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9651900000061

第61章 广播电视艺术的功能(1)

广播电视艺术,是通过广播电视声画语言,塑造视听形象,给观众以艺术享受的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艺术节目形态多种多样,包括广播剧等丰富多彩的广播文艺节目,还有电视剧、电视专题片、电视文学节目、电视音乐节目、音乐电视节目、电视舞蹈节目、电视戏曲节目、电视综艺节目、电视动画片、电影、电视电影等。

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动力在于其创新意识、独特的样式和风格,在其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工艺的机械重复是它的日常生存形态。广播电视艺术的存在目的,是不断地面对、挖掘新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和全新的视角表现世界,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视听需求。广播电视艺术可以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揭露社会中黑暗丑恶的一面,歌颂美德,营造多彩的、理想的、和平的世界。这是一个以创意谋生存、求发展的行业。广播电视艺术是一种在现代技术推动下获得高度自由发展的传媒艺术,需要艺术家、广播电视从业者及广大受众合力经营,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广播电视艺术的功能涵盖许多方面。在这里,我们将集中讨论广播电视艺术的信息功能、宣传功能、大众娱乐功能和文化消费功能。

第一节 信息功能

广播电视艺术便捷地传送大量信息,用形形色色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着、困扰着、湮没着现代人,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最强势的传播媒体,也是最有优势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相对覆盖面最为广泛的大众媒体,广播电视既是告知者、有效率的教师、主要的说服者,还是很好的娱乐供应者。广播电视艺术传播,是经由广播电视媒体传送各种文艺信息给受众;任何人只要拥有适当的接收器,而且位于接收范围之内,都可以接收到它传输的信息。

语言的形成和使用,文字的诞生和运用,无线电的发明和运用,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三次革命。1566年,世界上第一个印刷杂志《威尼斯新闻》问世,标志着文字印刷垄断大众传播媒体的时代的开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现代电子传播工具——电报、电话、广播、传真、电影、电视等陆续问世,同时人类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托夫勒在他的《第三次浪潮》里形容说:“信息像一枚榴霰弹,倾盆大雨般向我们袭来,急剧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据以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心理。”

“电视”这个词出自希腊文“tele”(远处的、遥远的)和拉丁文“visio”(看),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远距离传送的画面”;英语“television”,前缀“tele”与词干“vision”合起来的意思,则是遥远地方能看到的图像。国际电信联盟所属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622号建议书”定义:“电视是电信的一种,用于传送代表景物的信号,在收到信号之际将它存储后,使景物的画面重显。”

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功能是其他媒介手段望尘莫及的。信息传输的迅捷性和广泛性,使人们不知不觉中从“读写时代”步入“视听时代”。现代青少年是视听信息环境中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不再像以前的人只是在读书、看报等有限的媒体历练中慢慢成熟起来,在这个多媒体时代也被称为“文化快餐时代”,尽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猜疑,青少年在广播电视的陪伴下逐渐成长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电视剧虽然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和社会知识,在电视节目当中占据优越地位,还是经常受到学界居高临下的鄙薄和质疑。即便如此,所有的不安和大惊小怪都没有阻挡住历史的潮流前进,也不能遏止人类与广播电视越来越亲密的关系。广播电视艺术的信息功能,在传播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信息是指被传播的内容和事实,包括消息、资料、知识和数据等。内容和事实成为经过编码的信号,被传播和接收。传者将信息内容编码,运用信号进行表达;受者再根据自己对于接收到的信号的适应和熟练程度将其解码,最终获得传者的信息。广播电视媒介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图像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传播工具,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远距离地、同步地传输信息,以视听形象同步动态传送、报道正在发生事件的实况,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受众,让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迅速提高,盛行一时的“魔弹说”在“二战”后破产,受众作为传受双向系统中的重要一端,渴望参与和表现的热情受到重视,受众与传播者的交流和共谋成为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重要因素,传播者与受众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双赢关系。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强烈的现场感与电视收看的家庭性,使其亲切而富有人情味的传播特征变得异常重要,主持人成为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电子新闻采集设备与电脑、控制技术等结合,日臻完善的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广播电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信息是人们通过采集、识别、变换、加工、传输、存储、检索和利用等过程获得的,其表现形式有数据、资料、消息、新闻、情报等。每种媒体使用的符号系统不同。有的媒体只能表达一种符号系统,传递一种信号;有的媒体可以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符号系统,传递丰富的信息。广播电视艺术的信息功能,就是广播电视艺术工作者把已知的信息用一种广播电视艺术形式、观众可以理解的形式发送出去。在技术上,可以把信息数字化,将其整理成“二进位制”,变成“0”和“1”,所有形态的信息都能如此加以处理;照片也可以被分解(“读”)成数字,图中的每一个点都被赋予一定的值,然后,照片便能通过电话或卫星发送出去或接收过来。

人在传播过程中进行的信息交流是通过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达到的。所谓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人接受信息刺激,做出反应,得到反馈,获得影响的过程。这里,传播过程的双方必要的反应是保证传播达到预期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传播双方参与和反应越积极、越频繁,传播过程越顺利,越不容易中断。

电影对于观众来说,可控制性很差,既不能控制信息的内容又不能控制信息传播的时间和顺序。广播、电视与电影相比,增加了在现有频道范围内选择内容的可能性,但是,仍不能控制节目播出的时间和顺序;重播的安排则可以弥补一次性播出带来的信息流失性,对于媒体的接收和控制方面有了一定的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艺术交互的种类在不断增多,其交互性能也有明显的改善。媒体的交互性是对于传播效果影响极大的一个因素。单向媒体是不具备交互功能的媒体,只能提供由传者到受者的单一方向的信息;受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无法做出反馈和响应。这样就难以判断传播是否成功地发生了,是否在顺利进行,当然传者也不能知道受者在哪些方面有困难和疑问,这对于重要内容的信息传播是很不利的。

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广播电视艺术信息的需求从数量到深度都在空前提高。这就要求传播者为受众提供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更加专业的审美内容。传播者要帮助受众整合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为受众提供专业化的、有深度的艺术形式,给受众展示多方面的思想情趣,在多样化的艺术表达中给受众以科学思考的空间和宣泄情感的通道。这既是对受众知情权的尊重,也是对受众话语权的给予,亦是信息化时代对受众信息多元化、多层面满足的通盘考虑。

20世纪80年代,以罗默、卡洛斯等学者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推动力是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通过持续投资于研究与开发活动和教育事业,以及通过在生产中学习而获得。广播电视艺术的信息功能,作为人们了解信息、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广阔渠道,创造性地再现、表现社会变迁和人生百态,在未来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播电视一诞生,就在信息传播方面显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值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总体上处于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政治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化过程中。中国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广播电视艺术文化市场的建立和产业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表现出日益高涨的对文化、信息的需求,需求规模巨大、数量惊人,而且多层次、多方位、多类别,特别是对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艺术文化(满足生理感官上的休养与愉悦直至探寻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的需求日益高涨,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享乐、休闲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们不仅关注事件的过程,而且更要窥视其中人性的道德、情感、欲望等心理因素。广播电视艺术的声画并俱、视听兼备、直观可感、细节生动和表现形式多样化的优势,淋漓尽致地满足着受众的窥视欲、亲历欲、共时体验欲等。当然,在媒介技术保证的基础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是广播电视艺术的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

第二节 宣传功能

广播是最早出现的电子大众传媒,具备强大的宣传功能,因此,广播在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十分巨大。广播有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有线广播;有仅仅传送声音的声音广播,传送声音、图像的电视广播又简称电视。广播电视传播信息的时效性和广泛性超过其他任何大众传媒。虽然早期的广播存在稍纵即逝、需要顺序收听收看、接收装置价格较高等缺陷,但是自从电视20世纪初叶问世以来,由于它强大的信息功能、宣传功能,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争先恐后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导致全球的广播电视陷入急剧扩张的状态。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首播;一个多月以后,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中国早期的电视剧从一开始,创作者们就尝试用一种戏剧化的形态来阐释国家政策和理念,电视剧和其他广播电视艺术形式,都是利用电子媒介进行宣传的重要手段。宣传功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长期作为首要功能甚至是唯一值得重视的功能。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曾指出:广播电视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接受文化、欣赏文化,取得信息、利用信息最重要、最广泛的一个领域,其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文化建设的状况,决定着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状况。广播电视艺术是宣传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很强的文化产品,创造经济效益使得它可以扩大再生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广播电视艺术必须追求两个效益和两种属性,必须跨越巨大的矛盾和挑战去寻求特殊的生存路径。喉舌功能与产业属性兼具的中国广播电视艺术,一直渴望不断做大做强,希望经济提升的同时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形象和环境。

所以,即使是广播电视艺术节目,也总是负载着及时充分、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新成就的任务,对民族伟大复兴负有重要责任。人民群众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实施主体,是国家民族的永恒活力所在,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播电视艺术层层环绕受众的“信息环境”,潜移默化而强有力地间接引导着舆论和大众。研究现代化的学者英格尔斯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发展的代价是会产生出自身的对立面,比如环境污染、下岗失业、冲动决策、弄虚作假、拜金主义、人性扭曲……发展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放出来的时候,也把人的利欲、贪欲、自我膨胀欲给释放出来。电视剧《铁人》、《焦裕禄》、《党员二楞妈》、《中国神火》、《长江第一漂》、《有这样一个民警》、《埔江叙事》、《岁月长长路长长》,以及配合政治形势拍摄的《澳门的故事》等,是直接表现共产党干部和社会公益人物的先进事迹的主旋律电视剧,体现了广播电视艺术重要的宣传功能。

在国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的国际广播展开了激烈的广播宣传战。

战后,各国普遍加强了国际广播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广播发射机的单机最大功率从50~100千瓦增大到500~1000千瓦;更多的国家开办国际广播,比如“环球广播”或“对全球广播”、“对全世界广播”。这一方式突破了对象地区和广播时间限制,扩大并增强了宣传效果。美国在冷战时期,曾于1950年7月和1953年3月先后在联邦德国的慕尼黑建立了“自由欧洲广播电台”和“自由广播电台”,对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展开宣传攻势。美国认为这两座广播电台在苏联解体、东欧演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把对华广播作为新的战略重点,在我国周边的10个国家部署了26个发射基地,形成了一个对我国四面包围的广播发射网,其目的就是要“使整个中国大陆听到西方世界民主自由的声音”。