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空收敛
早在狭义相对论中,物理学就已经向人们揭示了时间膨胀和空间收敛的时空性质。如果时间有膨胀性,那么它就具有收敛性;相反,如果空间有收敛性,那么它也具有膨胀性。时空收敛(time-space convergence)是基于一个世纪内人们穿越相同距离所需时间的急剧减少、世界好像突然“变小了”的实际,由贾内尔(Janelle)提出来的概念。他选用从乘坐马车、火车到飞机在两个城市之间旅行所需时间的数据构建了一个时空收敛曲线图,从而表明从17世纪到20世纪,同样是穿越爱丁堡和伦敦之间,旅行耗时如何从几周减少到几个小时。他还更精确地计算出1776—1966年两个城市之间平均“收敛率”为每年29分钟。时空收敛论与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1967年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地球村”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思是指随着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将会给人许多启迪。
2.时空路径
哈格斯特朗(Hager steand,1973)曾在研究时间地理学时对时空路径(times pace paths)进行过充分阐述。他设计了一个模型图,时间(从早到晚)处于向上延伸的轴线上,空间(家、单位、剧院、餐厅等)处于横向交织的圆框中,通过这个三维图追踪个人执行每天的任务时以家为中轴线(早上离开家晚上回到家)的纵向和横向的时空路径,可以得知他社会交往的复杂性和广阔性,进而也可以得知他的工作性质、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如果一个人的时空路径仅局限于家庭与单位两点一线之间,而另一个人的时间路径则在家庭、单位、酒店、会场、机场等众多场所之间奔波,两人的工作性质和人生质量是不一样的。有些媒体机构根据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媒体领导的工作性质和时空路径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车费补贴,其道理也在这里。城市管理者根据市民的时空路径确定“交通高峰期”和节假日“人口集中带”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疏导,也是遵循了时空路径的活动规律。
3.时空压缩
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是哈维(Harvey)从“空间被时间湮灭”的想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论点。他认为,为了“占领空间”就必须产生“新的空间”,而“新的空间”又必然造成一种世界普遍“加速”的感觉,从而导致一种“压倒一切的压缩感”。因此,时空压缩就是“把空间与时间和经济必要性与文化表达两方面相连接”导致时空收敛压缩世界“空间屏障”的结果。在现代资本主义关系中,这个缩小着的世界是“创造性破坏”周期过程的一部分,就如同需要新的投资以解决人口过剩的危机一样。
媒介时空压缩可以推进媒介时空扩展,而媒介时空扩展也需要借助时空压缩。
广告语:“给我一天,还你千年”,讲的就是将经济必要性和文化表达相连接形成媒介时空压缩可以大幅拓展媒介时空。在媒介作品中,百年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可以轻松地、经济地压缩在一部小说、一台戏曲、一部电影中,甚至数千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压缩在一篇论文或几句话当中。因此,恰当地运用媒介时空压缩可以让一个人的信息、知识、思想和情感世代流传,也可以将几代人的人生历程聚焦于一刻。
4.时空整合
根据时空整合的框架体系,沃勒斯坦(Wallerstein)从布劳德尔(Blaudel)的社会时间分类得到启发,提出了短暂时间、摹制时间和结构时间。所谓短暂时间,是指“通过事件、事迹、特定时刻和偶然事件来追溯变化的传统历史上的时间。”沃勒斯坦确定了事件发生直接场所的地缘政治空间作为空间的对应物,由此创造了短期地缘政治时空。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的对应物就是卢沟桥。摹制时间是指能够反映趋势和周期变化的具有意识形态特点的时空形态。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早晨8∶40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其对应物就是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地标性建筑,说明世界范围内的恐怖主义开始蔓延。1949年4月23日深夜中国人民解放军攻下南京城,它标志着一个旧政权的覆灭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其对应物是4月27日拍摄的“占领南京总统府”照片及其旧址。结构时间主要指涉及支撑着社会的长期缓慢的日常活动的线性结构成分,如早中晚三餐。这三种时间形态犹如时空金字塔,从上到下,由少到多,由精到粗。短暂时间位于塔顶,其内核由偶然事件和重大事件组成;摹制时间位于塔腰,其内核由反映历史趋势和周期变化的事件或活动构成;结构时间位于塔底,日常生活和工作是它的主要构成部分。
此外,时空等待也是一个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社会和媒介制度变迁既需要时间过程,也需要社会和媒介成员进行心理预热和知识更新。通常人们都习惯于在既有制度之下生活,因为他们拥有在既有制度下生活和工作的心理定势和行动知识,这使得他们能够有把握地、熟练地、快速地应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
新的制度环境要求新的心理和知识,当计算机作为记者、编辑们必须掌握的劳动工具进入大众传播过程时,必须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对记者和编辑进行专门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培训。如果尚未经过教育培训过程,就把他们贸然推入计算机和网络传播系统的工作环境之中,那么他们将无所适从,传播和媒介系统就会陷入失序和混乱之中。因此,在进行一项新的变革和新的制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时空等待问题,而不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以为个人不需要任何时间过程就可以进入所有的知识结构和“真理”空间的想法是天真的。
纵观人类时间观念革命的历程,我们发现:(1)结构时间是人类社会时间体系中的主体和常态,自然时间也是人类时间体系中的核心和根本,它们是其他时间体系建构的基础和前提。(2)记载时间的介质越来越先进,测量时间的精度越来越准确,但人却被时间所绑架,成为时间的奴隶,变得越来越不自由。(3)人类时间的显示正在向具象的、流动的、视屏化方向发展。(4)人类的时间体系呈现出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相对应的等值的关系,并且是一种互动互助、共进共演的生态关系。(5)人类时间体系的未来建构已经呈现出充分关注人类的身心特点与需求的趋势,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演化规律,当下,弹性工作制、目标考核制已逐渐实行,家庭上班化、生产分散化已呈现趋势。(6)媒介生命力一方面在历史观念的支配下努力延续和拓展信息传播的时间长度和场域,以提高自身的文化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又在时效观念的逼迫下竭力收紧和压缩信息传播的时间线条和体量,以争取“先声夺人”、“先发制人”的传播优势。媒介的形态及其内容的革新,似乎要永远在这种复杂的矛盾关系中纠葛、博弈、发展和演化。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第四维,时间特别是媒介时间的概念充满神奇和诱惑。
主流传播学研究基本上是一种静态的理论研究,大多缺少媒介时间因素的介入与考量。传播学和媒介理论研究至今尚未令人满意地处理时间问题,政治学、社会学理论中虽然有时间概念,但却缺乏准确性和精确度。目前,关于媒介时间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媒介时间论”对于媒介经营管理的研究,还需要与媒介地理论、媒介空间论、媒介生态论、媒介演化论和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相结合,寻找和建构真正符合媒介规律、推进媒介改革的路径和体系;“媒介时间论”对于社会影响的研究,可以和媒介霸权论、媒介人种论、媒介执政论和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相互参照,更为全面地认知媒介和社会的关系;“媒介时间论”对于学科建设的研究,可以同时间史研究、计时科技的研究、媒介理论和传播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积极探讨构建媒介时间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框架。
总之,媒介时间论期待学人的加入,呼唤学科的交叉,寻求思路的突破,企望体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