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广播影视业
即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包括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公司以及其他影视节目制作公司。一个完整的广播影视业产业链包括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流转、销售、播出(放映)、传输覆盖、接收、监测等环节。
A.广播电台:对广播节目进行制作,并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一定区域传送播出声音节目。如成都人民广播电台。
B.电视台:制作播出影像声音节目单位。如成都电视台。
C.电影公司以及其他影视节目制作公司:
主要经营:电影制作——包括对影片的拍摄、影视后期制作等,如先锋影视有限公司;电影发行——包括电影的院线发行以及其他发行渠道;电影制作服务——包括电影拍摄器材的租赁、电影拍摄场地提供等。
(4)演艺业
包括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等与文艺表演相关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表演、经纪等行业。
A.文艺创作: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而创作出的可供人们欣赏并获得艺术体验的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等作品。
B.文艺表演:指表演者对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等作品的演绎和演出。
C.文艺经纪:即演艺的中介或代理公司,通过包装、联络、交流、组织演艺界活动的人,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赢利性机构。
D.其他相关行业:演艺活动器材、道具租赁等部门。
(5)工艺美术业
工艺美术业即实用美术业,按技艺类别可分成传统工艺美术业(特种工艺、民间工艺、文物修复、标本制作等)与现代艺术设计业(视觉传达、环境艺术、数码艺术、工业设计、服饰设计等)两大类,是人们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创造人工造物的行业总称。
A.传统工艺美术产业
指以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的行业。主要品种类别:一、工艺雕塑类,二、刺绣和染织类,三、织毯类,四、抽纱花边和编结类,五、艺术陶瓷类,六、工艺玻璃类(料器、琉璃、水晶玻璃等),七、编织工艺类,八、漆器类,九、工艺家具类,十、金属工艺和首饰类。
B.现代艺术设计业
包括一、视觉传达:含广告设计、装饰设计、包装设计、商标设计、服饰设计、书籍装帧等,二、环境艺术:含室内外装饰设计、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展览展示设计、舞台美术设计,三、数码艺术:含网络艺术设计、动漫画设计、影视传媒设计、商业摄影等,四、工业设计:指产品设计中家具、灯具、家电及交通工具等外观设计,五、服饰设计:含鞋帽设计、染织设计、妆花设计、首饰设计等。
从产业链角度看,工艺美术可分为:
A.工艺美术创作:工艺美术创作指创作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
B.工艺美术经纪:专门从事绘画工艺等艺术品的销售经纪。
C.工艺美术交易:工艺美术交易是指对工艺美术品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基础上进行的交易活动。
(6)广告及会展业
指通过各种传播载体和展示形式,宣传商品和服务信息,促进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
A.广告业
指利用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幻灯、路牌、招贴、橱窗、霓虹灯、灯箱等形式为介绍商品、经营服务项目、文体节目或通告、声明等事项进行宣传和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
B.会展业
指围绕一定主题进行的集体交流活动,通过举办各种类型会议、展览和提供各类服务,来促进商品、物资、人员、资金、信息流动的一种现代服务业。
(7)设计业
指进行各类图形作品、模型作品设计与交易的企业,包括:
A.图形作品的设计与交易:指为施工、生产绘制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以及反映地理现象、说明事物原理或者结构的地图、示意图等作品的设计与交易。
B.模型作品的设计与交易:指为展示、试验或者观测等用途,根据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的立体作品的设计与交易。
三、成都版权产业统计体系
为了能够展现版权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准确反映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增加值为核心,争取通过精简指标设置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动态地反映版权产业的运行状况。所以将成都市版权产业的统计指标分为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基础指标和统计分析指标三个类别。
(一)版权产业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
反映版权产业的发展水平、规模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分析版权产业增加值的行业构成,比较各行业的发展状况。
1.总产出
2.中间投入
3.增加值
4.固定资产折旧
5.生产税净额
(二)版权产业基础指标
即财务状况指标,主要功能是计算生成增加值和统计分析指标,由于各行业有不同的会计制度,所以只选取有限的指标数量。
1.工业增加值计算指标: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直接材料,制作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利息支出。
2.资产与负载指标: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资产总额,负载总额,流动负载,所有者收益,实收资本。
3.损益及分配指标: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税金、应缴所得税),商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商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服务业(营业收入,营业税收及附加,费用中的税金),营业利润,补贴收入,利润总额。
4.工资、福利、增值税指标:应付工资总额,应付福利费总额,应缴增值税,医疗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工会经费。
5.服务于专项指标:事业单位总收入,广告收入,住房基金。
6.人力资源指标:数量,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收入等。
(三)版权产业分析指标
这部分指标是对版权产业的总体及其各行业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重点反映版权产业的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发展前景与市场化程度等。
1.效益状况指标: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品销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
2.资产运营: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
3.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
4.市场化程度: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事业单位财政补助占版权产业总产出的比重。
5.版权企业从业人员占版权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6.发展前景:三年增加值平均增长率,三年总资产平均增长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7.辅助分析指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人均馆藏图书数,人均经营场所面积。
第二节成都版权产业各部类现状
一、核心版权产业现状
(一)软件业
成都是中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是中国政府基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功能性、战略性部署的区域。截至2008年,成都软件产业拥有多达1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成都软件业是成都版权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成都市版权产业分类进行研究时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成都的软件业。
1.成都软件业的发展历史
近年来,成都软件产业保持持续发展。1997年成都成为第一批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1年,北京、上海、大连、成都等10个城市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这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2004年,成都市提出将软件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突破口,加以重点发展,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关注。2006年,商务部正式授予成都为西部唯一的“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2009年,成都市获得“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称号,并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家“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成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软件产业基础和较强的人才储备,初步具备了抓住国际国内市场机遇的条件。2006年2月,成都召开首次软件产业大会,提出将成都打造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成都拥有1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
2.成都软件业的产业贡献
自2000年以来,成都软件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是成都市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成都软件产业年产值增幅超过40%,平均增幅超过全市GDP增速20个百分点,超过全市整个IT产业增速10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持了成都市信息产业乃至整个成都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成都市软件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创造产值420亿元人民币。2009年成都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47.1%,增加值238亿元,软件出口额实现4.3亿美元,同比增长43.3%。在成都出台的“十一五”软件产业发展规划里,到2010年,成都市的软件产值将力争达到1000亿元。
2008中国软件年产值达7000亿元。成都软件年产值占了全国总产值的6%。与全国几个大中城市软件业发展速度比较,2008年成都软件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达50%,增幅名列前茅。
从2006年商务部正式授予成都为西部唯一的“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开始,成都市软件出口呈跨越式增长之势。在全国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5个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中,成都软件服务出口排名全国第6位。2006年成都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同比增长45.5%,软件出口超过1.12亿美元,同比增长259.48%,出口份额仅占全国软件出口的1.86%。2007年,软件出口超过2亿美元,但从出口占软件产业比重来看,成都软件产业出口比重并不算太高,2006年占软件产业比重的4.35%,2007年也仅占软件产业比重的5%。成都软件业出口额占全国总额的比例在几个省市中是最低的,仅占了1.13%。
软件出口地分布呈现多元化,软件出口范围不断扩大。2007年成都软件出口遍布世界19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是美国,占出口总额的45.5%,第二出口市场是日本,占出口总额的44.9%。2007年成都市软件及IT相关产业项目4个,投资额达到420多万元,投资地为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成都软件出口主体日趋多元化,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软件出口企业。2006年,成都进行软件出口合同登记的企业有13家,除了巅峰软件、音泰思、索贝、四凯、启明、迈普等出口超百万美元的企业外,还涌现出杰华、迈思、基尔、科来等新型出口类型企业。其中音泰思入围2008年中国软件出口20强和软件外包20强。
3.成都软件产业的就业贡献
2006年成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达10万人,2008年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
2009年5月,第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在成都举行,会议紧扣国际软件产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这一中心,结合成都市把握全球产业转移所做出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就如何构建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进行了多方探讨和交流,并出台了《2009软件人才(成都)需求分析报告》。
报告指出,受国内外企业在成都加大科技研发和软件外包投资的影响,成都软件业人才需求出现扩容迹象。2009年,成都市对软件业人才的新增需求量预计约1-2万人,其中低端人才需求量占60%,中端人才需求量占35%,高端人才需求量占5%。
2010年预计实现软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软件人员人均产值达到50万元,2015年实现软件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
4.成都软件产业的区域布局
成都软件企业聚集程度进一步提高。高新区、武侯区、金牛区、青羊区、成华区、锦江区及其他地区(市)县的软件企业数量占成都市软件企业总数的比重分别是47.6%、20.2%、11.5%、8.1%、6.2%、4.8%、1.6%,其中70%以上的软件企业产值超过80%都集中在成都的软件产业带上。
成都市软件企业大多分布在具有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的高新区、武侯区和金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