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9654100000104

第104章 论经济报道人才的素质要求与培养方式(1)

题注:本文是我参加2009年中宣部举办的全国省报总编辑、省电台电视台台长“经济报道专题研讨班”后提交的论文。文章从对目前我国经济报道存在问题的分析入手,着重就制约经济报道水平的关键性因素——经济报道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培养方式展开论述,提出可以采用院校内部横向联合培养、院校与财经媒体间“订单式”培养、财经媒体内部职业培训及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等方式来加快经济报道人才的培养,提高经济报道人才的质量。

本文由我与博士生马弋飞共同完成,发表于《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2009年4月初在英国伦敦召开的G20金融峰会,引起全球瞩目,媒体趋之若鹜,经济议题成为会议的完全主导和绝对中心。

经济形势的严峻和经济问题的紧迫,加剧了人们对经济信息的关注和需求,这无形中对新闻媒体的经济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新闻媒体的经济报道成为化解危机、疏导矛盾、稳定情绪、激励信心、拉动内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可以说,经济报道本身成了当下经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生产力。

从近期我国经济报道的整体水平和社会反馈情况来看,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报道虽然有所作为,但总体看还是显得信心不足,办法不多,应对乏力。这说明在非常态环境下,如果依然按照常态经济环境下的报道方式已无法引领正在剧烈变动的经济运行态势。

分析当前我国经济报道存在的问题,信息滞后、内容贫乏、深度不够、力度不足等是其显在问题,而如果作深入分析便会发现,缺乏能够适应经济形势快速变化需要的高素质的经济报道专业人才,才是潜在的更为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从对目前我国经济报道存在问题的分析入手,着重就制约经济报道水平的关键性因素——经济报道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培养方式展开论述。

一、当前我国经济报道的现状与问题

曾有媒体专家指出:“财经媒体是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晴雨表。”这一观点揭示了经济报道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原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曾在《中国统计信息报》上撰文指出,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五年内连升两位,连超法国和英国,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各项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与此同时,一个带给人深深忧虑的问题也被反复提出——“中国有全世界看好的经济,为什么还没有被全世界接受的财经媒体?”

我国的财经媒体近些年来虽然发展很快,但无论从规模、影响力以及人员的职业素质方面,与类似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日本《日本经济新闻》等具有国际声誉的财经媒体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目前仍然缺少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财经媒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也坦言:“中国经济新闻报道的整体水平,难以跟上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

目前我国经济报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满足经济运行态势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已逐步转型为市场体系较为完备的经济社会,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我国的财经媒体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视野,要不断与时俱进,适时地调整报道方针及策略,努力与国际接轨,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而目前我国有些财经媒体,坐拥丰富的信息与品牌资源却不善加利用,其报道思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缺少活力。一些财经媒体漠视新闻规律,忽视传播效果,报道中不讲时效,回避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不敢介入争论,空话、大话、套话连篇。作为财经媒体,如果对老百姓街谈巷议、牵动市场神经的热点经济话题视而不见,只顾自说自话,这样就会离群众越来越远,而且也等于主动放弃话语权,将舆论阵地拱手相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新闻资源浪费。

2.整体水平差强人意

目前我国的财经报道,从整体上看存在着报道内容和角度单一、报道手法和方式模式化、缺乏表现力和吸引力、深度解读能力较弱、前瞻性报道缺位等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报道常用的一般模式是“术语+数据+背景+解释”,这种报道思路和模式虽然符合新闻报道的一般要求,但在数字化时代的信息表达中,已失去竞争优势。

如今,通过便捷的网络技术,人们可以从各种途径获得各式各样丰富完整而又准确的数据,以及翔实、可靠的背景资料。在开放的资讯社会中,媒体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信息的争夺转变为思想的争夺、观点的争夺以及对权威解读力的争夺。经济报道要想夺人眼球,必须摈弃“大陆货”、一般化和同质化,力求实现个性化、深度化和特色化,要善于用细节说话,用事实表达,减少数据和抽象术语的简单堆砌,将枯燥琐碎的统计数据变成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新闻故事,要善于抓准受众利益与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使经济报道真正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3.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经济报道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报道的质量和水平。原《21世纪经济报道》总编辑沈颢就提出,“要整体提高财经新闻的品质,需要从人才抓起。”

“人”,既是工作思路的制定者也是运作理念的执行者,还是实际效果的监督者和把关人。经济报道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无论是报道质量问题还是传播效果问题,归根结底都与从事经济报道的“人”有关。因此,抓好经济报道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是有效解决经济报道领域诸多矛盾的关键一环。

目前我国经济报道队伍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从业者的专业知识欠缺,整体素质不高。另外,人员流动过于频繁,高端人才流失严重,整个队伍不够稳定,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大量好的记者和编辑转到金融机构去”,“他们愿意去,因为薪水相差两倍左右”。因此,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经济报道专业人才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我国经济报道人才的素质要求

根据经济报道的专业性特点,同时考虑媒体对经济报道人才的实际需要,我们认为,我国经济报道人才主要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要求:

1.熟练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经济工作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工作专业知识,是对经济报道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一个不熟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工作专业知识的人,是很难做好经济报道的。“专业知识的缺乏会使记者在采访一线缺少准确掌握报道要领的能力,缺少与经济人物深入对话的能力,也会使编辑缺少对报道内容的足够判断力,缺少对版面诸多新闻要素的合理调配。”

由于经济报道的专业性要求高,因此,从事经济报道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工作专业知识。另外,因为经济领域辐射面宽,所以从事经济报道的人,需要尽可能通晓财政、金融、证券、商贸、会计等某一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尽可能在某一具体领域,如股票、证券、房地产、汽车等方面具备专门知识,要确定自己的主攻领域和方向,平时多加积累,这样才能在经济报道中运用自如,取得成就。

可以说,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工作专业知识的掌握是从事经济报道工作的敲门砖。但这些知识不是书本教材上的死的知识,而是与新闻实践和国家经济活动紧密相关的活的知识。因此,从事经济报道的人,不论出自哪个专业,都需要注意从实践中汲取养分。个人在步入工作岗位后的学习能力才是竞争的关键。

目前在财经媒体人员聘用中争议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学专业出身的人还是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更有优势?应当承认,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从事经济报道有其独特优势。从目前我国财经媒体人员的专业背景构成看,非新闻学专业出身的人已占据多数,而其中有不少是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有些媒体负责人曾明确表示,不喜欢录用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虽然上手快,但由于缺少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因而往往发展空间窄,后劲乏力。

其实,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一些人还是带着一种停滞的眼光,他们只看到专业教育下人才能力养成及其成长的一个侧面。其实,专业教育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每个人一生的学习过程中,它仅仅是一个阶段,而且个人成长究竟受到专业教育多大的影响,也会因人而异。学新闻出身但最终成为经济报道领域佼佼者的大有人在,如原《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专业是新闻学,但在长期的经济报道实践中,他坚持不断学习、积累,掌握了大量的经济领域的专门知识,最终成为经济报道领域著名的专家型记者。

经验说明,我国经济报道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是“专家型记者”,即“不仅能够报道新闻事实,还可以用自己的丰富的知识对这些事实加以深刻的解释,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记者“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对这方面的问题自己就有相当大的发言权。他们的言论应该也可以对政府的决策和群众的思想产生更深层的影响”。专家型的记者多了,经济报道才能呈现出思想的深度,才能做得精深而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