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媒实践力
9656200000048

第48章 理论探寻:从纷繁现象揭示媒体本质形态(5)

(四)决策者借由娱乐化新闻缓解公众对政策及现实的不满是深刻原因

决策者希望通过将生产生活信息甚至是部分政务信息的传播娱乐化、趣味化,缓解公众对政策及现实的不满,最大化降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关于这一点,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早已提及,“商业与娱乐活动原本的密切关系,就表明活动本身的意义,即为社会进行辩护,欢乐即意味着满足。”

三、新闻娱乐化的评价

(一)新闻娱乐化体现了大众传媒的真实含义

郭庆光先生在《传播学概论》中明确提到:“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首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

新闻娱乐化的传播方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媒的真实含义,区别于从前新闻单一的指向性传播,还原了受众的主体地位。发送者考虑的不是“我要传播什么”,而是“受众想知道什么”,传播途径与方式上的多样化争取到了最广泛的受众,也带来最大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二)新闻娱乐化使媒介更快地获得资本,迅速地增强自身实力

当然,娱乐化新闻激发了最大多数受众的兴趣,受众在追逐刺激性新闻的同时也为传播者带来了可观的广告收益。

默多克作为媒介娱乐化的实践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重视市场、重视商业化运营,以盈利为目标;他坚持以受众为导向的传播理念,把受众完全等同于消费者,正是靠着娱乐、色情内容,他的媒体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积聚了雄厚的资本。他所掌控的新闻集团已发展成为一个真正全球化的跨媒体集团,他掌握着175家报纸,包括美国《纽约邮报》,英国《泰晤士报》。在美国,他拥有20世纪福克斯娱乐集团、福克斯电视网。没有哪一家媒体集团像今天的新闻集团一样,可以集电视内容供应商和传播道路于一身。

目前,我国整个传媒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从1998年起传媒业连续三年保持了25%的增长速度,利税总额已经超过烟草业,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四,出现了一批规模达到十几亿、几十亿甚至是上百亿的大型传媒集团。以媒体娱乐先锋———湖南卫视为例,根据其所属的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年报,公司辖属广告、节目、网络三大分公司,依托中国湖南电视台七大媒体的资源优势,拥有中国数亿的电视受众群体和湖南省200多万有线电视用户,形成公司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49.84亿元,净资产为23.86亿元。公司在省内外拥有40多家控股、参股公司,形成以长沙、北京、上海和深圳为区域中心,辐射全国的业务网络,经过资本扩张,电广传媒正向跨媒体、跨地域、综合性国际传媒产业集团发展。

未来5年我国将形成管制逐渐放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公平的传媒行业环境,随之将会有跨媒体、跨区域的传媒企业集团产生。比照国外传媒行业发展经验,乃至国内外其他行业发展轨迹,这种跨媒体、跨区域的混合媒体产业模式,也必将是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此进程中,资本市场将为此提供强大的支撑力。

(三)娱乐化新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文化的低俗倾向

大众传媒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最广泛的社会传播平台和最大的舆论造势效应,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承担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务。传媒的文化层次是由传者和受者的文化水平和文化趣味决定的,传者庸俗化的文化取向会导致受众整体文化素养和审美倾向庸俗化。媒介之间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手机、电视、互联网、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接受各类信息,这类信息又是以文化为核心对接受者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翻看每天的报纸、杂志,打开互联网新闻页面,受众看到的都是冠以耸人听闻的标题的各种猎奇刺激的消息,诸如《举报情妇自曝婚外情》、《残杀少女色魔“叔叔”被判死缓》,我们很难想象,充斥这种消息的社会舆论环境会给人带来阅读的高雅享受和愉悦的心理体验。

四、正视新闻娱乐化的趋势

(一)新闻娱乐化出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综上所述,新闻娱乐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现象,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可否认新闻娱乐化产生的积极影响,适度的娱乐化使新闻更具活力、更贴近市民、更易于接受。因此,硬性的禁止或限制新闻娱乐化是不可取的。针对新闻一味地媚俗和降低标准迎合大众趣味的现象,我们应采取正确引导和严格规范相结合的方式。

(二)新闻娱乐化应该走向何方?

传媒从业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背负着“喉舌作用”或是“社会良知”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受着经济效益的制约,媒体人在这种两难处境中表现出了迷惘。最后我想引用一位学者的话作为结束:“一个被多数人认可的说法是“软硬兼施、以硬为主”。硬新闻才是新闻的主体,娱乐化新闻只是一个配角和辅助。在不损害新闻价值的同时,适量增加老百姓关心的新闻话题,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这样在竞争中媒体就不会完全处于劣势。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这个度,既取得社会经济利益,又达到宣传引导作用等目的。这才是新闻发展中一种最值得期待的理想状态,是社会转型期中国媒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改革方向和道路。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3.[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4.艾凯数据研究中心:《2008-2009年中国传媒业发展前景及研究咨询报告》。

5.http://www.studa.net/xinwen/090827/15543178.html

6.http://www.chinaqking.com/%D4%AD%B4%B4%D7%F7%C6%B7/2009/31235.html

7.http://blog.bandao.cn/archive/63726/blogs-579843.aspx

作者胡方,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职研究生。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供职于北京瑞丽杂志社。喜爱读书、看电影,喜欢王小波,喜欢希区柯克。最近喜欢的一句话是: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

电视新闻时代谁将紧握话筒?——论电视新闻记者主持人化及其素质构成

刘旭

摘要:当今,电视新闻以它的声画结合和时效性等特征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这也给电视新闻记者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挑战,中国电视新闻记者行业的发展呈现出记者主持人化的倾向。本文着重论述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掌握话语权的新闻代言人,电视新闻记者应在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的要求之外,具备符合电视媒体传播特点的多种素质,包括善于应变,能说会播,形象气质良好等。总之,记者主持人化已成为电视新闻记者行业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者、记者主持人化、应变能力、语言技巧、“成为新闻”

一、电视新闻记者的主持人趋势

人类对新闻的欲望是天然存在的。“欲知道;欲使人知道;欲被人知道”这种声浪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一种共通的欲望。然而这种欲望愈演愈烈则是在现代传媒发展以后,尤其是电视新闻的发展。观众希望通过电视看到更新鲜、更真实、更深刻的新闻报道,受众的希望给倡导“新闻立台”的电视媒介带来极大挑战,但这些期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电视新闻记者的努力。

电视新闻记者是指一切从事电视新闻采访、编辑、制作的专业人员,统称电视记者。

在电视台,新闻记者的工作流程一般是这样的:新闻主任将不同类型的报道分配给不同的记者和摄影人员,他们到达报道现场并进行录制。在电视台,制片人和新闻主任计划播放什么样的报道,报道时间及其他细节。当摄影人员和记者回来时,记者撰写文章,编辑负责把采访素材编成片子。最后,播放稿完成被交给导演,进行审定及播出。事实上,如果是24小时的新闻频道,记者的工作还要更加复杂和紧迫,电视台每个整点都有新闻播出,分分秒秒都是截稿时间,卫星采访车的作用更是发挥到极致。在这样长时间、高强度的新闻采访与制作环节中,作为传播者,记者的作用可以归纳为:掌握和确定新闻报道的主题方向;进行采访、拍摄画面;创作电视新闻的文字稿。可以看出,电视新闻记者是参与到新闻策划、采访与制作过程当中去的电视新闻的灵魂人物,是新闻节目的主角。

让人困惑的是这样的一名深入新闻的人物却并不是镜头前向受众诠释新闻的播报者,往往站在新闻镜头前的是一名主持人或播音员,真正作为电视新闻主角的记者很少出现在屏幕上。这是中国电视新闻发展中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首先,旧有观念使然。在中国,新闻记者、主持人和播音员被当作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

其次,技术条件限制。长期以来,电视记者是“采摄合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卫星微波传递技术的发展,大量采用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的新形式,站在镜头前的记者才有可能拿起话筒,由“采播分家”逐渐走向“采播合一”。最后,自身素质欠缺。长期以来,电视记者的选拔还是只重笔下工夫,并不考虑语言条件和外形,这就让电视记者不能独当一面、勇于上镜。

正因为如此,镜头前实际存在着两个话筒,一个是主持人手中的话筒,另一个是记者头脑里的话筒。记者首先要把自己头脑中的信息通过文字稿的形式传递给主持人,在视时间为生命的新闻抢夺战中,这一过程必然使新闻发布“慢”半拍。的确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播报字正腔圆娓娓动听,但现场播报新闻的本义是给观众强烈的现实冲击感,主持人或播音员的出镜难免让人仿佛回到了安安稳稳的演播室一般,实在是“假”。

节目主持人的名称,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制片人唐?休伊特提出,他借用田径接力赛中跑最后一棒的人———ARCHOR一词,说明广播电视节目应由一个素质比较全面的优秀的人将节目内容组织为一个整体。节目主持人,即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进程,直接面对受众,平等地进行传播的人。在国外电视新闻主持人一般都是由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资深记者担任的。

早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CBS的著名主持人爱德华?莫罗本身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记者。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欧洲战地记者,因出色的现场报道和独特的报道风格而崭露头角,并以“这里是伦敦”现场报道闻名世界。50年代,被称为西方电视节目主持人“鼻祖”的CBS《晚间新闻》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记者。后来接任他的丹?拉瑟至今已有40多年的记者生涯,目前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之一。

50年代以后,这种“新闻主播”就逐渐成为美国CBS、NBC、ABC三大广播公司里最活跃的人物了。根据《电视研究》介绍,在节目主持人诞生地的美国,三大广播网的名牌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几乎全是清一色的记者,他们在从事新闻事业十几年后,纷纷走上了主持人或主播的岗位。

在中国,主持人还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行业。目前节目主持人据称已有5万多人,然而素质高,人气旺的名主持人却仍然稀缺。相比较那些年轻漂亮的主持人而言,人们更容易记住记者型的主持人:白岩松1989年毕业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从事记者工作,直到1993年参与创办《东方时空》;水均益1984年至1993年在新华通讯社国际新闻编辑部,任编辑、记者,1989年至1991年间曾任新华社驻埃及中东总分社驻外记者;王志毕业后分配在湖南电视台做新闻记者,1994年进入央视,在《东方之子》节目中任记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目前,电视新闻的发展使记者主持人化成为电视新闻记者对自身素质发展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也是大势所趋。

二、电视新闻记者面对主持人化应具备的素质

面对这样的挑战与机遇,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应该怎样面对记者主持人化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从而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呢?

记者在新闻传播的岗位上,有着特殊的素质要求,这要求首先是新闻工作者的共性要求,然后是电视媒介传播的专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