熟而“放”过了采访对象,任采访机会擦肩而过。

4.熟悉采访环境

记者来到世界田径锦标赛举办地后的第一件事,即熟悉采访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赛场、训练场、新闻中心以及自己的食宿场所。记者要特别留意交通问题。组委会安排了班车供媒体人员乘坐,根据赛前、赛中和赛后的时间,发车密度会有所不同,基本上能保证记者顺利到达比赛场地。但是,记者千万不要以为班车可以从驻地直接到达比赛场地,有时需要绕道去接临近饭店的记者乘坐,这样一来,就浪费了时间。所以记者一定要对每条路线的班车试乘一次,了解行车的路线,估算出路上的时间。记者使用的另一种交通方式方法是公共交通,通常举办城市在比赛期间,允许媒体人员凭记者证免费乘坐各类公交车或地铁。如果发生记者误了班车的情况,一时又打不到出租车,即可使用公交车以解燃眉之急。有些城市的出租车不在大街上空驶,必须打电话预定,因此记者要打出富裕的时间。在欧洲,乘坐地铁一般要快于其他交通工具。

住宿也是媒体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赛场若离宾馆近就能节省不少时间。解决住宿也是比赛组委会的一项繁杂的工作。为了给媒体提供良好的住宿和工作条件,巴黎组委会从2002年12月起便开始向各国田径协会提供官方正式的媒体住宿预定表,只有填写了这张媒体住宿预定表的记者方有资格入住当地组委会预留的酒店。入住后,宾馆还为媒体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提供必要信息的咨询和班车等。解决了住宿问题,记者紧接着就应该对赛场、训练场以及新闻中心进行踩点,以便日后的出行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