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9652900000044

第44章 新媒体语境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6)

二、形成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面临着新的课题。同时,国际传播的发展变化也给新闻教育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创建有效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教学更好地满足国际传播现实对毕业生的要求,成为有关高校正在探索和实践的路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应立足于未来,建立长效机制。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始于1983年开设的国际新闻专业,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为开创时期(1983-1986年):由于得到了中宣部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经济上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该校成立国际新闻专业,并在师资组合、资金筹措、设备和资料方面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最早的两批学员是从在全国四所高校的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当中招收的。学员在达到一定的英语水平之后,再到上外进行系统的新闻理论和业务学习。毕业后,学生取得英语和国际新闻双学位。第二阶段为维持时期(1990-1993年):在这一时期,政府主管部门和各大新闻媒体停止了对国际新闻教育在资金方面的投入,加上师资匮乏,国际新闻教育的规模大幅度减小。这一时期国际新闻教育可以说是处于自生自灭、摸索前进的时期。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国际新闻教育开始走向有序化、正规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体制开始理顺,并逐步实行学分制;既强调学生的外语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培养知识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外语特色强的新闻人才”的目标。

1.建立科学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专业属文科专业,是文科与外语特色结合的专业结构,这种结构,结合上外培养外向型人才的总体定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定位。上外新闻学专业本科专业的基本定位是:抓住专业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强化英语教学,并使两者有机结合,产生整体效应。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则是以新闻专业知识基础为主,巩固外语教学,增设国际化课程,知识和素养并重的形式。使学生既熟练掌握英语、又精通新闻理论与实践,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素质高,能力强并富有创新精神,能胜任新闻采、写、编,特别是国际新闻制作、报道以及对外传播任务的复合型双语新闻人才。

在这种定位基础上,根据国际传播人才需求的特点,设计了国际化新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指标,建构国际化新闻人才素质和能力指标体系,将国际化新闻人才的素质结构分为5个维度,将其能力结构分为4个维度,每个维度进一步细化为若干指标,形成国际化新闻人才素质和能力指标体系。

国际化新闻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体系是上外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指导思想。

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通晓国际新闻规则和国际新闻市场运作,具有把握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不同文化以及应用外语的能力,同时,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和信息检索的手段,使学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增强信息素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高科技发展时代。

2.设置具有特色的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课程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置注重素质,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国际化特色的新闻人才培养课程。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依据国际化新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进行的实证分析和讨论,结合上外新闻学专业的特色和课程设置的原则,对上外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进行设计,设置出与素质和能力一一相对应的课程。课程体系根据国际化新闻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以及上外新闻专业的特点进行设置,重新划分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在总学时中所占比重,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合的课程体系。

在语言方面强化英语教学特色。上外新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上外其他语言类专业学生一样,接受和英语专业相同的英语教学。利用上外优秀的英语教学资源,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英语相关的选修课程,扩展英语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在专业课的学习中采取双语教学,加大对专业英语的训练。专业基础课是专业的主体课程,旨在传授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并且在时间上对其分散安排,让学生从刚入校时就开始接触此类实践性课程,搭建起思维的框架,有利于后续学习的系统性。在不断的理论学习中,能够不间断的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扩展实践的深度,使学生能够自己单独或小组完成最后的专题制作和最后一学期的实习工作。扩大专业限选课范围,使选修课程的设置体现培养目标的特色,为培养应用拓展性的国际化新闻人才服务。在这部分根据课程性质模块列出主要的专业课,增设国际化课程模块,国际传播、外报外刊选读、西方新闻报道、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传播、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课程,扩大专业限制性选修课程的涉及范围。在选修课方面增设专业任选课类目。进一步扩大知识的外延,多角度全面地为新闻专业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进一步扩大英语技能的训练;增设传播和沟通技能课程,以及多样化的人文鉴赏课程,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加强并拓宽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

与新闻业界合作,邀请新闻业界资深记者或编辑在学校开设讲座。

根据学科的特点,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改革以大实验观为出发点,建构创新的梯形结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梯形结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复合型实验教学内容,互相衔接、互相促进,成为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保障教学理论实施的重要环节。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系统层次:低年级专业技能课程实践、三年级专业综合课程实践和四年级专业综合社会实习。基本技能类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展小型的实践活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英语新闻特写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等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小实习锻炼记者与主持人的专项技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联系采访对象与拍摄场地,锻炼沟通技能,为即将进入大众传媒进行专业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使学生参与实践报道,2008年10月28日上海外国语大学组织学生参加“美国大选采访团”,到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开展为期两周的“美国大选”采访活动。这支学生记者队伍是经过近四个月的选拔与筹备,由来自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六名学生通过三轮选拔从一百多名报名者中选出,他们利用中英文双语进行报道。此次上外学子赴美采访活动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建设“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的重大举措,旨在促进学生的英语报道水平、提高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增进学生对国际事务的了解。学生将通过在美国的实战演练,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加深对国际事务的认识和理解,真正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提升专业性,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曹景行先生随队赴美,并曾两次到学校对赴美学生进行美国政治文化介绍和采访培训。原《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大维和上海外语频道新闻主持人王东等分别根据报纸和电视的分工及特点对赴美学生传授经验。记者团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金融中心纽约、历史名城费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等地观察选情并实地采访,其间还与肯特州立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的教授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记者团在美国的采访报道成果在腾讯网、凤凰网、上海热线海外版上实时发布,还为《解放日报》等中文报纸以及上海外语频道提供新闻素材。

总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等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媒的生产方式。

随着对外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传媒人才的信息技术和外语技能,能发挥如虎添翼的作用。传媒人才积累信息技术和外语等前沿新知,对于相关性较大的知识领域,要广泛而深入地涉猎。同时,要具有处理和分辨知识的能力,将需要的东西吸收,将感兴趣的东西收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拓宽知识面,为深入研究打基础的过程。积累前沿新知,还要有处理时间利用时间的能力,培养自己抓紧时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