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9654100000037

第37章 党的新闻工作的历史教训(3)

四、要注意防止新闻宣传中的片面性现象

总结以往的新闻实践,宣传报道中的片面性现象严重也是重要教训之一。

早在1957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片面性问题就提出过严肃的批评,并对其表现形式及危害作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片面性就是思想上的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对于我们的工作的看法,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片面的。这样看问题的人,现在在共产党里面还有不少,党外也有很多。肯定一切,就是只看到好的,看不到坏的,只能赞扬,不能批评。说我们的工作一切都好,这不合乎事实。不是一切都好,还有缺点和错误。但也不是一切都坏,这也不合乎事实。要加以分析。否定一切,就是不加分析地认为事情都做得不好,社会主义建设这样一个伟大事业,几亿人口所进行的这个伟大斗争,似乎没有什么好处可说,一团糟。许多具有这种看法的人,虽然同那些对社会主义制度心怀敌意的人不相同,但是这种看法是很错误的,是很有害的,它只会使人丧失信心。不论用肯定一切的观点或者是否定一切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工作,都是错误的。”

片面性的要害,就是绝对化地看问题,或者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这对于正确认识事物都是十分有害的。

在我们的新闻工作实践中,片面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夸大一点,不及其余;感情用事,偏袒一方;跟风赶潮,一哄而上;盲目报喜,不愿报忧;言辞激烈,用语绝对,等等。

这些表现形式有着一些共同点,即都不够客观,不够全面,不够辨证,不够冷静。用这些方法来反映和报道事物,其结果,必然会出现失真、失度的情况。因此,虽然片面性的报道并不是在直接造假,但同样会给受众以虚假的印象,造成新闻报道整体上不真实的感觉。

事实证明,片面性是新闻工作的大敌,其危害性不容忽视,必须认真对待,严格防止。

1961年,刘少奇在谈到《人民日报》在“大跃进”中的错误和教训时,曾严肃批评报纸在宣传生产建设成就方面的浮夸风,在推广先进经验方面的瞎指挥风,在政策宣传和理论宣传方面的片面性。他说,当时报纸宣传了很多高指标,放卫星,使得我们党和国家在国际上陷于被动,而宣传“大办万头猪场”,结果是“祸国殃民”。他不无感慨地指出:“《人民日报》搞了这样多错误的东西,影响很坏,可以说,有报纸的害处,比没有报纸的坏处还要大。”

由于《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群众往往把上面刊登的东西都当作是中央认可和提倡的,所以一旦出现报道失实和片面性现象,在群众中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坏的。所以,刘少奇说,1958年蔓延全国,祸害百姓的浮夸风,以及当时所出现的很多事情,“是中央领导一半,《人民日报》领导一半”。

刘少奇的讲话对我们认识片面性现象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很有启示。新闻界一定要从以往的失误中汲取教训,要坚决防止片面性现象,要学会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反映和报道事物,力求给受众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全方位的现实世界的景象。

五、要注意把握好新闻宣传中的“度”

根据以往的新闻实践,由于新闻宣传失“度”,导致出现导向失误,影响传播效果的情况也很突出,教训同样十分深刻。

新闻宣传中的“度”,是情和理的统一,也是质和量的统一,它是保证新闻宣传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对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来说,把握好新闻宣传中的“度”,防止“大轰大嗡”和“大起大落”的现象,保持新闻舆论的常态,争取好的传播效果十分重要。

新闻宣传失“度”,主要表现为对宣传报道的内容、时机和分寸把握不准确、不恰当、不合适。对一家媒体来说,在组织宣传报道时,报什么,不报什么;什么时候报,什么时候不报;这样报,还是那样报,等等,如何把握好其中的“火候”和“分寸”,里面都有个“度”的问题。

在新闻宣传失“度”的各种表现形式中,盲目“刮风”、“起哄”和任意“炒作”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

一些新闻媒介为了配合某一宣传总喜欢“刮风”、“起哄”、“凑热闹”。只要有一点新闻“由头”,便动不动就铺天盖地刮起一阵风。风过之后,便是一面倒,一哄而上,各种媒体竞相炒作。于是就出现了媒体上众口一词、众人一腔的现象,好像一夜之间,世间万事万物的差别便消失了,便可以用一个模式行事了。

这些年来,社会上兴起的一股股“热”和一阵阵“风”,比如“攀比风”、“高消费风”,以及“股票热”、“集资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等,大都是新闻媒体“刮风”和“炒作”的结果。这些“风”和“热”所提供的虚假情况,不但给群众思想造成了混乱,也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形成了冲击和影响。这方面的教训我们应当好好记取!

当然,新闻宣传并不是一概不能“刮风”。有时,为了配合某项中心工作或宣传某一重要典型,一个时期内相对集中作一些有一定深度和力度的宣传报道,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须的,问题在于要把握好刮什么风和怎么刮风。

据以往的经验,要想取得好的传播和导向效果,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在组织和安排报道时把握好“度”。一个时期的宣传或对某一事物的宣传应当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布局合理,疏密适中,切忌搞大轰大嗡,动不动就连篇累牍,虚张声势,空造舆论。特别是在典型报道中,更须注意这一点。一个时期的宣传或对某一事物的宣传都需做好统筹规划,要防止大起大落,保持舆论的常态。比如该掌握多大的发稿量,每天的版面要安排多少篇稿子,每篇重点稿子要写多大的篇幅等等,都要缜密研究。一些重点报道,一开始可以适当造点声势,但不可过于集中,过于强猛,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新闻传播要像春雨般潜入,这样更便于群众接受,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宣传报道过程中,要注意,有些东西宣传到一定程度就应当见好就收,要随时警惕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防止将好事办成坏事。

另外,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还要注意增强宏观意识和大局观念,特别是在形势急剧变化、发生意外情况,或是社会上形成某种敏感思潮、群众中产生某种异常冲动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想想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真有道理,不要人云亦云,轻易盲从,更不要大脑膨胀,推波助澜,人家热你也热,一哄而上,争相炒作,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

为了防止新闻宣传中出现“一哄而上”、过于集中的“跟风现象”,1961年刘少奇在同《人民日报》的同志谈话时提出,“报道联系实际不要那么紧”,他要求《人民日报》的同志“要学会既联系实际,又与实际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围绕着当前的实际转,也可以报道些与当前斗争关系小些的事情”。

刘少奇的这番话告诉我们,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要防止在宣传报道中盲目跟风,任意炒作,要注意既不脱离实际,又同实际保持一定距离,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会更加主动。

这里又涉及在新闻宣传中要坚持革命热情与科学求实精神相统一的问题。

坚持科学求实精神,就是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反映事物。面对瞬息万变的斗争形势和改革环境,要做到细心观察,冷静思考,全面分析,要避免头脑发热,行动偏激,任意炒作新闻,导致错误的舆论导向。总之,要全面考虑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做冷静的促进派,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以往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媒介在坚持科学求实精神上也有不少失误和教训。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些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在极“左”路线影响下,为了政治的需要,无视事实,不讲科学、头脑发热,盲目跟风,大搞浮夸宣传和“假、大、空”报道。诸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样一些完全不讲科学、不顾事实的口号都上了媒体。看起来宣传报道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很有气势,很有影响,但结果却既误导了群众,又贻误了工作,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这种只凭政治热情,只顾政治需要,不讲科学、不顾事实的做法让我们吃尽了苦头。

因此,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应当坚持革命性和科学性的一致性,要把革命热情和科学精神统一起来,把主观倾向和客观求实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充满信心,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为其鼓劲、促其发展,做坚定的促进派,而决不能做冷眼旁观者和冷嘲热讽者,更不能做促退派和反对派。另一方面,又要善于讲求科学精神,坚持实事求是,要注意从群众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事物变化和社会变动的主客观条件及有利与不利因素,全面反映与报道事物,以帮助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事物,把握形势,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工作方针,要防止头脑发热、盲目乐观,无视主客观条件和事物发展规律,犯急性病,搞浮夸报道和冒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