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9654100000036

第36章 党的新闻工作的历史教训(2)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从克服形式主义的高度谈到了会议和会议报道问题。他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和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会议指出,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促进和带动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名义召开专门会议,制订专门的文件来解决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问题,而且上升到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高度,这在中共党史上可能是史无前例的,说明了中央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要“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中央为我国媒体新闻报道确定的正确的原则和方向。新闻报道要想让群众能够接受、认同和欢迎,关键在于要报道群众关心的事情,要使报道内容贴近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

有关会议和领导同志的活动,如果能够同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同群众关注的、关系其切身利益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相联系,那么这样的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内容,肯定会受到群众欢迎。反之,如果有关会议和领导同志的活动,脱离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远离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那么这样的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内容,肯定不会受群众欢迎。我们一些新闻媒体的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之所以不被群众接受,不受群众欢迎,其关键也就在这里。

在处理新闻与宣传关系方面,存在的另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关于典型宣传的问题。

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物。它从一般人物和事物中概括出来,具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它又是同类人物和事物中的突出的代表者,具有共同的本质。因此,一个典型,往往就是一面旗帜,它能起到引路的作用。俗话说,“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树立一个好的典型,就等于树立了一个可供学习的榜样。人们从这个榜样身上可以汲取智慧,汲取力量,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我们的新闻媒介宣传了难以计数的模范典型,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量,对于启发和教育群众,指导和推动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典型宣传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传统。

在几十年的典型宣传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也有不少教训。我们有些典型宣传效果不好,群众感觉典型人物可读不可信,可敬不可亲,可看不可学,而且常常会产生逆反心理。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一些典型宣传没有处理好报道新闻和宣传典型的关系,违反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这方面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以下一些:

一是人为制造典型。

“典型宣传要为政治服务”,这是长期来我们在典型报道中所形成的一种共识。应当说,这个观点并没有错误。但是在我们以往的新闻实践中却出现了为了政治的需要,可以随意地人为制造典型的情况。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中的典型宣传,这方面的问题尤为严重。那时,为了政治的需要,新闻媒介炮制了许多假典型。例如“文革”中北京的“小学生日记”,辽宁的“白卷先生”、“朝阳农学院经验”、“哈尔套经验”,等等,就都是人为制造的典型。

那时候,林彪、“四人帮”一伙公开宣传“事实要为政治服务”,而且说“只要是政治需要,事实没有的也可以加上去”,林彪甚至说什么“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这些在极“左”倾向下出现的问题,虽然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其流毒和影响却不容忽视。粉碎“四人帮”后这些年,这方面的问题依然不断发生,说明制造典型的做法还有市场,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是有意拔高典型。

一些媒体有时为了更好地突出典型人物,增强其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常常不顾事实,有意地按照自己主观的意愿和想象去拔高典型。于是,为了突出自己所宣传的典型人物,一些新闻报道所忌讳的,有违职业规范的做法,诸如“揠苗助长”、“穿靴戴帽”、“张冠李戴”、“添枝加叶”等手段,都出现在典型报道中。有的典型报道将典型人物描写为不近人情,不谙事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和“圣人”。这样报道的典型人物,虽不乏豪言壮语、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但却缺乏说服人的力量,使得群众看了生厌,这样一来,不但使典型失去应有的作用,而且也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声誉。

三是任意炒作典型。

对典型人物和事物进行集中报道,以增强声势,扩大影响,这是典型宣传常用的做法。但是如果不计效果,任意地对典型进行炒作,搞“大轰大嗡”、“狂轰滥炸”,其结果就可能会事与愿违。我们的一些典型宣传当时搞得“轰轰烈烈”,十分热闹,可过后却没有给群众留下多少值得记忆的东西,有的典型宣传还招致群众的反感,连被宣传的典型人物本身也有意见,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应当引为教训。

新闻传播要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还要注意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宣传报道的质量和水平,否则便会出现一厢情愿的情况:你宣传得天花乱坠,群众听不进去,或者根本连听也不听。“文化大革命”中的新闻宣传就是这样。报纸成天连篇累牍地宣传那一套极“左”的东西,老百姓拿了报纸当包装纸,连看也不看。这种“你说我听”、“你传我收”的单向灌输式的传播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民众素质的提高,已经越来越难以收到效果了。

按一般人的心理,群众较难接受传播者的硬性说教,特别忌讳那些空洞、死板、生硬、口号式的宣传方式,而较易于接受那些具体、生动、有内在说服力的事实。因为他们愿意通过了解事实,自己作出判断,得出对事实的结论和看法,而不愿意听别人指手画脚,说长道短。即使是一些评论文章,他们也希望立足于对事实的解释和评述,并且希望传播者以平等的、交谈式的方式说话。这样可以寓理于事,以情感人,以事服人,使群众心悦诚服地接受你所宣传的思想观点。

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在劝服群众方面,最有说服力的无疑是那些实实在在的客观事实。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你说了千条道理,万条道理,不如拿出一件事实更有说服力。因此,新闻媒介在进行新闻宣传时应当提倡用事实说话,提倡运用现实生活中那些具体、生动、形象而有说服力的事例和典型来启发和引导群众。新闻媒介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来自客观现实的事实,使群众从宣传报道对事实的叙述中接受传播者在选择和整理加工事实时所蕴涵的立场和观点,这样,宣传的目的便自然地实现了。

三、要注意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统一

在我国,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因此,它需要处理好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关系,既要当好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要当好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在以往的新闻实践中,这方面我们也有不少教训。一些宣传报道常常会出现“顾了上头,忘了下头”,或者“顾了下头,忘了上头”的情况。

所谓“顾了上头,忘了下头”,是指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只是简单地考虑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种工作计划、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而没有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意见,结果导致疏远了群众,致使群众对媒体的宣传报道有意见,不买账,影响了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的关系。

所谓“顾了下头,忘了上头”,是指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只是简单地从一部分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意见出发组织报道,而没有很好地从宏观和大局的角度,去考虑群众的这些愿望、要求和意见,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间的关系,同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结果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贯彻和长远工作目标与计划的实现。

新闻宣传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十分注意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很好地结合与统一起来。

在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了它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应当是一致的,这也是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命题。

我们强调新闻工作要对党负责,归根结底是为了对人民负责,因为只有对人民负责,才是真正地对党负责。

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它的阶级性、先进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核心就在于,强调党应当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衡量一个党员、一个组织、一项事业工作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行动准则。作为党的新闻事业,其行动准则同样也不能脱离这一标准。

因此,一切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都应当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完美地统一起来,坚决同一切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那些不顾人民利益、不为人民服务、不受人民群众拥护的新闻事业是谈不上什么党性的。

2003年,结合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一些全新的执政理念,这是对党的性质和党性原则内涵的高度的概括,也是对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最好的诠释。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必须做到既积极向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热情向上传达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既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又善于用群众的实践检验党的政策;既要使传播效果让领导认可,更要让群众对新闻传播感到满意。总之,要努力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很好地统一起来。

过去我们的一些新闻宣传,多是从领导机关的角度向下宣传党的纲领主张,传达政府的政策决定,而对广大群众的劳动生活和呼声要求反映得少些。这样容易使群众产生我们的一些媒体“宣传上面精神多,反映下面情况少”的感觉,而且会得出一些新闻报道“宣传味太浓”、“宣传腔太重”、“不真实”、“不可信”的结论。

要防止这种现象,新闻媒体在新闻宣传中就应当既热情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党政领导机关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又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业绩、工作经验、问题困难、建议要求。同时还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满足他们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种信息的需要,向他们提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重大情况的信息。

总之,新闻媒介作为一种舆论机关,一方面要自觉地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坚持党的纲领和主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注意积极替党和政府做好宣传,要通过实事求是的宣传报道,向人民群众讲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讲明执行各项工作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并且如实反映工作中的成绩与经验、困难与问题、失误与教训,使广大群众认清形势,明确方向,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从而自觉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共同去为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建设“四化”、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另一方面,新闻媒介还要自觉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贴近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要注意主动替群众做好宣传,要积极、大胆地为人民代言,要善于通过大量反映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状况的报道,帮助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民意,体察百姓困难,从而更加自觉、有效地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闻宣传得到群众诚心诚意的拥护和欢迎,才能真正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收到新闻宣传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